此时,嵇康发现普通攻击无法打败李白,突然一扬手,变出一架古琴来,开始弹奏早已失传的《广陵散》,用天籁之音来对付李白。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李白微微一笑,左手拿酒壶,右手拿宝剑,突然放声高歌,唱起那首非常经典的笑傲江湖之曲。
他将天龙八音的运劲诀窍,融入超级难听的歌声中,用歌声来对抗琴声,看看谁的音波功更厉害。
相传,《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
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
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作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旋律激昂、慷慨,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为父报仇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它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
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
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广陵散》的各曲段,分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史记》中记载,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着名的勇士。
当时韩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韩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仇隙,于是严仲子花重金试图收买聂政去刺杀侠累。
聂政原本为一市井“屠狗辈”,因要赡养老母,故拒绝了严仲子的厚礼。
后来,聂政的母亲离世,聂政在安葬母亲之后,对严仲子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严仲子作为“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驱车前来以重金邀请。
此番礼遇,聂政自然要回报,因此他“将为知己者用”,誓死报答严仲子。
严仲子说自己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他一直想请刺客去刺杀侠累,但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围防卫森严,恐不易得手。
聂政答应了严仲子的请求,仗剑只身前往韩国邑都。
到了邑都后,韩相侠累正在府中。侠累虽然有大量侍卫层层保护,但聂政还是如探囊取物般,刺杀了侠累。
《史记》中只用了简略的语言,描述了惊心动魄的刺杀场面,“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不止,又连杀数十人。
最后,聂政把剑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有人认出自己,而连累严仲子。
后来,聂政被暴尸于市,却无人认得他。
韩国国君以百金悬赏提供线索的人。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刺客刺杀了韩相而被暴尸街头,就怀疑是自己的弟弟聂政所为,于是他立即动身到韩国,去探询究竟。
聂荣到达聂政的暴尸之处后,认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
聂荣对围观者说:“这是我的弟弟聂政,他受了严仲子重托,来刺杀侠累。为了避免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连累聂政的声名啊!”然后哀恸而死。
根据索隐对《史记》的注解,聂荣显然误会了聂政的意图。
聂政这么做的目的,是保护严仲子,而聂荣以为是为了避免连累自己。但聂荣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以列其名”,以避免聂政成为无名刺客。
买凶杀人的严仲子,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谋。
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很中立的提到严仲子与侠累之间的矛盾冲突:当时两人已经水火不能兼容,但孰是孰非,谁也不知。
太史公司马迁,在刺客列传里对聂政的事迹,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正面的肯定态度。
另外,《战国策》中提到,当时天现晴空彩虹的景象,弦外之音即是,聂政刺韩相是顺应天命。
可见,聂政的行为在当时被看作是英雄义士的行径。
《广陵散》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
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这次刺杀变成了一则民间故事。
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原来,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
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他还掌握了易容术,变得无人认识自己。
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
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
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一举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
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
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
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
此时,因为李白的歌声太难听,嵇康忍受不住,突然收起古琴,主动跳下擂台。
李白微微一笑,踏着闪现疾风步,又向阮籍扑过去。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着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着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据说,阮籍能作“青白眼”。所谓青眼,就是黑眼珠,两眼正视,眼球上黑的多;所谓白眼,就是两眼斜视,眼球上白的多。
对待不欢迎的人,他就用白眼看他;对待欣赏的人,就用“青眼”相视,所以有个成语叫做青眼有加,与青睐同义,表示对别人的赏识或喜爱。
爱怎么活就怎么活的阮籍,哪管它叔嫂有别的礼教,他执意为嫂嫂送别;也不管男女大防,为素不相识的少女哭丧。
他醉卧美妇人身边,也拎着酒缸赶着车,穷途末路之际就啼血哭嚎:“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酒量不好,偏又嗜酒如命,自作古琴曲《酒狂》。
曲中既有极致的慷慨激昂,又有委婉的萎靡颓伤,如受伤的困兽,一路跌跌撞撞,似乎在诉说着他一辈子拧巴的心理和纠结,让人唏嘘不已。
阮籍是“竹林七贤”的领头人,他的行为模式代表了竹林名士集团的气质。极端的浪漫、自由和个人主义,与当权者、政治保持距离,贯穿了竹林名士们恣意挥洒的一生。
竹林七贤所处的时代——三国魏晋,正是华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战争、饥荒、瘟疫、异族不断轮回,迁徙、死亡、政斗……成了每天必须面对的话题。
但是,即便是在最深的黑暗里,他们也用鲜活的姿态,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点亮了历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