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突然提出致仕,这在朝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之前,房玄龄并没有与皇帝起什么矛盾分歧,在政务上也没出什么错漏,朝堂上也没什么纷争,由此可见,房玄龄是真的想要致仕。
宰相致仕,必然会对朝廷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关系到每一个朝臣,朝臣们自然因此而议论纷纷。
房玄龄致仕,皇帝必然再三挽留,最终房玄龄能不能致仕?
房玄龄若是真的致仕了,又会是谁进位宰相呢?
也有不少朝臣上书皇帝,大赞房玄龄的功绩,挽留这位勤勤恳恳又有君子之风的宰相。
李世民下旨抚慰,并派御医前去探望。
也有不少朝臣登门拜访,有挽留,也有试探。
朝堂风动,房家倒是十分平静。
就这么过了几天,房遗爱再次前往两仪殿进呈了第二份请求致仕的奏章。
李世民看完了奏章,良久无言,显然是感慨万千。
房遗爱心里也很感慨,老爹一副忠厚的样子,其实也一肚子心眼,对皇帝的性情了解的很透彻。
房遗爱拱手道:“陛下,家父身体还需休养,确实无法再为陛下尽忠了,还望陛下体恤。”
李世民感慨道:“昔日追随朕的老臣还在朝的越来越少了,朕也是有感于此才在凌烟阁陈列功臣画像以示纪念缅怀,你爹要致仕,朕也不知道他病愈之后身体也不如从前,但是朕心中十分不舍。”
“那天朕与赵国公说起你爹致仕之事,赵国公还十分惋惜,觉得这是朝廷的损失。”
房遗爱听到这里不由在心里冷笑,漂亮话谁不会说?
长孙无忌心里还不知道怎么乐呢。
李世民接着道:“赵国公还极力建言让你爹留在朝中,知道你爹身体不如从前,可以减少公务,让你爹少操一些心,只要你爹还在朝中就对朝政大有裨益,朕听了觉得深以为然。”
房遗爱心中很不解,这是长孙无忌说的话?
长孙无忌竟然不想让老房致仕?想让老房依然留在朝中?
长孙无忌会有这么好心?
见到房遗爱有点发愣,李世民笑道:“朕也知道房家与长孙家不算亲密,你爹和赵国公在政事上也有分歧,但是公是公,私是私,没什么深仇大恨,你和长孙冲不和也都是意气之争,就是年轻人火气大。”
李世民不希望房家和长孙家亲密,也不希望房家和长孙家势如水火,所以他才故意将长孙无忌的建言说了出来。
皇帝都这么说了,房遗爱若是说长孙无忌不怀好意反倒是让皇帝觉得他小肚鸡肠。
房遗爱笑道:“陛下说的是,长孙大人与我爹共事了那么多年,肯定有同僚之谊。”
“朝中能臣辈出,天下英才尽入陛下彀中,陛下又何须担心国家缺人治理?臣觉得还是让家父致仕的好。”
李世民瞪了房遗爱一眼,没好气道:“什么叫你觉得?你小子还能替你爹做主?回去问问你爹再说!”
虽说立了不少功劳,但是毕竟太过年轻,在皇帝眼中他还只是个孩子。
房遗爱拱手道:“是,臣这就回去告诉家父。”
虽说皇帝再三挽留,但是房遗爱还是坚持想让老房致仕,他只是感到很纳闷,长孙无忌为什么会阻止老房致仕呢?
可以肯定是,长孙无忌绝对没憋什么好屁。
一边朝宫外走去,房遗爱一边思索,难道长孙无忌在下什么套?觉得老房精力不济好欺负?
问题是老房一点都不好欺负,想要给他下套根本就不可能,这么多年了,长孙无忌应当也明白这一点才是。
走着走着,房遗爱突然停了下来,他好像明白长孙无忌的用意了。
老房是什么性格?
做事认真负责,为相这么多年勤勤恳恳,夙兴夜寐从不偷懒,只要他还留在朝中,以他的性格真的能少管事多修养吗?
房遗爱也不确定长孙无忌到底是不是这样的打算,但是他却明白一点,只要是敌人反对的,就说明他做的对。
房玄龄要致仕的消息传开之后,长孙冲可以说喜不自胜,房遗爱如此猖狂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有个宰相父亲。
若是房玄龄致仕了,那就意味着房遗爱最大的靠山倒了。
虽说晋阳公主备受皇帝的宠爱,但是又无法干政,总不能帮房遗爱求升官吧?
“爹,您为何要在陛下面前挽留房玄龄?”
“朝臣们都说房玄龄是真的想致仕,房玄龄不再是宰相了,房家最大的支柱倒下了,这对咱家来说是好事啊。”
长孙冲感到很懵逼,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会挽留房玄龄。
即便是父亲想展现一下大度,他觉得也完全没必要,因为父亲对陛下有极大的影响力,万一陛下真的听了父亲的建言可怎么办?
难道父亲忘了自家和房家的恩怨了吗?
长孙无忌笑呵呵道:“你啊,把房玄龄想的太简单了。”
“房玄龄即便是致仕了,不再是宰相,在朝中也还有不小的影响。”
“房玄龄最厉害的不是他手中的权势,而是他的智谋,他的远见,只要他还活着就是我们家的心腹大患。”
“你想想,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会舍得宰相的官位?”
“即便是房玄龄也不舍得,他之所以致仕是因为他的身体已经无法适应繁杂的公务。”
“继续做宰相,他用不了多久就会油尽灯枯,活活累死!死去的房玄龄才是最让人放心的房玄龄。”
长孙冲听了不由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想熬死房玄龄?可是,陛下若是体恤他,让他占着宰相官位,却以休养为主,那怎么办?”
长孙无忌捋着胡须笑道:“君子可欺之以方,房玄龄此人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他的病痊愈了,只要他还继续做宰相,必然会忙碌起来。”
“咱们家的忧患在于以后乾坤变幻,只要陛下还在朝,房玄龄即便继续做宰相,也不可能将咱家怎样,所以,不如累死他一了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