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慢到快的转动中,沈无忧根据发电机和另一个电机之间的动能转换可以判断损失了损失了三成左右。
柳江从没有见过这么神奇的场景,一台蒸汽机和电机竟然可以用铜线带动另一台电机高速旋转。
发电机完美运行后,沈无忧把早已准备好的小型火力发电厂图纸交给柳江,示意这件事情以后让柳江负责。沈无忧准备去改进纺织机,改进方法就是用轴承串联的方法将几台纺织机的运动轴承连在一起,改进里面的绕组形成低转电机。
沈无忧这里可以说的上是热火朝天,柳江现在要带人负责建造发电厂,薛礼一直围着新来的灾民转,刘喜在忙着水泥的工作。
此刻的孙思邈在关内进行天花疾病的治疗进入最重要的阶段,他深知这是一场艰巨的战斗。
天花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患者会出现高热、皮疹和严重的身体不适。这种疾病在当时是非常致命的,许多人因此丧命。
孙思邈带领着一支由太医和十多位民间郎中成立的团队,他们在关内设立了一个临时医院,专门用于治疗天花患者。他们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确保病毒不会传播到其他人身上。同时,他们还研究了许多新的方剂,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有效的抑制方法。
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孙思邈的团队终于取得了一些进展。他们研发了一种名为“清瘟散”的方剂,可以有效地缓解天花患者的症状,并提高他们的免疫力。这个发现让孙思邈非常高兴,他很清楚这个这道方剂比之前自己用不但简单而且效用更好。
然而,治疗天花并不仅仅是医学上的挑战,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他们需要足够的药物供应,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
孙思邈决定亲自上书给李世民,向皇帝请求支持。他向李世民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请求为灾区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资金。
李世民对孙思邈的工作非常赞赏,他立即下令将大量的药材和金钱提供给灾区以便控制天花。
此外,李世民还派遣了一支由国子监博士和学子组成的官方医疗队伍,前往关内支援孙思邈的工作。
李世民很清楚,像天花这种致命的传染病对大唐的杀伤力,听到孙思邈汇报后二话不说直接就下发,只要能发现行之有效的举措他会不留余力的支持灾区控制瘟疫。
孙思邈在得到李世民派遣的国子监由博士带队前来的队伍后,他的团队开始了更加规模化的治疗工作。
这群国子监的学生本来都是不愿意来的,但李世民何许人也?他没有用强硬的手段,相反甚至设宴招待这群年轻人,并且多次提到沈无忧就是孙思邈教导出来的,还把天花提到了国家社稷的高度。一群初出茅庐的学子哪里受得了这种诱惑,当场就表示我与瘟疫不共戴天。
李世民敢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孙思邈提到的人痘接种法,如果由孙思邈亲自给他们接种,这群人基本上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他们来了以后孙思邈设立了更多的临时隔离区,增加了人员。同时,他们还积极宣传预防天花的知识,教育百姓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思邈的治疗成果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天花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他们的症状得到了缓解,康复的机会也增加了。这个消息传遍了关内,百姓对孙思邈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
然而,治疗天花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孙思邈的团队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他们不仅要应对疾病本身的挑战,还要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情绪波动。有时候,他们甚至会遭受到一些人的指责和攻击,认为他们无法治愈天花。
一般这种患者都是属于被生活的压力和瘟疫给崩溃了,今年有蝗灾有瘟疫可以说关内民不聊生,这时候没有出现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已经说明大唐的治灾工作是有成效的。
孙思邈带领国子监还有太医组成的团队并没有放弃。他们坚信,只要继续努力,天花终将被战胜。他们不断改进治疗方案,提高隔离区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加强了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最终,孙思邈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关内的天花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患者的康复率大幅提高。这个消息传到京城后,李世民非常高兴,他亲自下令表彰孙思邈和他的团队,赐予他们丰厚的奖赏。
李世民相信只要度过这一次危机撑到土豆成熟,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只要给他把灾民保住大唐终究会富裕一起来。
孙思邈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知道天花疫情并没有完全消失,仍然需要持续的努力。他决定将自己的治疗经验再总结成一本医学着作,以便将来的大夫能够借鉴和学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恪在抚州种植土豆的工作开始后,很快就展现出了成果。他精心选择了适合土豆生长的土地,并采用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确保土豆能够健康茁壮地生长。
府伊亲自配合李恪的工作,他派遣了一支由经验丰富的农民组成的团队,协助李恪进行土豆种植。他们一起制定了详细的种植计划,包括土壤改良、施肥、浇水等各个环节。
府伊还亲自指导农民们如何正确地种植土豆,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豆在抚州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李恪深知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他不断努力,确保土豆的质量和产量都能达到最佳状态。他还积极与当地农民交流,分享种植经验,并帮助他们改善种植技术。
这种交流不仅加强了农民们的信心,也促进了抚州地区农业的发展。
随着土豆种植工作的展开,李恪在抚州的名声也逐渐传开,这段时间他每日都会下地和农夫一起劳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