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辞掉御史大夫这件事,王权宁自己本身是早就有计划的,因此对于如今这样的一个结果,并没有太过于放在心上。
本身他就有着逐渐远离朝堂的想法,游历山水、寄情于诗画,家人和睦安康,这些才是王权宁所真正追求的。
对于权力,却是不像很多人那般,喜欢将其给牢牢抓在手中不放。
王权宁自认为,一代人有着一代人所需要做的事情,他们这一代人所做的事情已经足够多、也足够好了。
从太原开始起兵入关,建立唐朝,而后争霸天下,扫平群雄,再到后来的灭突厥、平吐谷浑,这一件件事情,若是将其中的某一件放在任何一个皇帝、任何一个朝代身上,都可以算得上是天大的功绩了。
可就是这样的功绩,他们大唐这样一个刚建立不久的朝代,却是时不时就会发生,这些种种,足够比肩秦皇汉武。
而在这些事件当中,王权宁全部都参与了,不仅如此,他还是其中最主要的领导者,可以说王权宁的前半生除了最初的十年学艺外,皆是在战火之中长大。
这么多年过去,这般年纪的王权宁也算是逐渐开始厌倦这样的生活,心中早已有了退隐之意。
如今的这般辞官,只能说是刚好遇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对于王权宁而言,也只是顺势而下罢了。
当然,尽管如此,他还是会选择坚定继续支持太子,太子想比如另外两位皇子的巨大优势,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
而王权宁心中,除了太子这件事以外,还有另外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正在准备,只待时机成熟,方可开始行动。
对于王权宁的突然退去,整个御史台官员其实是非常不习惯的,尽管他们的这位御史大夫平常也没太多的事情交由他们,甚至很多时候,在的御史台都看不见王权宁的身影,但就是如此,有了王权宁坐镇的御史台,就如同拥有了一根定海神针般。
他们这些御史台官员,不管是去到哪,别人对他们都是恭恭敬敬的,甚至还有着拉拢、谄媚之意。
这些,除了是他们本身权力所带着他们的之外,其实更多的还是王权宁这位名动天下的中山王所带给他们的。
他们这些御史,干的本就都是一些得罪人的事情,平日里树敌可谓是相当之多,如今王权宁一旦离去,他们这些御史台的官员所面临的处境如何?前路如何?就都无从得知了。
这些,同样也是他们这些御史台官员这般团结在王权宁身边的原因之一。
若是王权宁知道这些人心中的想法,恐怕只能是暗自发笑了。
如今的御史台,有着魏征的掌舵,想来是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他们这些御史台官员的前路也自然是坦荡无比。
要论得罪人,恐怕这群御史加在一起,都没有魏征厉害,他们所得罪的,最多也就只是那些大臣,而魏征,却是直接得罪的皇帝,甚至时不时都会挑几下皇帝的一些毛病,可就是这般,魏征依旧是升官当上了御史大夫,位列副相。
在其之后,更是还会继续的升官,直至宰相。
如魏征这般人、这般性格,都能如此,御史台下面的这些御史,只能说是微不足道了。
渐渐的他们这些御史就会明白,在魏征手下做事,简直就要比在王权宁手下做事还要爽,并不是说王权宁就不如魏征,而是两人的处事方法有很大的差异。
王权宁基本上是属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魏征则是属于碰到问题就要提出,自然就会有相当大的差异了。
在准备泰山封禅的这段时间内,除了王权宁辞官这件影响朝堂格局的事情外,在大唐外部,还发生了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
那就是大唐出兵高昌国。
也不知道是因为何种原因,位于吐谷浑更西边的高昌国突然之间发兵,直接切断了大唐与西域之间的往来,这般情况下,消息传到长安,自然是引起了群臣以及皇帝李世民的极大不满和愤怒。
高昌本就是一小国,只不过是因为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过于遥远,距离大唐长安足足六千余里,正因如此,大唐在灭掉吐谷浑后,便没有继续西进,而是直接班师回朝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让得这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觉得大唐始终不会将他们怎么样,又加上利益的诱惑,这才直接派兵拦截,以致于作于这般的举动。
对于此事,大唐长安,朝堂上在经过众臣以及皇帝陛下的一致同意,决定派遣使臣号召高昌国国王麴文泰入长安,前来说明原因,若是真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则只需要即刻撤军,可以选择不追究其责任。
没错,直接要别国的国王前来长安亲自解释,如今的大唐就是这般强盛、繁华,甚至还带着点点强势不讲理。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高昌国出兵在前,大唐也只是被迫的反击罢了。
而待派出的唐使离开长安一段时间后,却是迟迟没有等到高昌国的任何人前来给个说法,等来的,只有派出去使臣的一封信件。
信上明确说明了使臣在高昌国的一些遭遇,以及他过去之后所做的一些努力,尽管整个高昌国对他都是礼遇有加,将他奉为座上宾,甚至就连那高昌国国王麴文泰都是和他称兄道弟。
但每当只要他谈论到关于何时撤兵,何时随他一同前往唐朝长安时,高昌国国王总是不给予正面的回答,而是将话题引到另一边。
反复数次交谈皆是如此。
在如此这般交谈无果之下,使者也是明白了这高昌国国王压根就不想随他一起去长安。
于是乎,这份记载了事情原委的信件便送达到了长安。
果不其然,唐使信件送到长安的三日之后,高昌国国王麴文泰的书信也是被送到了长安城。
其在信中,高昌国国王用词显得极为真切,言语间也是感人肺腑,表达了对唐朝的无比惬意,整篇信件所写内容皆是如此。
李世民只看了片刻,便是勃然大怒起来。
整篇信件上,没有任何关于何时撤军?派兵在这里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准备给予他们什么样的补偿?
这些方面一个字眼都没有提到,全部都只有一些看起来显得十分真切的词句,只是在最后说明了自己如今身体不好,而长安又太远了,不适合长途跋涉。
这般解释,就好像是在以为整个大唐都是好忽悠的一般。
高昌国国王的这一封信件,是直接将李世民给彻彻底底的激怒,他直接命令侯君集率领大军出发,前去讨伐高昌国。
高昌国尽管距离长安极为遥远,但由于这段时间其与大唐之间的相互摩擦频繁,高昌国王也是在长安培养了属于自己的消息渠道,在侯君集大军出发后不久,麴文泰便是收到了唐军出征的消息。
但这个时候的麴文泰却是没有太当一回事,毕竟双方之间实在是太过于遥远了,先不考虑其它的,单单是大军所需的粮草,就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在唐军前往高昌国的这段路程之中,特别是出唐境之后,大军会经过很长一段路程的沙漠地带,这里冬冷夏热,没有任何的水草生长,自然,马匹所需要的粮草就不能就地取材了,只得消耗大军自己携带的。
按照麴文泰的估计,在这般情况之下,唐朝大军最多也就只能坚持二十多天,就会因为粮草短缺的问题而被迫撤军。
而这二十多天内,唐军有没有走出那片沙漠甚至都还犹未可知呢,正是因为这般,本身并不强大的高昌国才敢做出那般举动,才敢将发财的主意打到唐朝身上。
想到这里,麴文泰便将自己那颗小心脏稳定了下来,重新沉浸到那无穷尽的享乐中去了。
时间匆匆流逝,很快,一个月时间已过,直到这时,麴文泰似乎才终于想起来从那日起,直到如今,整整都过去这么久了,却还是没有关于唐军的任何消息传过来。
若不是今日一名大臣突然之间提起,恐怕这件事都要被麴文泰给抛在脑后了。
就当麴文泰撇下身边美女,准备重新安排人前去打探一番时,远处,一则消息却是传来,瞬间将整个高昌国人的目光都给吸引。
因为这则消息的传递之人是一名军人,一名神情急切、面容憔悴、身上还带着丝丝血迹的军人。
“报,数日前碛口突然出现一支唐军,其装备异常精良,我方将士奋勇抵抗,但碛口......还是丢了。”士兵言语间充满哀伤的说道。
话语不长,但这些话听在麴文泰耳中就犹如天雷滚滚,将他整个人都劈的有点找不着北了。
碛口,就位于高昌国境内,而此地出现唐军,毫无疑问就代表着侯君集所率领的唐军,已经踏过了麴文泰那引以为傲的沙漠屏障,攻入了高昌国国境之内。
面对着这般情况,一时之间,麴文泰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顿时只感觉到浑身的气血翻涌,心跳开始加速,像是有什么压在自己胸口,千斤重,压的麴文泰直喘不过气来。
突然,就在这么众目睽睽之下,身为高昌国国王的麴文泰毫无预兆的一口鲜血喷出,瞬间将他身前的整片地面都给染的鲜红,整个人的身体也是就这么直直的向地上倒去。
身旁几人见状,连忙派人去通知御医前来。
可当数名御医急忙跑来,在麴文泰身上一阵捣鼓后,却皆是无奈的摇头,眼中更是闪过悲痛之色。
一代高昌国国王,就这么毫无征兆的去世了。
而此刻由侯君集所率领的唐军,却是不知道自己这才仅仅开始,就已经将对方的国王给吓死了。
唐军攻克碛口后,没有丝毫的停歇,整个大军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前进着。
当然,这一路上高昌国的军队也不是没有任何的阻挡,而且新继任的高昌国国王麹智盛也特地从全国调遣兵力,以图能够阻拦唐军,将其打败是不做太大指望,只求能让这些唐军知难而退罢了。
这位麹智盛,就是高昌国前国王麴文泰的儿子,也是整个高昌国的合法继承人,就好似大唐王朝的太子般,在内忧外患之下,他的整个继承倒是没有出现任何的纰漏。
要说这点,整个高昌国还是做的比较好的,但也就的仅仅如此了,在唐军的刀锋之下,这种内部的稳定似乎也显得没有太大的作用了。
唐军一路可谓是攻城拔寨,锐不可当,几乎没有花费多大的代价就直接杀到了高昌国的都城下。
直到这时,整个高昌国群臣包括新国王麹智盛在内的全部人,似乎都意识到了唐军的真正强大,不可战胜。
在侯君集所率领的唐军包围高昌国都城仅仅三日后,那位新上任的国王麹智盛便派人送来了一封书信。
这是一封象征着耻辱,充满着辛酸,却又无可奈何的书信。
信上面说,先前对大唐一切不友好的行为都是前国王所做,都是先王对堂天子的无礼举动,但是他这个现任国王却是前段时间才即位,这所有的一切都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如今更是不应该算在他的头上。
在整封信件的背后,新国王麹智盛也表示希望侯君集能够手下留情,放他们高昌国一条生路。
不过侯君集看后,只是通知大军行动不变,一切都按照原计划进行,同时也给高昌国新国王麹智盛书信一封。
特此说明若是高昌国真的有诚意道歉,那就应该立马打开城门出来投降,除此之外,再别无他法。
信件送出,一连数日,整个高昌国却是没有半点回应,侯君集心中也清楚,对方想必是不会这么轻易就选择投降的。
由于有着提前的命令,唐军也在一刻不停的准备着最后的攻城,没有被任何事情而打乱自己的节奏。
大军整装待发,只等待着最后的命令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