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大人!”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后又纷纷站起身、直起腰、相视而笑。
“唐朝大人,请上座!”渤海国使者招呼着李面与其同炕而坐。李面自知,这身官服或许起了作用,而自己的灵魂更不能掉价!因此,李面也没太客气,虽然官职不大,但却端着架子,应渤海国使者的招呼,坐到了火炕上。与此同时,在渤海国使者的命令下,下人不断招呼着看茶、倒水。
为了不背上偷听别人说话的锅,李面自知,不能率先打开话匣子;与此同时,为了不让这段无中生有的谈话变得尴尬,李面率先拿起茶杯,细细品味眼前的香茗。“蒙顶茶”?李面略带了些不确定地口吻,不过,这第一抹扑鼻而来的香气,以及这第一口沁人心脾的爽朗,让他更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此话一出,只见渤海国使者瞪大眼珠看着李面,一副不敢相信的表情,似乎印证了李面对于茶叶的精通,“对啦!阁下看来不仅精通诗歌词赋,品茗也是一把好手!”李面见状,还以客套性的微笑和言语,毕竟这是与人攀谈的必要技巧,更何况,这次攀谈,说简单点,可能会是两个异地男人他乡遇故知;往深了说,这可是一次外交会晤!“阁下过奖,鄙人品过此茶,所以略知一二。”
渤海国使者针对李面在诗词歌赋方面的褒奖,李面未做回复,只以笑笑回应,毕竟,这首诗,属于宋朝诗人范仲淹,与二人相遇的时间还要错后很多很多年。方才李面提及,只是为了引起渤海国使者的注意,以及在吃食上为他们指点一二;与此同时,渤海国使者的赞赏,也顶多是种客套,其实他并不懂诗词,不然,一首宋朝诗词,如何能在盛唐出现?这是错乱犯上的大忌!
有一句话,李面顾忌对方的面子,不好唐突问出;可渤海国使者却好像心有灵犀,“说起此茶,略感羞愧。不瞒兄台,此行前来,是有要事处理,完毕归返。况且,日已转凉,我二人未备过冬衣裳、吃食,以及地方香茗。此茗还是去年朝贡,礼尚往来之物,未尽,遂带已至此。”李面听罢,自是维护对方的脸面,“哦,无碍无碍。喝的家乡茶,自是故人来!”此话一出,把渤海国使者感动地痛哭流涕,“一面之交,阁下便将鄙人视作故人,此胸怀,可宽洪海量、试比天高啊!”“哈哈哈,阁下过奖啦!鄙人一介穷书生,未见天空辽阔,未感大海深渊,只重良师益友。今日有幸,与阁下壮志凌云、高谈轮廓,是鄙人之幸啊!”李面话音刚落,俩人的手便握在了一起……一直伺候在旁边、渤海国使者的下人,这时好像“活”了过来,像看到了情感片的大结局,早已哭成了个泪人……
这寒暄也寒暄了,破冰也破冰了,他乡故知也算见了,把子也算是拜了,该说正事了吧?此时,李面稍稍控制了一下情绪,面对渤海国使者说到:“阁下,想必我这官位,您也认得,有关要事,旁人恐爱莫能助;另外,洛阳城有家岳阳楼,可解果腹之痒!”李面点到为止,故意没有点破渤海国使者说的“要事”,不仅如此,还在其说明未备过冬吃食之后,点出了“果腹之处”,也不算是趁人之危、道破玄机,另有一石二鸟之用意,毕竟,要想吃到正宗地方菜,岳阳楼正是不二之选。
此时,渤海国使者也收敛了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的他,误解了李面的弦外音。随即想差遣下人备点薄礼,但又觉不妥:本身出趟公差,土特产基本没带;对于当地产品,当地人更不缺。此刻,渤海国使者更是想出了下下策,在准备差遣下人出去候着的一瞬间,李面读懂了他的焦虑,“对于‘公事’,鄙人定会尽力而为,阁下大可不必大费周折!”“兄台义薄云天,可歌可泣,在下佩服!”说罢,渤海国使者要施拜礼。“哎,阁下不可,你我二人,胜似兄弟,这何以使得?快请坐、请坐。”不管怎么着,这渤海国使者,都是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人,因此,在他的执着努力下,李面也没必要再藏着掖着,细细道来了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