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
群臣皆是到场,人头涌动,座无虚席。
今天的太和殿内气氛无疑是凝重的,几乎所有人都在默默沉思着,往常那般同左右闲聊的场景不复存在。
群臣们心中皆是清楚,今天这个朝会上,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关于魏王李泰的处置问题了。
“陛下到。”
宏亮的声音响起,皇帝李世民的身影从大殿内门走出,稳稳坐在那高大龙椅之上。
“臣等参见陛下。”群臣齐声高呼,态度恭敬异常。
“众卿平身吧!”
这是每次朝会最开始的一些流程,是臣子对皇帝礼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发生何事,这般礼节都是不能免除的。
待这些全部完毕,接下来便是轮到真正的一些朝政处理了。
“诸位爱卿,前几日发生的事情,诸位应该都知晓了吧,现在就来议一议关于魏王应当如何处理?应该给他定一个什么样的罪名?”李世民身处高台,平静说道。
下方群臣皆是心中一愣,他们没想到陛下会第一时间就直接来说这个事,而且说的还是讨论给魏王定一个什么样的罪名,这不是明摆着的吗,除了谋反还能是什么罪名?
这些疑惑在众臣心中闪烁,不过片刻时间,他们也是明白了过来。陛下既然这么说了,那想来是想给魏王一个稍轻些的处罚,这也算是在给下方的这些大臣暗示。
此刻这座大殿之上所站立的人,可以说皆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一批人,他们何其聪明,对于皇帝陛下的这般暗示,自然很快就反应了过来。
但听懂是一回事,做不做却又是另外的一回事了。
能做到这个位置上的大臣,几乎在每个朝代都会有一些极为执拗之辈,他们都有着自己所有坚持的东西,哪怕是皇帝,这些人都能据理力争,没有丝毫畏惧。
唯一所不同的,就是在某些朝代中,这些人往往都是皇帝最为痛恨的目标,欲杀之以除后快,但在本朝,这些人却活跃在朝野之上,皇帝李世民视这些人为明镜,以正自身衣冠。
当然,每朝每代也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阿谀奉承之辈,这是人性使然,无可阻挡。
此刻大殿上的这两波人在听到皇帝李世民的这般暗示后,心中皆是出现了一样的想法,他们明白,自己出场的时候到了。
皇帝拉开了序幕,大殿内的两方摩拳擦掌,对决即将展开。
“陛下,臣认为魏王谋反,证据确凿,应当处以重刑,将其斩首。”一名大臣率先走出来说道。
高坐之上,李世民眉头紧跳,嘴角抽动,对于大臣的这个说辞,他显然是极不满意的。
“臣认为这样不妥,魏王乃是陛下的爱子,若真将其斩首,陛下必定伤心不已,难保龙体有损。”
“臣倒不这样认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何况是魏王。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一切都应当遵照法律办事。”
“臣有话说,正所谓法律之外,还有人情,法律是死的,人却是活得,任何事情都有其特殊性,臣认为不应该一概而论。”
......
大殿之内,两方阵营都在相互之间争斗着,他们这些人皆是饱读诗书,一个个的经典、古时案例信手拈来,都在企图说服对方,让自己的想法得到实施。
高台上,李世民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眉头紧锁,他知道,尽管下面的这些大臣都明白了自己的暗示,甚至还有很多的大臣会主动的推进这般想法的实施,但另外那群选择坚守自己原则的人却是更多,言辞也更加的犀利。
想来自己的想法在今天,是完不成了,并不是说他李世民威信不够,而是他们是站在无礼的位置。
看着此刻大殿上那些支持将魏王斩首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原先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却是渐渐没有了声音。
李世民冷哼一声,大殿内所有人近乎同时噤声,不再有任何的争吵,皆是恭敬的站在原地,等待皇帝李世民的命令。
环视一周,李世民心中不禁闪过一丝无奈,之前的这群大臣他是觉得很好,因为每次在李世民自身有错误的时候,这些大臣都能出现而提醒自己,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如今的朝廷越来越好,百姓是越来越富足。
这些是不可磨灭的功绩,李世民也是对这些敢于提出自己问题的大臣,予以了重用,李世民心中明白,想要做一代明君,这些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再厉害的人都会出现错误,这时就是需要这样的一些人来提醒自己,在之前,李世民也确实是一直这样做了。
但如今,李世民却是头一次因为这些人而头疼了起来,甚至对他们产生了一种厌恶情绪。
身为一个父亲,要亲自将自己儿子杀死,这是何等残酷之事,但作为皇帝,维持法律的正常执行,却又是极为重要的。
如今的李世民,就是陷入了这般两难的境地。
不过李世民心中还是有所偏向的,这次的他,并不想站在法律的一边,只想救下自己的儿子,这也是为什么他在一开始就那般暗示下方大臣的原因。
但不出李世民所料,这第一次,还是失败了,尽管是心中已有准备,但李世民还是感到一阵恼怒。
大殿内,李世民脸上怒气涌出,伸手猛地朝桌上一拍,而后在众人闪烁的眼神中直接起身离开了大殿。
这般情况,可谓是将下方的众臣都震了一惊,在他们这些大臣的印象中,皇帝陛下可还从没有这样过,哪怕就是之前在大殿上被魏征说的哑口无言,那也是绝不会像这般怒气离开的。
众大臣心中不免有些忐忑起来,特别是之前选择支持将魏王斩首的那些人,他们转念一想,陛下在怎么英明神武就那也是魏王的父亲,要一名父亲杀死自己的孩子,确实是太过于残忍了。
想到这,他们心中也不免有些懊悔起来。
但懊悔也改变不了结局,此时此刻,皇帝陛下李世民也已经离开,今日的朝会结束了。
但人们都明白,朝会的结束不代表这件事情的结束,一次朝会不成,还会有下次朝会,下下次......一直到这件事情随着皇帝的心愿达成为止。
在历史上就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了,有些皇帝因为不喜欢自己的嫡长子,所以就一直不愿意将其立为太子,但大臣们却是每次三番的劝谏,希望皇帝能早立太子,以固国本。
于是事情就这么一直拖了下去。
若是皇帝的意志足够坚定,手段也足够高明,那自然就能让下面的大臣改变主意,反之,也就仅仅只是拖延时间罢了。
但显然,李世民是一位极有威望、英明神武的皇帝,对于他下定决心想做的事情,大臣们恐怕无法阻拦,拖延不了太久。
事实也果然如此。
在第二次朝会时,当皇帝陛下再次提出来如何给魏王定罪时,朝堂上的反对声音一下子就少了许多,当然,争吵依旧存在,主张将魏王处斩的大臣依旧不在少数。
不管在这个问题上支持李世民的那些大臣怎么说,剩余的人也皆是不愿退步,他们牢牢坚守着自己的底线,敢于与皇权相抗衡。
这次的朝会依旧不顺利,依旧是没有达到皇帝李世民所想要的效果,但不管怎么说,相比于之前,已经是有很大进步了。
当天朝会结束,许多大臣便是被皇帝陛下李世民召集而去,人们还注意到,这些被召集过去的人,基本都是在朝堂上发出要将魏王斩首声音最大的几名大臣。
起初的这些大臣在被皇帝召见时,他们心中也是异常的忐忑。
其实像他们这些人,在很多朝代中都是下场不算太好,毕竟是得罪了皇帝,自然也就会遭到报复,轻则贬官丢官,重则性命不保都有可能。
或许也就只有在如今这个朝代,在这般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领导下,他们这些人才会步步高升。
也因此,在知道皇帝陛下召见自己时,他们心中跳出来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陛下是不是要处罚自己了?是不是要将自己贬离长安?又或者是直接将自己关进大牢?
这些想法不断在他们脑海中回荡、穿梭,一直到真正见到皇帝陛下时才止住这些念头。
此刻的李世民并没有身着龙袍,而是一身素衣,显得极为朴素,单薄的衣服下将他那已经稍显瘦弱的身体展示的一览无遗。
众大臣们见状,眼中不自觉的已经开始有泪花在打滚。
他们这些大臣,大多都是跟随李世民一路走来之人,自然是见识到年轻时的李世民是何等的雄姿英发,可如今,这才过了十数余年的时间,陛下却已经是这副模样了。
此等场景,不得不引人唏嘘。
书房之内,李世民坐一旁,来的那些大臣们坐一旁,相互之间就这么交谈了起来。
不过他们所谈之事并不是军国大事,反而是一些极为闲杂的小事。
比如问一下如今身体哪会时不时的疼痛、不舒服,问一下如今家中几口人,再问一下家中的小孩乖不乖巧,等等。
尽管这些都只是寻常人家之间才会闲聊的话题,但此刻的这些大臣们却是感觉到了陛下对自己的关心,这是任何赏赐都比不了的,就好像真的是邻里之间几个大爷的相处。
就这么一小会时间,这些大臣们便感觉自己与皇帝陛下之间的距离拉的无限近,从这些简短的对话中,他们也逐渐体会到了陛下是多么的不容易,那般英明神武外表下的脆弱,让他们这些大臣深深的震撼和羞愧。
甚至于李世民说着说着,眼中已是满含泪水,他毫不避讳的对大臣们说道,自己如今的身体已经是每况愈下,越来越不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不在了,在这最后关头,他身为一个父亲,绝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走在他的前面。
这番言论更是让一旁众大臣不堪的低下了头颅,好似要将自己的面容深深藏起,无颜见人,眼角处,泪水更早已流淌而下,满面沟痕。
大臣们心底防线全然崩溃,就在刚才的这番对话中,他们彻彻底底的体会到了陛下的不易,心中第一次对于将魏王斩首的想法,产生了松动。
也是在此刻,他们想起了在第一次商议给魏王定罪时,有人说过的一句话,法律之外还有人情存在,经过今日的这一番相处下来,他们对这句话也是有了很深的感悟。
到这里,李世民与他们这几人的谈话便也是结束了,大臣们起身行礼,心情沉重的退出了大殿。
看着这些人逐渐离去,李世民那已经略显苍老的脸上终是闪过一丝笑容,不知是将这些大臣说动后的欣慰,还是知道魏王能保全的高兴。
为了今天对付这些大臣,李世民也确实是想出了几个招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他们这些大臣闲聊,拉近双方的距离,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困难。
尽管这些是手段,但其实这些也是李世民内心中的真实想法,一颗赤诚之心,没有任何欺骗嫌疑。
翌日。
果不其然,在今天的早朝之上,作为皇帝的李世民第一时间依旧是将关于如何处置魏王李泰的事情提了出来。
只不过这次继续坚持要将魏王李泰给斩首的大臣却已经是极少极少了,没有了那些重要大臣的加入,仅凭剩下的这些声音,在朝堂之上还掀不起波澜。
在另外一批大臣的据理力争之下,大殿内仅剩的这些人渐渐也是没有了任何的声音。
整个结果,终于是开始朝着皇帝李世民想要的方向开始发展了。
基调已经定下,群臣们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次经过商议,终于是将魏王李泰的处置结果给讨论了出来。
最终,对于魏王李泰依旧还是谋反罪,但其处罚结果却是减轻了很多,皇帝李世民亲自下令,将其贬为庶民,流放黔州(今重庆彭水、黔江区等地)。
自此,参与到魏王谋反案的所有人都受到相应处罚,整个案件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