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很好,质量越来越高了,小杜,你很好。”陈旸在办公室里,当场给杜恪修改论文,不住的赞叹,“这篇论文寄过去,我可以保证,顶多发回来小修,不出意外是稳上P.R.L。而且是全文发表,不是只有概述。”
“希望如此吧。”
“好好努力,有些实验思路需要用到实验室,直接过来跟我说,微尺度那边,还是夏科大这边,只要你想用实验室,我厚着脸皮都给你联系出来。”
“陈教授,你这样,让我受宠若惊啊。”
陈旸叹道:“人都有一颗心,有人有野心有人有嫉妒心还有人有忠心,我从少年班学院退下来,感受最深。小杜你就很好,拒绝了很多教授挖角,我都看在眼里。我已经不年轻了,精力大不如以前,科研道路差不多走到尽头。现在就希望在最后阶段,护送你一程。”
“陈教授……”
“你呢,不要叫我陈教授了,看得起我就叫我一声老师,或者叫我一声老陈,都行。”
“老师。”
“嗯。”陈旸振奋道,“电子流理论好好发展下去,前途是显而易见的,有什么需求尽管跟我提,哪怕是国家经费我都给你申请,我手里面现在有一部分资源,厚着脸皮的话还能再拉来一批资源。我准备全都投给你,支持你把电子流理论打出去,抢夺先机!”
“老师,也不用太麻烦,我……还是想自己做,署新能源公司的名。”杜恪感受到陈旸把自己当做学术接班人的想法,但他依然有顾虑。
谁知道陈旸摆摆手:“我听陶勋说了,你要做电子流电池对吧,其实你没必要紧张。只要通讯作者是你,版权专利肯定都能归你手中。但是我必须提醒你,如果真把电子流电池做出来,这个市场就太庞大了,你真的确定自己能保得住吗,最好的方式你得有护盾。”
“护盾?”杜恪若有所思。
“我们夏科大很多校友自己开公司的,你比如讯飞、寒武纪、国盾量子、商汤、云从,都有科大的扶持,现在庐州市乃至皖省,都在全力支持我们的校友创业。你完全可以借助这股东风,背靠夏科大,人才方面不用发愁。我就这么跟你说吧,夏科大对自己人很关照。”
“但是老师,如果我接受了学校的资金,这就是职务发明了,会影响我的专利所有权。”杜恪回应道。
陈旸略作思考,说道:“可以和学校签署一个专利协定,规定你的论文可以以学校名义发布,但是专利权归属个人。就我目前从你的论文看到的内容,距离可以申请专利还差很远,现阶段都是理论,你先把电子流理论完善,这不妨碍你继续发明专利。”
他又说道:“你不是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吗,你可以把通讯作者署新能源公司的名,第一作者署夏科大的名。我们学校的职称评定、奖励贡献主要是看第一作者,对于通讯作者要求不高。毕竟学校不是企业,需要的是学术贡献名义,而不是专利握在手中。”
“如果这样的话,那我愿意以夏科大的名义发表论文。”
“有你这个保证,我就好办事了,放心吧,电子流理论的学术名义,归夏科大对你的好处绝对巨大,一点不会妨碍你对电子流电池的专利获取。”陈旸高兴的说道,“我说句大胆的话,电子流理论是有可能躺到诺贝尔的,我自己学术能力有限,但是能教出来一位诺贝尔学生,这辈子值了!”
科研人员终究是对名的欲望大于利,学校更是如此,专利什么的可以不在乎,但是名义是绝对不会放弃。
接下来,在陈旸的斡旋之下,杜恪见到了夏科大的校长包院士。就单纯的学术影响力来说,包院士属于大瘪级别,当然单论催化剂行业,那妥妥的大犇。
包院士是个和蔼可亲的人,这是杜恪第一印象。
“杜恪你的电子流理论,前景广阔,我们夏科大一定会对你百分百全力支持,有什么需求你尽管提,学校来为你做后勤,一切以科研为重心。”
“放心吧,校长,我对电子流理论有统筹规划,一定全力以赴。”只要专利始终落在自己口袋,杜恪很好说话,愿意与夏科大共荣耀。
今日我以夏科大为荣,明天夏科大以我为荣。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
“学校太需要一项重要成果,尤其是你这种有希望争夺诺贝尔的理论成果。”陶勋剔着牙说道。
“夏科大不是一直发展挺好的吗?”
“你不懂里面的弯弯绕绕,老陈也不会跟你说这个。”陶勋说道,“你知道以前我们夏科大一直跟着夏科院走的吧,直到近几年才跟皖省、庐州大力合作,为什么?”
“为什么?”
“没办法啊,夏科院不亲了呀。万校长上任的时候,夏科院一把手都没过来,基本官场伦理都不顾了。自从院大成立,咱夏科大地位尴尬,近几年院大的老丁、老张,北大的老王,没少在背后捅刀。几年前要不是大大视察夏科大,逼着一些人不得不站队,夏科大可能还得尴尬。”
这一段辛酸往事。
2012年以前,夏科大自认是夏科院的亲儿子,对地方政府其实是比较傲气的;2012年以后,院大崛起,夏科大顿感失落,加上夏科院不少人落井下石,不得不拥抱地方政府;
不过窘境虽然改变,与夏科院终究有了裂痕,近些年更是一心一意在庐州扎根。必然导致夏科大来自上层的影响力衰弱,为了增加影响力,迫切需要更多的科研成果来稳固地位。
先是借助潘院士的量子通信加密狠狠炒作一番,再开始向综合大学发展,吞并省立医院等等,都是铺垫或者说转型。
如果再能获得一项诺贝尔级别的成果,那么夏科大即便离开夏科院扶持,在国内的地位也将稳如磐石。
杜恪提出疑问:“老陶,你说包校长真就这么看好我的电子流理论吗,我感觉目前国内学术界讨论的气氛还不够浓郁,国外好像也在观望之中。”预定的十篇论文才发表六篇,第七篇刚刚寄出去,真正的电子流理论高潮,还笼罩在杜恪裁剪的面纱之下。
所以目前反响虽渐渐气势,但依然有限。
陶勋表情郑重起来,拍了拍杜恪的肩膀:“至少有希望不是吗,科研的事情谁能保证百分百成功,至少电子流理论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