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施展神识天赋,将祖冲之的技能和相关信息窃取到手之后,将他交给杜甫对付,旋即踏着闪现疾风步,来到梅文鼎的跟前。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汉族,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
他是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牛顿和关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
梅文鼎毕生致力于复兴华夏传统的天文和算学知识,并且推进中西天文学的融合。他在着作中,再次阐明了已失传的古代历理,以及传统天文学中的许多方法。
他又写了《交食》《七政》《五星管见》等书,介绍第谷式的西方天文学。
梅文鼎在另一部着作《历学疑问》中,论述了中西历法的异同,并将许多西方天文知识纳入华夏古代学术体系中。
譬如,他称西学的“地球寒暖有五带”,即《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说”。
他自撰的《勿庵历算书目》,有天文数学着作七十余种,包括数学着作二十余种。《梅氏丛书辑要》六十卷,其中数学着作十三种,共四十卷,等等。
梅文鼎专心致力于天文数学的研究,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法,又介绍欧洲数学,综合研究中西历算,在介绍和发展来自西方的数学知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后世颇有影响。
梅文鼎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因自幼聪颖,儿时便随父并塾师罗王宾仰观天象,遂能了解运旋大意。
九岁熟五经,通史事,有“神童”之誉;十四岁入县学,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中秀才),以后屡应乡试不第。
二十岁时结婚,接着祖父与父亲相继去世,在既要养儿育女,又要守孝的日子里,梅文鼎就再也没有时间去忙于考试了。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二十七岁的梅文鼎,从同里倪观湖学习历书《交食通轨》,发现书中立法之故,并为其订讹补缺,撰《历学骈技》2卷,后增至4卷。
倪师“叹服”,认为“智过于师”。
从此,梅文鼎坚定了研究历算之学的志向。
清康熙元年(1662年),他开始向倪正学习《大统历算交食法》并订正其讹误。
康熙八年至十六年间,梅文鼎与方中通在金陵(南京)四度相晤,交谊深厚,每次都讨论辩难中西数学问题,其后又有多次书信来往。
梅文鼎为方中通所撰算书《数度衍》作序,而方中通则为梅着《中西算学通》作序。
参与《方程论》讨论,并为之撰序的学者,还有潘来、孔兴泰和袁士龙等。
康熙十一年(1672年),梅文鼎撰成第一部数学着作《方程论》。
康熙十二年(1673年),梅文鼎应施润章之请,撰《宁国府志分野稿》、《宣城县志分野稿》各1卷,后又应皖江陈默江太史函请,撰《江南通志分野拟稿》1卷。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奉明史馆诸公之召,梅文鼎到达北京,广交学者名流,如昆山徐乾学、大兴刘继庄、武进杨道声、鄞县万斯同、太原阎若璩,以及安溪李光地等。
梅文鼎关于历算的宏论,使史局为其精确,一时名声大振,于是京城各公,都想见梅先生,有的学生想跟其学习,而书说也逐渐流传宫中。
梅文鼎在北京、天津前后有5年时间(1693年南还),曾撰《明史历志拟稿》3卷。
然而由于台官的“畏忌”,他又素性恬淡,始终没有进入“史局”,只是在李光地家和天津等处,设馆授徒和研究学问而已。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梅文鼎应李光地之邀,将其研习天文历法心得以问答形式撰成一书,取名《历学疑问》。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南巡至德州,抚臣李光地进所刻梅文鼎《历学疑问》3卷,康熙十分赏识,带回宫细阅。
次年春,康熙将御笔批阅过的本子发还李光地,道:没有错误,只计算方法还没有准备好。
是年梅文鼎再次应李光地之请,携弟弟尔素,儿子以燕、孙子瑴成至保定下榻李光地官署中,一方面教授李氏子弟和青年学者,一方面校订所着《弧三角举要》等书,准备付刻。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农历闰四月,康熙帝于南巡途中,在德州运河舟中3次召见梅文鼎,临行时亲赐“积学参微”四字给以褒奖。
越明年,又征召其孙梅珏成,入内廷蒙养斋学习历算。
梅文鼎70岁时撰《勿庵历算书目》1卷,介绍他所着书的内容梗概和写作缘起。
晚年他还在家乡孜孜不倦地整理校订平生所着各书,以备刊印。
康熙六十年(1721年),梅文鼎卒于家乡宣城,时年89岁。
康熙帝特命江宁织造曹为之治丧事,营墓地,墓在柏枧山口外的达村(俗称荷花塘)。
………………
清初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对梅文鼎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生博览群书,着述80余种。
文鼎从小受家学熏陶,后从师学习天文历算知识,不仅能懂其历理,且能“发所以立法之故,补其遗缺”。
他一生着述正多,绝大部分是天文、历算和数学着作。
他的天文历算和数学着作,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对古代历算的考证和补订,二是将西方新法结合华夏历法融会一起的阐述;三是回答他人的疑问和授课的讲稿,四是对天文仪器的考察和说明;五是对古代方志中天文知识的研究。
总计达66种。其数学着作达26种,冶中西数学于一炉,集古今中外之大成,总名之曰《中西算学通》。
梅文鼎能诗能文,所写的序言、引言之类,落笔成趣,文采斐然,颇具文学欣赏价值。
他既不泥古守旧,也不盲目崇拜,而是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他对难解之书,难释之义,“必欲求得其论,往往至废寝忘食”。
诗文杂着以《绩学堂文钞》、《绩学堂诗钞》刊行。
嘉鱼县的县令李鼎征,有个哥哥,名叫李光地,是个了得的人物。
李光地是泉州安溪人,他的父亲是个将军。李光地是康熙九年(1669年)进士,从此跻身翰林,虽然屡遭同僚弹劾,但最终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他因为政绩显着,康熙皇帝曾先后三次授匾给他,是康熙南巡时重要的身边侍臣。
他从康熙三十七年(1697年)被任命为直隶巡抚开始,一直是康熙皇帝很器重的大臣,与康熙“情虽君臣”,但“义同兄弟”。
李光地虽身居要位,但对自然科学十分感兴趣,而且在算学和天文历法领域都有相当深的造诣。这可能与当时传教士学术风靡一时,以及康熙皇帝痴迷于自然科学有关。
他弟弟出资为梅文鼎刻印《方程论》的事,他不可能不知道。
就在他弟弟为梅文鼎刻印《方程论》的一年后,梅文鼎应主修《明史》官员的邀请,北上京城,参与修订《明史》中的“历志”部分。
梅文鼎到京后,受到李光地的热情接待,他让梅文鼎就住在他家,这使梅文鼎感激不已。
这倒并不是因为李光地是个大官,而是因为有很多当时一流的科学家经常出入相府,这使梅文鼎也有了交流的机会。
梅文鼎以极厚的学说功底,参引历史上有记载的72家历书,检校得失,指出了《明史·历志》稿本中的多种谬误,使得编纂者低首心折,大为震惊。
一些士大夫将自己的子弟送到李府,拜梅文鼎为师,李府一时门庭若市。
由于登门求教的人太多,李光地建议梅文鼎写一些有关历算和算学方面普及型的读物,使一般读者看了就能“入得门津”。
梅文鼎觉得有道理,就先写了一本《历学疑问》,由李光地作序,刊行于世。
谁也没想到,这本意在普及“历学”的小册子,却改变了梅文鼎的家世与命运。
梅文鼎在数学方面,写了20多种着作,将中西方的数学进行了融会贯通,对清朝数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他逝世之后,后人将其历法、数学着述汇为《梅氏丛书辑要》,供62卷。
《清史稿》卷五一一,有梅文鼎传。
《畴人传》以3卷篇幅,评述梅文鼎及其家族中畴人的生平和成就。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把梅文鼎列为清代六大儒之一,誉为清代天文算法“开山之祖”。
华夏近现代数学史家李俨和钱宝琮先生,分别为梅文鼎编着年谱。
在他诞生355周年之际,宣州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建他的墓地和故居,并兴建“梅文鼎纪念馆”,以供人们长久地纪念这位科学先哲。
如今,与古人有着相同基因的梅文鼎,已在王者大陆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