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不凡被迫远赴海外之后,大宋向原本的轨迹迅速接近。
公元1125年秋,大宋宣和七年秋,也就是魏乘风第二次出海寻找赵不凡期间,皇帝赵佶决心扶持太子赵桓成为继承人,便着手为他扫平前路,而身为赵不凡嫡系的北军就成为最先被针对的对象。
燕云路宣抚使折彦质调任河东路宣抚使,返回折家军驻地,看似平级调动,实则被剥夺兵权。
梁山军与两浙路兵马换防。
水浒军与福建路兵马换防。
吴阶的鹰扬军和韩世忠的虎翼军被调至西疆,转由西军承担北疆防务。
竭力上书劝谏朝廷不要妄动北军的岳飞最惨,朝廷斥其“小臣越职,非所宜言”,革除了他的军职与军籍,其下两万神武军被转交给新任陇右都护刘琦统帅,驻扎在西疆的兰州。
杨邦乂、陆登、张宪、杨沂中等赵不凡一手提拔的人也同样在短时间内先后调离北疆。
赵不凡苦心打造的北军自此被瓦解,竭力支持他的朝廷重臣亦随之退散,便是朱家人都受到明里暗里的警告。
大宋文武大多认为此举是内部的权力争夺,不过是一位王爷在权力角逐里失败,不会对大宋带来太大影响,但金国人不这么认为。
调到北疆的宋军杂乱无章,一部分来自西军,一部分来自高俅的殿前司,一部分来自南方,根本不清楚北疆的情况,其中甚至夹杂着大量权臣安插的亲信。金国人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果断放弃往西方扩张,转而集中兵力南侵富饶的大宋。
西逃的耶律大石因此而得以喘息,成功建立起西辽的根基。
位于大草原西北的蒙兀族同样逃过一劫,他们趁机吸纳西迁的草原部族,最终形成一个新的部落联盟,而且推举英勇善战的“孛儿只斤·合不勒”为大汗。金国为安抚蒙兀人,册封他为“蒙兀国王”。
公元1125年10月,大宋宣和七年十月,金国一面稳定草原,一面任命完颜杲为元帅南侵大宋。
西路金军由完颜宗翰率领,攻打燕云路西部的大同府和朔州。
东路金军由完颜宗望率领,攻打燕云路东部的燕京府和奉圣州。
刚刚调到北疆的宋军毫无反抗能力,面对无敌的金国铁骑,他们就彷如待宰的羔羊。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完颜宗望便率部攻破燕京府,且持续向南推进,郭药师、王彦、刘壁等大量宋军将领见识到金军的可怕,先后选择投降,二十几万宋军顷刻化为乌有,其中单是燕京之战就有七万多宋军被俘,堪称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大宋朝廷彻底被打懵了,金国铁骑的战力令他们瞠目结舌,而且金人是部落文明,习惯于打到哪里就抢到哪里,以战养战,根本不需要管粮草辎重,所以他们的行进速度非常快,快到大宋朝廷根本来不及调度。
公元1126年1月,自毁长城的皇帝赵佶悔不当初,慌忙引咎退位为太上皇,并且先行逃到南京应天府避祸,太子赵桓顺利登基,定年号为“靖康”。
是时完颜宗翰已率领西路金军挺进河东路的太原府,完颜宗望则率领东路金军渡过了黄河,正快速向东京汴梁挺进,胆战心惊的赵桓也想南逃至应天府,但李纲认为皇帝不能在国破家亡的时候逃走,毅然拦住他的车架,最终成功将其劝回。
东京汴梁之战是完颜宗望首次遭遇挫折,由于李纲率领大宋军民奋勇抵抗,他始终不得寸进,而后不久,来自大宋各地的勤王兵马先后赶到,折彦质、种师道和姚平仲等人纷纷参战,使得宋军总兵力多达二十几万,战局自此出现转机。
不过大宋的内部隐患亦在重压之下连续爆发,优柔寡断的赵桓没有应对能力,完全不知道该听从谁的战术布署,再加李邦彦等无能奸臣乱提建议,行权谋手段,最终便导致义军乱成一锅粥。
随后赵桓效仿大宋面对辽国的策略,试图通过割地赔款及缴纳岁供来求得安宁,他主动以晚辈的语气写信给金国大汗求和,甚至一度听从金国使臣的要求罢免李纲,幸好军中将士和百姓齐齐反对,他才被迫又重新启用李纲。
金国希望大宋割让太原、中山与河间三地,李纲和种师道等人坚决反对,但心生畏惧的赵桓毫不犹豫就答应,从未统兵征战的他根本不知道,金国之所以要求他下诏割让三地,完全是因为三地军民仍在做顽强抵抗。
皇帝的诏书很快传至太原,但太原军民拒不执行,纵然是被完颜宗翰率领的西路金军团团围困,他们仍旧选择奋战到底。
靖康元年二月,赵桓下令康王赵构和少宰张邦昌作为人质赶赴金军大营,并且送上誓书和大宋的地图,称自己为侄大宋皇帝,称金国汗王为伯大金皇帝,开启了靖康之变的序幕。
康王赵构的武艺不错,而且颇有胆气,金人觉得他不像懦弱的宋国皇室成员,便要求重新派遣一位王爷,赵桓欣然答应,立刻就用肃王赵枢把赵构换回,而后宋金达成停战协议,金国依约退兵。
赵桓认为战事已经结束,急欲整顿大宋内务,而功劳卓着的李纲则在此时遭到大量奸臣弹劾,他们害怕正直的李纲治他们的罪,便合起伙来陷害李纲“专主战议,丧师费财”,再加赵桓记恨李纲早前胁迫他留京抗敌,李纲终是被一贬再贬,最终被安置到夔州。
李纲被贬不久,修整完毕的金军就再度兴兵南下。
赵桓和朝中权臣瞬时傻眼,若论夺权害人,权谋手段过人的他们自是当仁不让,而面对强势来袭的金国铁骑,他们完全不知道怎么应对,甚至根本不曾想到金国会不讲权谋和契约,只讲拳头和拼命。
靖康元年九月,金军西路统帅完颜宗翰攻破太原府,曾跟随赵不凡北伐的名将王禀壮烈殉国,顽强抵抗的太原军民也随之赴死。
驰援太原的折家军在黄河以北连翻血战,死伤惨重,折家将十不存一,最终被迫南撤,世代镇守大宋边境的折家军再不复存,仅剩折彦质等少数青年将领及折家女子得以幸免。
种家军的种师中和种师闵先后被击破,皆壮烈殉国,尚在京城的一代名将种师道于忧急中病逝,种家军再不复存,仅剩年轻后辈得以幸免。
残存的姚家军全军覆没,姚古被贬至岭南广州,其余姚家将领或是早就已经亡命逃入深山,或是阵亡,或是被贬,姚家军自此再不复存。
西军杨宗闵、韩世忠、吴阶皆被分别击破,大多退至黄河南岸及关中地区。
靖康元年十二月,也就是赵不凡取得南堡之战胜利的时候,完颜宗翰率领西路金军打至汴梁,会同完颜宗望合力攻打大宋京城。
率兵勤王的张叔夜等人奋力死战,连续斩杀多员金国大将,但终是寡不敌众,而赵桓和众多弄权的大臣却寄望于迷信,把希望寄托在一位名叫郭京的江湖骗子,试图逆天改命,结果自是毫无意外。
靖康二年一月,绝望的赵桓亲赴金国大营求和,遭到扣留,而后刘延庆阵亡,金军破城,俘获太上皇赵佶及皇室、贵戚、权臣、工匠共一万多人。
郑太后及其三位亲生女儿,外加贴身宫女于混乱中扮作百姓,最终在聚贤庄和皇城司的高手协助下侥幸逃离,已然迁居江南的朱链随之将她们接到杭州安居。
时至四月下旬,经过数月抢掠之后,金军兵分两路撤退,除去带走大量金银财物之外,合共掳走十余万人,它们全都成为金人的财产和奴隶。
张叔夜不堪受辱,毅然选择绝食,等到走至界河便自尽而亡,诸如此类多不胜数,多有皇室成员和正直臣民半途自绝,凄惨到无以复加。
而后金国扶持大宋奸臣张邦昌建立“伪楚”朝廷,希望通过他来统治宋境,但张邦昌在金人撤走之后立刻试图把皇位交还赵构。
康王赵构在第一次汴梁之战结束以后就没有回京,一直留在相州募兵,待到金军第二次南侵,赵桓便任命他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请他协同陈亨伯、汪伯彦、宗泽等人设法召集兵马救援汴梁,但聚集起大量义军的赵构没有救援汴梁,反而避开金军移师大名府,且聚集起越来越多的兵马。
是时宗泽建议赵构截断金军归路,力争解除汴梁之围,但遭到赵构和汪伯彦拒绝,宗泽也因此受赵构排挤。
此后汴梁被攻破,赵构率兵逃至山东,更多义军亦先后赶来与他汇合,包括韩世忠、刘光世、刘仲武父子、黄潜善、杨惟忠等人,他们协力率部撤到了淮河以南的应天府,而淮河以北的地区则陷入各自为战的混乱窘境。
靖康之变至此结束,它是宋朝自建国以来从未承受过的重创,很多人都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一代权臣蔡京在赵桓继位之初被流放,老迈的他亲眼看到金国铁骑踏平大宋,亲眼看到他引以为傲的一切化为乌有,亲眼看到腐朽的大宋是多么不堪一击,亲眼看到一切的权势灰飞烟灭,最终他在潭州痛苦而孤独地死去,而他的儿子也大多被杀或者被流放。
一代宠臣高俅在赵佶退位之后于痛苦中病逝,而他的一切也都被金人掠夺。
一代奸臣王黼在赵桓继位之后被流放,而后又被嫉恨他的大臣派人杀死在半途。
大太监李彦被赵桓赐死。
权倾天下的隐相梁师成被赵桓缢杀。
谁都没能逃过注定的轮回。
靖康二年四月,公元1127年4月,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登基,试图保住大宋残存的基业,而远在黎凡特的赵不凡则带着拉奥迪赛走向了辉煌——拜占庭帝国皇帝正式册封他为拉奥迪赛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