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二房老丈人金百万,李佑摇头苦笑,刚进了家门坐不暖席,便听到了如此多麻烦消息。这还只是金百万一个人说的,明天想必有更多事情等着自己。他不禁忽然有点怀念起大堤上的单纯生活,至少不艹心种种闲杂事。
金百万说的这几件事,其它还好,倒也在情理之中,唯有自己哥哥进了府城大牢让他觉得难以理解。再怎么样扬州府也不能平白去苏州府虚江县抓人,不然都如此行事,官场岂不全乱套了。
所以想来想去,李佑判断,肯定是自己这个哥哥不知为何到了扬州,然后又不知犯了什么过错被府衙捉走。那罗知府不至于蠢到无缘无故就敢抓他李佑兄长的地步,其中肯定有些原因的。
次曰,李佑先去了趟守备司营巡视在营士卒,顺便跟随他去泗州的一队护卫统统提了一级,士卒提为伍长,伍长提为队长,队长提为哨长。只是提拔哨长还需要报兵部,但这次守陵有功,问题不大。
随即他回了县衙,先是召集四个师爷议过事,又吩咐了与府衙那边情面比较熟的小吏去打探消息。此后便坐堂理事,间或接见一些上门客人。一切看起来都很平常的样子,没有任何不同寻常的动作。
一连两天,皆是如此。府衙里罗知府打探过李大人的动静后,反倒心急了,这李佑也太平静了罢?难道不在意同胞兄长的死活?
罗知府不明白,明明已经将他哥哥的消息透露给他了,可他为何仍旧如此淡定从容不慌不忙?
正常状况下,任是谁听到自己的亲人落到了对头手里,也得焦急万分,想方设法开始营救。以李佑的姓格,说不定就要率领士卒,打上府衙劫牢救人,就像率兵围攻盐运司衙署大门一样。他怎能不这么干呢?
话说在李佑离开扬州的两个月里,罗知府很是仔细的进行了反思。
起初,他的企图只是挑起冲突,利用名气很大的李佑刷自己名声,搏得朝中主意。但他也没想到李佑如此善战,竟然将府衙压制的喘不过气来,大大出乎他的预料。
罗知府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到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严重超出了他的承受底限。府试丢了,常例钱收入锐减,衙中胥吏纷纷离心,盐商视他为废物若即若离,江都县数十万民众对他的评价也远远低于同城的某县尊…经过研究罗府尊发现,他与李佑相斗落于下风,到也不完全是因为李佑后台硬的原因。他屡屡出击,有时候却等于白送把柄,所以他这个知府被李佑这个通判兼知县压制住了。
而与此同时,李佑做事确实很有门道,看似张狂但很难被抓住真正把柄,大错不犯小错不怕,更谈不上惩治了。
纵观李佑上任后的表现,他把手里权力发挥到了极限,不留一丝余地,所以才能力压府衙。这点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或者说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做到的。例如搜刮盐商之类的新政,别的知县一样有这个权力,只是不敢去做,唯有李大人敢为天下先。
而且李佑虽然将权力使用到最大程度,看似跋扈但仍在职权范围内,不轻易逾越那道看不见的界线,没有给别人留下太多口实。
另外像断掉贡献府衙的常例钱之类的事情属于潜规则范畴,无法拿到明面上说。至于围攻盐运司衙署大门,那也是别人有错在先,给了李大人足够的借口。
所以罗知府总结了经验教训后感到,当务之急是必须抓住李佑一些实实在在的把柄,然后借以成为突破口。
恰好此时别人将李佑的哥哥李佐扭送到府衙,问清了事由后罗知府便如获至宝。既严令不得声张外泄,又使人偷偷将李佐被关押在府狱的消息传递出去,然后坐等那李佑杀上门抢人犯错。
想的虽好,只是这李佑为什么浑然不在意?罗知府愤恨的骂道,李佑简直没人姓啊!
不是李佑小看罗知府,姓罗的难道真有胆量把哥哥在牢里害死?那样就犯了官场大忌,等着血债血还罢。相反,罗知府必定还得特意吩咐牢子好好照管,不要出问题。
所以李大人着急吗?不急。兄长皮糙肉厚的又不是娇滴滴女人,在狱中吃几天苦头就算见世面了。
李佑另一个想法是,莫名其妙看不清对方意图之前,先发制人不见得是好主意,很可能一脚就踩到了陷阱中去。若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当然可以选择让对方先出招,再后发制人。
后发制人比先发制人更需要实力为依托,现在的李大人已经不是半年前初到扬州的李大人了。他有士心,有民望,有兵权,有财力,又即将拥有功勋光环附体,各种可施展手段多的是,何惧跳梁小丑?
若是盐运司,他可能会紧张,但一个知府就没必要了。罗知府算计半天,大概也没料到,李大人压根没把他放眼里,所以不着急。
这时李佑派去打听消息的人也有了结果。府狱确实有李佐这个人,但府衙中谁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情进了府狱,仿佛凭空出现在府衙里似的。根据经验,他应该是从别处转移来的。
李佑便思量道,扬州城大大小小有这么几个衙门,盐运、分巡道、府衙、县衙、税关,会是谁将李佐转移到府衙的?
县衙当然绝对不可能。分巡道向来微微偏向县衙,应该也不会干出将县衙正堂兄长送到府衙大狱这种事情,再说分巡道有自己的司法权力,也没必要自跌身份的主动将人犯交由府衙。
税关衙门虽然是户部直属,但级别太低,又是在江都县地界上,关中官吏归江都县考察,有点脑子也不会闲着没事故意得罪江都县。
最后一个盐运司也不大像,他哥哥李佐虽然人不聪明,但也犯不上跑到扬州来贩私盐罢,如今家里又不缺钱花。何况盐运司同样有自己的司法权力,根本不用通过府衙行事。
李佑越来越觉得,那罗知府故作神神秘秘又有意透露风声,只怕是要引他上钩。
继续打听时,又有了令李大人惊奇的新消息。关在府衙大牢中的苏州人不止李佐一个,而是十几人。
这确实很惊奇,李佑一直以为哥哥独自来扬州找他,不小心遭暗算犯了什么过失,现在看起来,居然还是团体作案啊。他哥哥要是有带领十几号人马的能耐,那当初被打发去继承家业当衙役的就该是哥哥,而轮不到他李佑了。
十几个人就是比较明显的目标了。李佑立刻将数百衙役壮丁都撒出去,在整个扬州城里查访。看看他哥哥到底是遇到了什么事情才好有的放矢。
不过又是一天过去了,却毫无所获,整个扬州城里没有一丝关于李佐等人的踪迹。他们似乎根本没有到过扬州城活动,只是凭空出现在府衙大牢里的一样。
这个结果让李佑很猜不透。但南来北往旅途经验较多的崔师爷提醒道,从江南至江北,要从京口瓜洲渡江,东主兄长必定也是如此。那四十里外的瓜洲渡也在本县辖下,不妨使人沿途打探消息。
这便一语惊醒梦中人,李佑只盯着扬州城里,却没想到周边市镇,又亡羊补牢的遣人快马往瓜洲去。
当夜便有了回信,位于瓜洲镇的户部水次仓前阵子出过一件事,仓主事与十几个前来交粮的苏州人起了冲突。此后,那十几个苏州人被仓丁拿下,下落不明。
李大人拍案而起,问题定是出在这里了!
说起这水次仓,要从关系到京师口食命脉的漕运说起。
国朝初年,供应京师的漕粮都是由各地粮长和轮值粮户直接运送到京师,但既劳民伤财又耽误农事,于是便渐渐改为军运。也就是由扬州卫、凤阳卫等运河沿线的卫所官军负责运输,称之为漕军,也叫运军。宣德朝正式定下了规矩,北军负责戍边,南军负责漕运。
但漕军运粮,也不可能亲自跑到农户那里挨家挨户的收集漕粮,于是又有了水次仓的建立。
所谓水次仓,就是在朝廷运河沿线一些运输节点上设立的粮仓,主要目的就是用来中转漕粮。例如临清、徐州、淮安、瓜洲等处皆设有水次仓。每个水次仓,由户部直接派有监仓主事一员负责管理,放在二十一世纪就是国家直属粮库。
一方面,各地民户向水次仓交兑漕粮即可,不必远赴京师;另一方面,漕军按照规定的年度任务,从水次仓兑支漕粮,装船运到目的地,完不成任务就要受罚。
这瓜洲位于江南渡江向北的必经之处,千百年来一直如此。而江南又是漕粮的最重要来源之一,所以瓜洲水次仓是江南各县交兑漕粮的主要仓库,漕粮任务最重的苏州府也不例外,虚江县更不例外。
李佑想起现在是秋收后的十月,又到了交粮的季节吗,这个时候哥哥在瓜洲与水次仓起了冲突,难道他来交兑漕粮时受了欺负?仓官收粮时那些猫腻,李佑太懂了。不过这种苦差事,怎会轮到自己哥哥,莫非是父亲有意锤炼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