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都是唐简主讲。
从穴位、飞针术、施针的一些实例技巧,再到一些日常养生、旧疾沉疴。
再到中风、瘫痪、脑出血等征兆预判等。
从简单到复杂开始一课一课地讲。
并且每一讲的教学内容直接编着成书,交给墨香书局编印成册,方便各地来不了讲学堂的人。
就像会议资料,发给未能与会的同行们。
这个就不对外随便放卖了,只卖与有三年以上行医经验的郎中。
至于这些郎中会不会再给别人,就没办法控制了。
刀有两面,凡事也有利弊,医术能救人,同样也会被坏人利用去害人。
唐简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这种隐患问题,所有医者都清楚。
杏林之外不是医者的买书人,一直就很多。
就连皇上都能通过读这些医书也涨了不少学问,何况还有寻常读书人、后宅之人?
无形之中就像唐简收了许多不认识的学生。
而这些学生有天资聪慧的也有生性愚钝的。
有读懂了医术更好照顾家人,也有学了之后想着怎么害人。
有了这样的觉悟,唐简也只能藏起毒术,尽可能以救人实例去帮人。
九月一共三讲,对京城医者而言受益非浅,也让唐简赢得更多人的尊敬。
慢慢的有了信赖。
各家医馆甚至城外小医馆、村里郎中,都将自己手中的疑难杂症以寄信的方式送到讲学堂。
讲学堂安排了专人整理这些信件。
再由徐郎中召集京城掌医会诊,最后将会诊结果传到唐简那边。
唐简早在西华二街住时,就给仁安医馆解决了不少疑难杂症。
这时候有了更多的病例,她都会仔细对比诊例记录,给出治疗建议。
不过最后都会说,希望能见到病人,治疗能更精确。
毕竟以前仁安医馆的病例,都是杨掌医他们能接触到的。
就算唐简自己没有见过,但她的治疗方案能通过杨掌医他们务实地达成。
现在这些病例到底只存在于纸面上,她也不可能担保自己给出的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案。
于是,慢慢就有周边州县的病人听从了当地郎中的建议,来京城寻找仁安医馆求治。
也有些是郎中自己带着前来的。
对这些病例,唐简一般都会到场会诊,有机会就实现临床教学。
但她清楚,能够来到京城的病人,还是家境殷实的人家。
真正贫寒或是被寻医问药掏空了家底的病人,恐怕只能熬着了。
就像当年的楚家。
对这样的问题,她却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
同样凡事皆有利弊。
你有善心也能做出善举去救助穷苦病人。
但若实施章程被人利用,反而会成为有心之人造假赚你善款的机会。
真正的穷苦病人真的得到了实惠吗?也不尽然。
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提升更多各地医者的实力,增加各地医者应对更多病例的经验。
经过一个月的磨合,讲学堂的名声越来越大,杏林侯的口碑越来越好。
很多医者得空时也会凑到医馆来头的长廊里来喝茶,聊一些研读医书的心得。
哪怕没有杏林侯在场,但在讲学堂不远,心里也无比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