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明目前所在的核污染治理策略研究中心的前身是一所国际顶尖的凝聚态物理研究院,该院至今保留了诸如最新代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技术的相关设备。所有这些设施现在都被转移到位于研究中心石林后面一栋不显眼的老旧建筑内。
晚上,当研究中心的灯光都暗淡下来以后,李长明悄然出现在这栋外表破落的楼房外。他背着一个背包,鼓囊囊的,里面是原本罗总的东西。
他首先要想办法进去。可环顾四周,正面是一扇金属结构的自动门禁大门,四周又没有类似窗户之类可以闯入的地方。
李长明观察了一番后,对如何进去依旧一筹莫展。
难道只能先回去,等想个正当理由再来使用这里的设备?李长明犹豫着,偏偏这时候听到有脚步声靠近,于是他暂时躲到了墙角里。
走过来的是研究中心的清洁员黄阿姨,只见她拿着一些仪器专用清洁工具。她径直去到旧楼的门边上,确认过脸部、指纹与刷卡后,三层的门就陆续打开了。
黄阿姨提着工具跨步进去,李长明这时候也赶紧跟了上去。
“黄阿姨,”李长明见自动门马上要关闭了,赶紧喊道。
黄阿姨听到有人喊她,于是跨了一步,探出身子张望。自动门感应到人体,回到打开的状态。
李长明趁机微笑着先走了进去,然后对黄阿姨说:
“阿姨,你现在是要进去打扫卫生?”
黄阿姨:“对,每个月我都要来这里打扫一次。”
李长明:“能换个时间吗?我们现在刚好有个项目要使用里面的设备。”
黄阿姨:“啊?这楼里面的设备好像有几年时间没人用过了。”
李长明:“是啊。你看前几天不是刚发生了大麻烦。”
李长明边说着便解开背包,拿出其中的包裹,指着说道:
“你看,这东西可从爆炸现场收集到的。我和罗总现在就要用这里的仪器来给这份特殊的样品分析分析。”
黄阿姨瞧了瞧包裹里面黑不溜秋的晶体盒子,又看了看包裹上的字样,收件人里确实是写着“罗天翔罗总工程师收”的字样。
黄阿姨:“这玩意我不懂。罗教授他人去哪了?”
李长明:“他还有事,估计还要耽误一段时间。这不就让我先过来了。我当时还跟他说,我没这里的权限。接着罗教授他就跟我说了,你猜他说了什么?”
黄阿姨:“说了啥啊?”
李长明:“他跟我说啊,你这个时候去的话刚刚好,咱所里面的黄大姐风雨雷打不动,每个月都能在这个点上准时维护咱的仪器设备。”
黄阿姨听了连连摆手咧嘴微笑。
“那成吧,反正这里也挺干净的,改天我再来做清洁。”
黄阿姨笑着就提起道具出门去了。李长明又拦住了她,好说歹说跟她索要了刚使用的身份卡,声称明天就还给她。
等到黄阿姨走了之后,李长明心虚地吁了口气。
他环视了楼内,没想到整栋看上去只有五层楼高的旧建筑,内部竟是另一番别样:足足有四层半楼高的全天窗可视化的塔式结构中央设备,四周林立着整齐规范的其他精密实验仪器,全息窗口和操作界面合理地分布在各设备之间,还有全自动化的各设备间传输通道,旋转自动扶梯盘旋在四、五层楼高的综合电气设备之间,看上去科幻且壮观。
他不禁感叹,里面完全就是一栋高标准的智能实验室!
李长明心满意足地观摩了一番这里的设备,便打算着手开始自己的研究项目了。他先把包裹里的一个全黑不透光正方体拿了出来,虽然不透光,它的外表却透着晶体的光泽。
连同黑体装置一同寄送过来的,还有一份详细介绍黑体装置使用注意事项的简短说明书、关于装置内部未知粒子的说明资料、和一封写有简洁祝福语的明信片。
当然这个明信片是写给罗总工程师的,李长明相信罗总或许已经收到了关于这份未知粒子的电子版材料,而且大概率也应该知道包裹会于今天送达。
但因为战争导致的不确定因素干扰,货品延迟是大概率会出现的。为此至少再等个一两天大概不会引起罗总注意。——换言之,李长明也只有这一两天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彻底拆开包裹后,首先让李长感兴趣的是介绍黑体装置使用注意事项的简短说明书。从等同电饭煲大小和笨重的质量来看,显然这不是一种现代标准化的小型“离子阱”装置。
事实上,小型化“离子阱”装置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改进,类似“彭宁离子阱”和四极离子“保罗阱”,又或者不带电的“亚普阱”等功能的粒子储存设备已经大部分微型化,大小如同巴掌般,却能保存数百上千甚至过万粒的各种粒子。
而李长明眼前这个装置却笨重得多。他看过了说明书,得知这个装置是为了解决新获取的奇异粒子的古怪行为而专门设计的。一个经过全新设计而适应当前奇异粒子特性的黑体装置从开始到制作完成,仅仅花费二三天的时间。这得益于量子计算机的效率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
从说明书的介绍来看,黑体装置包括外部的密封绝热绝缘黑晶体,内部则包括真空泵、超冷凝层、一种将类似亚普阱和轨道离子阱改造成协同约束的新粒子阱、综合电磁拘束场发生器和等离子供电模块等。
这就像是一个临时拼装的大杂烩,李长明看完想到。只是让他感觉奇怪的是,到底怎样的奇异粒子,需要这样既约束带电粒子,又约束中性粒子的混合离子阱?
总不可能这些粒子还能不停变换基本特性,比如一会儿带电,一会儿又不带电?却又依旧被诡异视为同一粒子?或者准确点如说明上描述的,是一个粒子的所有“奇异相群集合”?
李长明在这之前没有机会接触过奇异粒子,他只好接着看了关于奇异粒子性质的介绍。根据资料显示,这些粒子是在前几天的核袭击事情过后,国际原子能与高能粒子中心派遣实体调查的团队于一处原本正在运行状态的超导超级对撞机(SSC)的残骸内部核心发现的。
换言之,这不是一般反重力或者负质量实验室里制备出来的奇异粒子。
当时超导超级对撞机的位置正处于核爆的中心区,核爆过后整个长达数十公里的设施大部分仿佛被重新熔铸过一般,形成了一大块外部为固体、内部处于超高温压的电离态密封混合堆融物。
由于靠近后相关检测仪器读出内部大量异常反应,为了弄清楚情况,调查团队在几番周折后终于打开了这块神秘的堆融物,发现了位于核心内部正在衰变的这种未知粒子。
调查团队将此次发现的未知粒子暂命名为“奇异粒子”,接下来便是关于这种“奇异粒子”的初步分析数据记录。
李长明看了一长串的特性数据和相关分析后,他决定自己再验证一番。这原本是一番耗费时间的工作,幸运的是这里配备着一台粒子现象综合分析仪,只要将分析物导入分析仪器的内部窗口,便能够根据预设需要的参数,自动分析各种粒子的各类基本数据特性。
李长明根据黑体装置说明书的操作要求,规范地将原本拘束于黑体装置内部的“奇异粒子”压迫进入具备强涡旋引力的高压电磁导流口后,“奇异粒子”会在强涡旋引力和高压电磁场的双重驱动引导下准确射入检测的窗口内。
李长明正聚精会神地通过全息投影查看着粒子的各种参数和实时状态变化。在此期间他确实地看到了过去几乎认为不可能发生的粒子奇怪现象:
粒子质量。它的粒子质量并不恒定。每次测量的值都不相同,甚至相差巨大;
粒子自旋。它的粒子自旋数也是不确定的,每次观察都会变化;
粒子衰变。它的自发衰变率很低,但衰变后会生成两个具有纠缠性的,与原粒子一样的“克隆粒子”,因此它的生还概率是不可思议的200%;
……
通过以上观察,可以基本认为这是一个每次被观察时会随机变化成另一个完全不同性质的古怪粒子,而它的变化不遵循任何已知物理规则,就像是“突然之间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自发性的变异”,无视质量守恒。
李长明终于明白为什么调查团队要将这种粒子命名为“奇异粒子”了,它的行为确实十分诡异,甚至不太像这个世界的东西。就算称为“疯狂粒子”也不奇怪。
原本他对寄过来的资料表述中出现的许多奇怪现象仍旧抱持怀疑的态度,但随着分析的进行,特别是看到经过模拟放大后全息投影出来的粒子实时变化的奇妙影像后,李长明决定重新考虑自己项目的方向。
如果这真的是“一个粒子”表现出来的特性,那么这有没有可能是更高维度上的真实粒子特性,又或者是另一个物理世界的粒子,即便到达他们的世界,也因为某种“特殊规定”而不用遵守本宇宙的规律,仅表现出本宇宙的某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