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离开天王殿后,便直接来到了大雄宝殿之前。
大雄之意,乃是佛的德号。
大者,包容万有,雄者,摄服群魔。
宝,佛门三宝。
此殿是华严寺主殿,其内九五开间,取九五之尊之意。
在内供奉的有原始七佛坐佛像,以及十八罗汉,三大士。
在两横界当中,有很多佛陀。而原始七佛,就是指曾教化于婆娑世界的佛陀。
教化婆娑世界的原始七佛,为: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舍尼佛以及释迦牟尼佛。
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其他六佛均为古佛。
前三尊佛是庄严劫的出世佛。
后四尊佛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乃是贤劫出世佛。
而原始七佛之所以没有燃灯古佛在内,是因,过去庄严劫众生机缘如此,只得三佛教化,所以燃灯古佛不曾显于世间。
说白了,就是燃灯古佛不是做‘教化众生’这个工作的,祂的工作可以看成是佛师。
贤劫也是如此,释迦牟尼佛乃与此世众生有缘,所以才会在当世教化。而另外贤劫的三位古佛则是与过去众生有缘,与当世众生无缘,属于先贤古圣。
用我等凡俗眼光来看,好似释迦牟尼佛,在原始七佛当中的资历属于最浅,其实众位佛陀并不以出世早晚,来分高下......
三大士分别是,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
关于十八罗汉则不在此过多赘述。
杨文兴他们到来时,华严寺的一众高僧与广成广法等归来僧众,正在大雄宝殿进行礼佛法事。
放眼望去,众僧顶礼,香火沸盈,诵经之声,妙音梵乐,不绝于耳。
三人见此阵势,实在也不好冒然上前掺和。
无奈之下,继续拜寺一事也只有暂时搁浅了下来,大雄宝殿乃是拜寺最后一站,他们此行算不得圆满。
不过一般情况下,来访修士只要过了‘三解脱门’以及天王殿,礼数却也算是尽到周全,不会惹人怪罪。
“两位居士,依贫僧之见,不如暂且先行在客房住下,等佛事结束,相信方丈主持以及众位大师,自会召见。”宗善略微沉吟后,说道。
“那就有劳法师了。”杨文兴二人自然不会在此干等下去,于是同意道。
随后他们俩就跟在宗善身后,一同绕过西侧配殿的祖师堂,来到了寺院后方。
由于华严寺占地面积极大,他们一行人,徒步行了差不多半个时辰才来到客居之所。
......
这一次华严寺召开的佛事法会足足进行了三天三夜,才进入尾声。
也正因此,直到到来华严寺的第四天,杨文兴才受到众位高僧召见。
此时,杨文兴被一名四识比丘领到距离禅房不远处的,方丈居室门前。
因这次会见,是众僧点明要杨文兴独自一人前来,杨文兴不好违背,所以便让岐芸留在了客室等候。
两人到来此处后,只听那比丘在门前高声道了一句:“禀方丈,杨居士已到。”
“有请。”方丈室内传出一道苍老之声。
得到回复后,那比丘用左手对杨文兴做了个请的手势,杨文兴神色一正,对其点了点头后,便上前轻轻推开了方丈室的房门。
“晚辈杨文兴见过方丈以及诸位大师。”杨文兴进得门来后,对室内众僧微微躬身,同时抱拳恭敬道。
此时他的身份立场着实有些尴尬,也不好用道门手势来打招呼,又因还未受戒出家,也不能行佛门之礼。
于是也只好用凡俗礼节来应付此种场面了。
其实如果是凡俗之人在此,却也不用为此等礼节之事为难,行合十佛礼即可。
但他此时毕竟还是玄士身份,在此行佛礼,难免不通礼数之感,定会让人平白看轻。
此时方丈室内不单只有老方丈一人,还有其他另外六名高僧在此。
包括方丈在内的七名僧人当中,没有年轻之辈,且形象各异,他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面容严肃,或满含笑意。
此时,华严寺现任方丈,智觉大师手里正捏着念珠,背靠墙壁‘禅’字,端坐在室内正中间的蒲团之上,面容平和的看着杨文兴。
而在他的左右两侧,另外六名僧人则各自分列盘坐,正好一面三人,左右对称。
对于的此间众僧,杨文兴却是一个都不熟悉,只是在刚来到华严寺的第一天时,在‘三解脱门’外见过一面。
但杨文兴在这段时间内也没有闲着,为了应对此次会面,他可是做足了功课。
别看众僧丝毫威势不显,一副平常模样,但杨文兴却是明白,此间无一庸俗之辈,皆是佛力高强之僧,哪怕境界最低的,也有六识修为,早已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以他此时的本事,是根本无法看穿的,当然了,出于礼数,他也不敢去多看。
在方丈左手旁的第一位,着‘入众衣’面含笑意的那位中年佛徒,乃是华严寺现任监院智净大师。
此僧在华严寺内地位崇高,除了闭关的祖师高僧,仅处于方丈一僧之下,统管寺内大小事务。
而在方丈右手旁的第一位,也是一位同样着‘入众衣’的僧人,只不过此僧乃是一副不苟言笑的严肃模样,他正是华严寺现任戒律院首座,智空大师。
智空与智净,还有方丈智觉,就是华严寺目前的三位巨头,实际掌舵之人。
而其他四位身着‘海青常服’的老僧,乃是在寺内任大僧纲之职。
广成、广法虽然也是僧纲,但却无法与大僧纲等同,不只是因为前面少了个‘大’字,还是差在了修为实力,以及辈分上。
“杨居士不必多礼,还请入座详谈。”智觉大师虽然是一寺方丈,常年身处高位,但并不给人以威严之感,倒是言谈随和,气质出尘。
杨文兴再次道谢一声,并未拒谢好意,大大方方的在旁边找了一个蒲团盘坐下来,与众高僧呈对坐之态。
这并不是杨文兴不通礼数。
他之所以顺势而为,没有请辞,看起来好像显得有些不知分寸。
但其实,此种行事,却是依照的佛门规矩。
佛说,众生平等。
如果方丈没有出言礼让,他则会一直立身在旁与众僧答话。但方丈既然言明了,那他则要入乡随俗,否则就是否定佛法,却是比来回辞让,更加不敬。
不见,此间众僧所盘坐的位置,除了方向上的不同,实质并无高低上下首之分。
如此,这也正是暗和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