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152魏地之变(4k)
“齐国援军有八万人,赵国援军有七万人,魏军还剩五万人。”司马宣眉头微皱,但是只是一瞬间的变化,几乎没有人能够察觉到,现在的苴军只剩下五万人,如何能够抵挡二十万的大军?
这是很让人头疼的事情,说真的,司马宣觉得打不过。
但是她是不能够说打不过的。
凡以弱胜强者,未战先言己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士气。
胜利的基调才能够奠定。
“二十大军?”司马宣语气稍转,“弹指间便可灰飞烟灭!”
司马宣霸气的话让大帐内有些低迷的士气顿时回转,在他们看着杜预又有了办法能够解决敌军。
不过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要是以人数的多少来论成败的话,那么还要将军有什么用呢?
“不过既然卫国竟然答应了齐国的过境,看来也是不怀好意,干脆战后一起收拾了算了。”司马宣大放厥词,虽然她不知道怎么办,但是办法总是有的。
“李戬和刘邦留下,其余人都散了吧!”司马宣随口说道,“破敌之策,吾已有计。”、
“是!”诸将纷纷告退,只剩下李戬和刘邦二人。
“君侯有什么安排?”两人连忙问道。
“没有安排,我不知道怎么打败敌军。”司马宣直白说道。
啊这!
李戬和刘邦二人都有些意外,丝毫没有想到自家主帅会这么说。
“凡以弱胜强,都不能够说自己不能赢,一定是要说自己能够赢,如果连我都没有赢的想法,那么军队的士气便要崩溃,人心也会溃散。”司马宣平静地说着,“我们虽然不弱,但是却是少数兵力,敌军兵力四倍于我,对于我来说,压力也是很大的。”
苴军驻扎在棐林,魏军驻扎在大梁,赵军驻扎在黄池,齐军驻扎在雍丘。
说实话,机会还是有的。
“不过如果只是看总兵力的话,确实是如此,我军毫无胜算,但是。”司马宣话锋一转,“敌军和我军的比例不是这样算的。”
这话让两人李戬和刘邦不由有些疑惑,不是这样的,那么是怎么样的呢?
“敌我兵力比是五万对五万,五万对七万,五万对八万。”司马宣说道,“他们还不集合在一起,便就是想着合围我们。”
“我们要做的便就是先破齐军的八万人。”司马宣继续说道,“只有这样士兵们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却解决咋赵军和魏军,而且我接到一封信。”
“先前宋国加入战争,而现在宋国已经被韩国的予页上将军击败,现在韩国的予页上将军不仅仅只是韩国的予页上将军,而且还是宋国的予页上将军。”司马宣接着说道。
当然她是没有收到信得到,她只是在梦中杜预对她说的。
不得不说这种能力真是方便快捷,传递消息什么的简直快多了!
还能顺带那个什么的,咳咳,这个不正常的事情跳过。
这其中是有一个关键的消息的,那就是齐军的八万人很有可能快要缺粮了。
司马宣得出的结论便就是这个。
齐军的粮草怎么运?
一路是水运从宋国经过,一路也是水运,是从卫国经由魏国运来的。
现在断了一路,那么就只剩下了另一路。
而这另一路也很快会因为宋国的战败而断掉。
八万人消耗的粮草何其之多,虽然没有三十万人之多,但是也是不少的了。
说实话,苴国都采用竭泽而渔之计了。
其他国家能够好到哪里去?
这个事情也便就是这个样子的,情况也就是这么一个回事,毕竟这其中也是需要有所平衡的。
苴国的底蕴还是不行,不像其他的国家,地盘大经营已久的国家,能够有很多的资源累积,他们打得起这么久的战争。
这个也算是对苴国开的挂比较多的平衡。
毕竟要是其他国家国力无比强大的话,就算是有多少天才在苴国都是没有任何用的。
即便是巴蜀之地再富庶,钱财也是会耗尽的。
战争拼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综合的东西。
杜预将这一切都归纳成为了势。
一切的行动都是为了势的累积。
而一个国家也是有着势的存在,势高则盛,势低则衰。
势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
这么来说吧!
所谓的变化改革,便是因为势开始变低,国家开始衰落而进行的。
所谓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指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道行不通时选择变化,变化了后就会豁然开朗,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周易·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相继继位,不但传承神农氏的治国道理,而且针对国内具体的大环境加以变化,使百姓丰衣足食,神农氏的治世之道变化后,百姓安居乐业;变化,当事物发展到极点的时候,便想到要加以变化,以求通达,随着通达而至的是长久.这可能是上天的庇佑,无往不利。
这句话正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其意思是指事物在时间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变化的。不过,更朴实的中国老百姓从这句话中,摘出了两个字,表达了更为实用主义的意思。那便是“变”和“通”二字,合起来,即为“变通”。变通一词,仍然极具通用性。告诉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亦有言,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
此句表示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
战争是迅速改变国家势的方法。
而变化改革也是一样。
这两种都是快速改变势走向的方法。
战争赢了,靠着战争的补血,新的的土地规划利益的分配,可以缓解国内的矛盾冲突,将自己的国内矛盾转入到国外。
当然,这样的方法,咳咳,这个不便多提。
毕竟这个事情也就是这个样子的,也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情况也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这个也是没有什么办法的,毕竟如今的形势大环境就是这个样子的。
而战争失败的话,则是加剧国内的矛盾,这是一种很冒险的行为。
所有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这五项便就是势。
是战争中的势。
孙武说的不错,简直就是天纵之才。
正是因为如此,苴楚越三国才要联手除掉孙武。
不除掉孙武,楚越两国怎么睡的着觉?
他们怎么能够睡得着?
拜托,根本睡不着的。
当时楚越两国没有跟孙武相当的将军,作战损失太多了。
这自然是会引起楚越的忌惮,这个情况也便就是这个样子的。
这个事情也就是这个样子的。
因此,孙武的死,是大势所趋。
而这个孙武也不是本书的男主,这个事情也便就是如此。
死自然是就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这个也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事情,这个情况也便就是这个样子。
那么现在继续来说这个势。
变法改革是一个什么事情呢?
一个大型的复杂社会,必然要求一个更高的政治形势。
变法改革是一个转型的过程,没有一个集团和阶层愿意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儒家的思想之中要用道德治国,而法家说得很清楚,你要培养一个好人,那不知道猴年马月的事儿了,但用法律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立竿见影。所以法律最有效率,过程是可控的,结果是可预测的,但道德做不到这一点。
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大家都在变,那么谁快谁就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而这个效果便会为国家带来很大的收益。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这个是后来的人总结的经验,但是这个并不重要。
这其中包含这一点,那就是选拔人才,而不是世袭罔替。
因此,战国时期的变化改革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到一点,那就是对于人才的选拔。
百年兴衰皆由人。
人在危机的逼迫下,会自觉地求生。
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是人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说着。
但是这个事情并不是什么事情。
毕竟也不过就是这个样子罢了。
也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这个事情也就是这么一个事情,虽然说是这个和这个的标题是有些偏了。、
但是水吗?
水什么不是水呢?
为什么非要纠结这一点呢?
对吧!
前面的内容不吸引不到人,后面的内容难道还会有人看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这个情况也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而现在的问题是平民之中哪里能够有真正的人才?
哪里有生来就什么都会的人?
这些是要培养的!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化是在不断进行的,唯一不变的事实是事物始终在变,个人不断进步,国家不断发展,随着时间变化,万物都在变化。
而对待事物的方法与态度也应进行改变,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方法。
这个情况也便就是如此。
总而言之,变法改革是一种基于内外压力之下而不得不施行的一种措施,是为了延迟国运的一种手段,是扭转势走向的一种办法。
至于能不能成功,那就另说了。
毕竟凡事总有意外,这个情况也便就是如此,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那么现在事情回到本来的情况上来看,因为再水的话,接下来的事情就说不完了。
“齐军的粮草短时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时间一长的话,必然是会借粮的。”司马宣继续说道,“齐国从宋国搭建的补给线已经是断了,那么接下来就剩下卫国的这一条,不过很快也是会断的。”
“而就现在的情况来看,齐军是我们最好的突破口。”司马宣说道,“魏赵士兵是不会知道齐军缺粮的,而如果魏赵的统帅为了安抚军心而告诉士兵们齐军是因为缺粮而败的,那么魏赵的士兵便就会陷入恐慌。”
“因为物伤其类,既然齐军是因为缺粮而战败,那么他们会想自己是不是也缺粮呢?”司马宣继续说道,“而这么一想的话,不仅是军心乱了,他们的联盟也是会出现裂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