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信突然间文绉绉地说了一大段话,倒让独孤信和杨逍二人百思不得其解,杨逍道:“我们两个读书少,实在是才疏学浅,不明白你说的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还是请大哥哥不吝赐教。”
独孤信道:“你们说不懂肯定是不可能的,这道理谁不懂啊,古代的先哲圣贤们早已经给我们总结了很多人生经验,他们在自己的着作中把人很简单地分为两类:那就是君子和小人,这就好比就是互相对立的阳与阴、白与黑一样。如果你认真地读孔子的《论语》,就会轻而易举地发现,里面有许多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的总结性话语,比如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君子与小人已经无法吧人区分开,因为这世间又产生了另外一类不阴不阳的人——‘伪君子’,就是指那些表面上‘大义凛然’地行着‘君子’行为,但心怀小人心理的人,或者总是在背后干出‘小人’行为的那类人。这类人是很虚伪的,他们往往表里不一,让人们对其‘知人知面不知心’,甚至是‘知人知面难知心’所以一定要小心提防。”
石猛道:“我记得古语有云:‘施恩图报非君子,知恩不报是小人’,意思就是说:施舍给他人恩德后,贪图他人报答自己,这种人不是真君子;接受了他人恩德而不懂得报答,这种人属于真小人。”
杨逍道:“石大哥说的话我好像在哪里听到过。我记得当时有人说:‘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受人恩,受则难忘’,即:小人渴望他人帮助自己,但是接受完帮助后,就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但君子不轻易接受他人帮助,一旦接受了,则终身难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由此可见,真小人是典型的忘恩负义,而真君子是非常懂得感恩;至于伪君子则是:施恩而图报,做了点好事就索要回报,喜欢道德绑架他人,想通过施恩去获取更大的利益。伪君子,把‘行善’当作伪装的外衣、工具,因此他们造成的危害更大。小人们轻易不做好事,可伪君子不是。往往伪君子做了好事,总想着趁机抬高自己超过别人;给人一点恩惠,总想着借此结交好友;做了点功德,总想着让世人惊骇;树立节操,总想着标新立异;这些都是好的思想中的不良倾向,也是伪君子们常见的表现。”
独孤信道:“《金刚经》的第一段话,就是讲和尚去化缘的故事。其实,你去施舍别人,别人接受施舍,和尚去化缘也就是接受别人的施舍。和尚把施舍功德、积德的机会,送到你门口来,你说:到底是我欠你的,还是你欠我的呢?因此说,在行善的时候,不存在谁感谢谁。施恩的时候,双方都是受益的,不存在谁感谢谁。真君子往往都是施恩后不求他人回报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多行善积德,多积累福报。如果换一句话说,那就是‘无私为大私’,而这句话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七章的‘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即:当你真正无私的时候,得到的反而是最多。”
石猛道:“真正的君子是施恩而不求他人报答的,只有伪君子才是斤斤计较,老是心里记着自己帮过他人,惦记着他人要好好报答自己。伪君子往往都有高的情商和智商,不可控,不可预计,所以危害程度更深。因此,我们对于‘施恩图报’的伪君子要小心警惕,不要轻易接受他们的帮忙,免得被他们道德绑架,因小而失大!”
杨逍道:“伪君子们往往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他们在鼓起勇气行善之前,肯定早就已经找好了对象,而且早已经设想好了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独孤信道:“你还别说,这真有可能,伪君子们的真面目根本无人知道,他们善于以假面示人,可能都不会以真面目示自己。很有可能他们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面目,而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因为伪君子的前面带个‘伪’,这就可以充分说明他们喜欢伪装、掩饰,常常带着不同的‘面具’视人,并且常常在暗地里进行些阴谋诡计。比如说,人们常说的‘笑面虎’就是属于这种人,他们表面和善可亲,内心实则狡诈凶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前代大诗人,就是那个‘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其着作《省心录》中有云:‘轻诺者,信必寡;面誉者,背必非’,轻易允诺他人的人,诚信一定很少;当面称赞他人的人,背后一定在说坏话。还有《增广贤文》中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某人既然能在你的面前说他人的坏处,自然也会在他人面前说你的坏处。这些都是伪君子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常见行为,看似高明,实则很拙劣。因为我们只要用心观察,便可看出端倪,更何况我们老祖先们早就看透人心,总结了许多智慧箴言,供我们参考借鉴,更是使得‘伪君子’无处遁形。”
听了独孤信的话,石猛却不以为然,他想了想朝问道:“独孤贤弟说我们老祖先们早就看透人心,总结了许多智慧箴言,供我们时时刻刻去参考借鉴,更是使得‘伪君子’无处遁形。这话是不是说得有点过了头啊?”
独孤信答道:“其实我说这话也是有依据的,那就是最简单的鉴别伪君子的办法。俗话说‘真小人易躲,伪君子难防’。伪君子往往虚伪,常常会有两个突出的特征:第一是施恩后图报,第二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我们可以时常留心看看,看看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若遇到其中一种,那就要加强警惕了。伪君子喜欢耍计谋,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做的和想的也不一样,令人无法辨别其行为和语言的虚实真假。与这类人相处的最好办法,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孔夫子所说的敬而远之,就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