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两个月朱啸林盯得死死的,林震那边但凡有点风吹草动他都会认真排查一番。
可是林震好歹是混过非政府组织头目的人,反窃听技术他也是有的。连续两个月的跟踪下来,朱啸林竟然一无所获。
如果林震的目标真的是吴穹,他无论如何应该有些行动才是,比如再找两个人接近吴穹。可是朱啸林观察下来的结果是,林震一直在积极和一些小国首脑联系,他似乎忘了世界上还有个叫吴穹的人存在。
林震没有大动作,细胞学院这边也只能静观其变。
相比朱啸林草木皆兵的紧张架势,院长倒是显得悠闲许多。院长给世界航天组织提供了一份非常有争议性的名单,名单上面罗列了身体条件和沈一嘉非常接近的人员名单。
名单上男女老少都有,他们来自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沈一嘉拥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体质,这种体质在地球上属于亚健康体质。沈一嘉平时不怎么运动,但是她的血钙水平会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钙元素参与人体所有细胞的生命活动,一旦血钙水平降低,人体的新陈代谢就会紊乱。而人体内的钙元素含量很大程度受到地球重力影响,如果人类离开地球去到太空,人体内的钙元素会迅速流失,从而影响正常生命活动。[注1]
沈一嘉这种体质的人在全人类中出现概率约为万分之二,2074年全球有60亿人口,这种体质的人数约有120万人。
这120万人中,处于育龄期的有80万人,其中育龄期妇女人数为36万人。
院长的统计数据一经公布,整个科学界顿时哗然一片。从理论数值上看,36万人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细胞学院和行者组织提出的方案真的可行,人类走出银河系就有希望了。
很快,这份统计告由世界航天组织WSO向全世界民众公布。
2074年11月,横扫全球的新闻非“太空基因”莫属。几乎是一夜之间,网络上讨论最多的就是“谁是有用太空基因的幸运儿”。
不少程序员看到商机,各种测试基因序列的APP铺天盖地充斥在网络上。其中有不少蹭热度的水货,当然也不乏货真价实的干货。
人类基因组大数据库直接开设了个人页面,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ID进去查看自己的基因图谱。大数据库还提供了入门级阅读基因图谱的方法,一时间人们对遗传学的兴趣暴增!
各大社交媒体上,不少人开始晒出自己的基因图谱。甚至有人晒出自己是拥有“太空基因”的天选之人。[注2]
也有不少人非常反对这样的媒体宣传,因为这是在赤裸裸的宣扬血统论。尤其是对绝大多数没有“太空基因”的人来说,各种报道似乎是在暗示普通人都是被宇宙抛弃的可怜人。
进入12月以后,双方的讨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世界航天组织发言人专门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会上他反复强调:“拥有‘太空基因’的人并不比别人高贵,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可是这样的论调完全不能平息愈演愈烈的网络争论,有人提出支持,也有人更加反对。
网络上出现一种声音: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本事就是谬论。自然界之所以存在食物链,就是因为不平等的力量悬殊让能量通过食物链层层传递。如果每个生命生而平等,能量根本传递不下去。
太空移民实验还没有正式启动,关于实验初衷的讨论已经陷入两极分化。而最初提出这个设想的院长却跟个没事人一样,整天躲在屏幕后面看热闹,似乎这件事情与她毫无关系。
院长最近的生活越来越规律,早上处理事务批文件,下午躲在办公室里潜水窥屏。网络上争论得越激烈,院长就看得越是津津有味。
再过两个星期就是圣诞节,院长行李都收拾好了。只要期末考一结束,她立马跑去找白景天潇洒去。呷一口清茶,院长优哉游哉继续看各大网络高手的唇枪舌战。
正看得开心,院长办公室的房门突然被人从外面一脚踢开!朱啸林满脸晦气指着院长大骂:“天都快要塌下来了,你这个老不正经的东西还好意思把闹剧当好戏看!再照这么闹下去,我们的实验很有可能被迫取消!”
====================
******
[注1]之前有小伙伴在评论区提到两种解决失重问题的方案:一种是给太空舱加磁场,这样人就会被吸在地面上。另一种是让太空舱高速旋转,用离心力代替重力。
小涵个人认为,这两种方案可行度都很低。
先说方案一,加入磁场以后人确实能被吸在地面上。但是人体本身没有铁磁性,所以这个方案的原理是给宇航员穿一件带有金属铁的衣服,然后衣服把人压到地面上。
这样做跟壁虎趴在垂直墙面上是一个道理,壁虎只是粘在墙面上,但是墙面对壁虎本身没有吸引力。
由于人类的运动系统比较发达,人类的骨骼和肌肉可以承受上百公斤的压力。小伙伴们平时感觉不出来,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对抗重力做运动。我们的血压分布要对抗重力维持血液循环,就连躺在床上呼吸都是在对抗重力做运动。
这和加磁太空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黏在太空舱的地面上,宇航员顶多就是用中轴骨撑起金属材质的衣服。除此之外,宇航员的脂肪细胞、血液循环、呼吸运动等等,完全不会受到磁场吸引。
一旦脱离重力环境,人类的新陈代谢不用对抗重力,人体内的钙含量就会迅速流失。
再说方案二,这里涉及到一个简单的功率计算。
如果让太空舱高速旋转,让离心力大小等于地球重力大小。小伙伴们可以算一算太空舱的转速要达到多少,这样的转速需要消耗多少能量。
在几乎是真空环境的太空中,要由什么能源才能提供这样的能量?
假设用未来才会出现的人工可控核聚变作为能量来源,一旦太空舱内离心力过大,核聚变还能实现可控吗?
这个问题,小涵会放在全书的最后讨论。
===============
[注2]前段时间网络上到处都在晒大学录取通知书,小涵几乎每天都会看到清北浙交的同学在屏幕面前挥舞他们的录取通知书。
小涵为取得优异成绩的UP感到高兴,同时更希望和小涵一样的学渣们不要感到遗憾。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奇迹,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奇迹般的一生创造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