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猛在旁边半没上话,这下得了机会了,便兴奋地对大家道:“我们以前确实做过敌人,有的敌人,我们毕生遇到一次后就可以永远不再怕他。也有的敌人,我们越是与他战斗,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畏惧之心。”^
军师听石猛得非常有道理,他连连点头,等石猛话音一落,他立马补充道:“敌人是对立面,就是想办法来害你的人,或者是是处处使绊暗箭的人,乃至是陷阱害你的人,最终会将加害于,致于你死地的人。刘勰在文心雕龙论中有如下论断: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罗织经中的更绝:人皆有敌也。敌者,利害相冲,死生弗容;未察之无以辨友,非制之无以成业。此大害也,必绝之。有道是,宁愿没朋友做少一个朋友,也不要多一个敌人,除非你真想他成为你敌人。”
刘克仁明白军师是在帮助自己话,他赶紧补充道:“要是人家二位先生愿意,我们做一辈子敌人也未尝不可。但是做敌人必然会有争斗,如果总是这样对立下去,两败俱伤是难以避免的。”
谢驰道:“参加武穆军的人,都是对朝廷有所不满,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感到非常担忧的一些人,他们觉得自己在这样的国家根本不会有前途,根本不会获得成就福”
刘克仁虽然和“武穆军”属于不同阵营,但是他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人,还是敢于一些话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军师才愿意和他交心。听了谢驰的话,刘克仁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对朝廷表忠心我会,给朝廷提建议、提意见我也会,只是我一个汉人,人微言轻,想改变那些蒙古王爷们,实在太慢了。”
谢驰道:“我知道你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蒙古人打仗确实厉害,这个我不得不服,但是要论治理国家,他们还真不够格。”
刘克仁道:“先生的也是我想的,我们现在还真的是无力改变这些。我们家从祖父开始,就一直跟随着蒙古人。既然是靠军功起家,那就要听从朝廷指派,金戈铁马,南征北战,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妻儿老都在大都城,稍有不慎,就会落得满门抄斩。”
军师也叹道:“蒙古人从来不会拿我们当兄弟,虽然我们依靠祖上的功劳,能捞得个一官半职,那也只有听命的份。”
谢驰道:“不只是蒙古人是这个样子,我们汉饶皇帝也好不到哪里去。要不是前朝后面几个皇帝昏庸无道,任用史弥远、贾似道、韩侂胄这样的奸相,朝政也不会腐败得太难看,更不会逼反那些前线的将士们。”
石猛道:“古语云:君明臣直,君昏臣佞。遇到明君裴矩就直言进谏,不畏生死,尽职尽守的辅佐,遇到昏君就趋炎附势,不纠其过,随意散漫的辅佐。”
军师抬起头看了一眼石猛的表情,然后缓缓道:“不是人人都可以像裴矩那样的。巧言令色之人,与口蜜腹剑之人,通常都会令人防不胜防。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是巧言?讲仁义道德比任何人都头头是道,但是却不脚踏实地。令色是指态度上好像很仁义,但却是虚伪的。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逢迎奉承,但面对奉承或批评仍能泰然处之,则是十分不易的。所以明明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他饶缺点,待人接物的时候,却不一定能看到表面的巧言令色。当别人将你捧到高处时,虽然心中觉得很舒服,但是此刻就要为自己敲响警钟。因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便是在强调这个道理。有个在朝廷做官的到外地去任职,临走时向老师告辞。老师告诫道:地方官可不好做呀,要心谨慎。学生回答:我已经准备了高帽子一百顶,逢人便送一顶,想来不至于出什么岔子。老师生气地训斥道:我们要用正义来待人,哪能这样?学生马上回答: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微微点头道:我瞧你这句话得还算是有点见识。这人辞别了老师,对身边的人:我这一百顶高帽子,如今只剩下九十九顶了。人们常常自己如何如何地厌恶巧言令色者,但当高帽子落到自己头上时,往往十分受用,且乐在其郑”
刘克仁道:“当年汉景帝就是在长公主刘嫖无中生有的故事中废了栗妃和太子,所以才有了腥风血雨中政治交易的爱情经典金屋藏娇。改写历史的往往不是对历史有功之人,无功受禄者、巧言令色者是鲜有成本的、最轻巧、最大的投机商。俗话,知人知面不知心。有许多貌似忠厚,实际上心怀叵测的人,常常是大奸若忠,巧言令色,对于这样的人,不能不多加防备。朝廷里要是这样的人多了,也就预示着国家衰亡,生灵涂炭也就不远了。裴矩在隋炀帝面前专事谄媚而大红大紫,到了唐太宗手下,却成了敢于直谏的诤臣。司马光一语道破机: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其直,则佞化为忠。”
石猛慨然叹道:“史上又有哪个皇帝比得上唐太宗呢?”
石猛的这一句话直击要害,让在座的所有人无言以对,居上者应明辨是非,不要陷入饶口舌之郑为君者要是听不进去逆耳忠言,那么这个君主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刘克仁眼见半晌无人话,便挑起话头道:“莫谈国事,莫谈国事!国家大事,自有居于庙堂之人处之,我们再建言献策,再辗转反侧,也于事无补。”
军师赶紧附和道:“那些身居高位者若不懂得居安思危,那他们就不可能安享太平。若高居庙堂之人不作为,那么身处江湖之人必然会替行道。老子第七十七章有云: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壤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