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荣在幽州城等待长安给他的答复时,知晓此事并不简单,也不可能很快就有消息,于是他也不能闲着,他决定将幽州、莫州、瀛州三州民户二十万全部迁到西域,为此,仁勇都一早就通知了正在北庭的大将荔非守瑜以及怀朔镇的苏哈,让其做好准备。
二十万户人家,是不可能从大唐境内通过的,虽然朝廷内外对小民并不在乎,但保不住少数人“群情激奋”之下做出对碎叶军不利的举动。
在这个世界上,回鹘人、吐蕃人对于丁口都异常热衷,并不是他们热爱人口,而是因为它们施行的奴隶制需要大量的奴隶来养活日渐庞大的全部由贵族组成的常备军。
这里面,还以吐蕃人更为迫切。
想要将二十万人口迁到万里之外的西域,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权是做不到,由于不能通过大唐境内,而此时的河西走廊大部分地方已经吐蕃人占据,于是就只能走碎叶军东来时那条草原丝绸之路了。
这才是孙秀荣费尽心机要来到幽州的唯一原因。
丁口,只有丁口才是他所需要的。
当然了,碎叶军迁徙的丁口不是奴隶,是这世上唯一的。
而储藏了大量粮草、物资的范阳仓只不过是为丁口服务的,几百万石粮草、海量的物资都将会全部消耗在这二十万户移民上!
此时,由于河西诸郡人口极为凋敝,全部占据后也不会获得多少人口,关中又深入内地,就算夺得了大量人口,将其平安迁到西域几乎没有可能。
而只有此时大唐人口最多的河北道才有可能,在那里,能够花费较小的代价迁徙大量的人口。
当然了,虽然碎叶军、摩尼卫名声在外,想要三州的民户全部迁徙也不可能,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可不是说着玩的。
于是,孙秀荣决定只迁徙三州的农户、工匠、奴仆,余者一概不迁。
碎叶军的所有虞侯军全体出动了,用范阳仓的物资、到目的地后的田产进行诱惑,当然了,到了最后,威胁、恐吓的手段自然也用上了,对于三州的普通百姓来说,见识了史思明部这几年的杀戮,以及最近李归仁胡骑的肆虐后,加上碎叶军许诺的布匹、房屋等条件,最终大多数人还是动心了。
但这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按照孙秀荣的估计,等秋收完毕后能够成行就不错了。
与此同时,留在本土的封常清等人已经安排人在伊犁河上游、轮台(乌鲁木齐)附近、热海(伊塞克湖)附近、碎叶川中游怛逻斯到碎叶城一带、昭武州(河中地区)、拔汗那盆地(费尔干纳盆地)、识匿州(后世塔吉克斯坦核心区域,阿姆河上游)新开垦了大量的田地,建造了以村落为单位的大量民居。
这样的举措都是在冬季完成的,碎叶军、民户一起动手,又将国库消耗了不少。
这样的举措亘古未有,直到后世某个年代才会出现,若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在中世纪的西域出现简直是天方夜谭。
后世大清将大量的索伦人(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迁到新疆,抵达后还只能自己挖掘地窝子居住,抵达后丁口损失近三成。
仁勇都的情报出现了偏差。
此时吐蕃人并没有将河西主要城池全部占据,只是占据了比如甘州、凉州、沙州、瓜州之间的小城,让诸郡之间的联络中断而已,但无论如何,他们已经占据了兰州的一半(庄浪河以西的区域),让几代大唐名将苦心经营的从青海湖到兰州的城堡体系全部瓦解。
另外,此时的吐蕃国王是仅有十六岁的赤松德赞,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权臣之手。
对于吐蕃贵族来说,赞普没有正式掌权以前,利用战争扩大自己家族的领地、奴隶那是重中之重,何况眼下大唐经过三年的安史之乱后国力锐减?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作为与汉民同一个祖先的吐蕃人(汉藏语系),自然没有这样精炼的文字,但他们既然能出禄东赞这样的人物,又能长期与强盛的大唐对峙(虽然败多胜少),自然也是有其独特的智慧的。
此时,掌握吐蕃大权是两个人,一个年幼赞普的舅舅尚悉结,号为“大论”,也就是首席宰相,一个是王国的大功臣,将杀死前任国王尺带珠丹的叛乱剿灭的大将论.达扎路恭,是为小论、元帅。
从这两人的姓氏就可看出两人在藏地的区别。
以论字冠名于本名之前者,多半是藏地的普通贵族,或者与松赞干布同时崛起,或者在历代赞普对外战争中立下功勋新封的贵族。
而尚姓则是赞普母亲的娘家人,多半是其舅父、外公之类,清贵高于论姓。
故此,整个吐蕃王国,实际上只有两个贵姓,论、尚。
眼下就是尚悉结以大论之职全盘掌管朝政,而达扎路恭带领大军驻扎在兰州附近,沿着庄浪河徐徐进图凉州、甘州之地。
而在河西走廊的西边,瓜(瓜州县)、沙(敦煌市)二州,则由臣服于吐蕃王国的吐谷浑王族后裔带兵攻打。
这一支臣服于吐蕃王国的吐谷浑部落,经过上百年与赞普家族联姻后,部落已经彻底吐蕃化了,他们在青海湖以西的地方设置王帐,其首领世为莫贺土浑可汗,眼下的这位可汗也兼任吐蕃王国的小论(副宰相之一),叫慕容图珲。
慕容图珲同时也是吐蕃王国设在祁连山南麓、青海湖西北的万户府如本(万夫长)兼玛本(如本里的将军),当然了,平时他自称“小汗”。
慕容图珲就是前任赞普尺带珠丹的亲外甥,他的母亲是藏地有名的公主朱蒙悉榜。
在朱蒙悉榜的熏陶下,慕容图珲也就是顶着一张吐谷浑人皮的吐蕃人,得到攻略瓜沙二州的命令后,他立即带着两千吐谷浑“桂”兵,以及六千“嗢末军”兵越过祁连山,出其不意攻下了瓜州!
桂,吐蕃正规军的称呼,实际上就是汉语“武士”的意思,只能由贵族担任,都是骑兵,而奴隶兵号为“嗢末”,吐蕃语就是奴兵之意,平时耕作,战时跟随主人出征,都是步军。
天可怜见,自从哥舒翰在潼关之役里将河西军、陇右军败光后,整个河西、陇右的军力极为薄弱,别说瓜州这样的小城,就算沙州、甘州、凉州这样的大城也只有千余兵丁驻守,如何是悍不畏死的吐蕃嗢末军的对手?
也就是因为此时大唐的皇帝就驻跸于陇右、灵州一带,让其不敢随意深入河西腹地罢了,得知李亨回到长安后,立即对凉州、甘州、兰州等大城展开了攻势!
不但河西如此,安西四镇也是如此,由于慕容图珲正在全力攻打沙州,沙州刺史周鼎赶紧向伊州(哈密)求救。
而安西四镇自从节度使李嗣业带着几乎所有的野战军去中原平乱后,每个城镇便又回到武周时代以前每地只要千余兵丁的状况,饶是如此,为了援救瓜州,伊州刺史陈文广还是派出了一千人,准备越过荒漠攻击瓜州,行那围魏救赵之举。
此时,在吐蕃军里,由于慕容图珲迟迟不能攻下沙州,大论尚悉结便派出他的弟弟尚结赞前来协助,实际上是来取代慕容图珲的,被他得知伊州有一支唐军正在越过荒漠时,便在荒漠里设伏,最后大败伊州军,几乎全歼此军。
从俘虏嘴里得知伊州空虚后,眼见得城墙高大的沙州(沙州是隋炀帝将扬州的大户人家强制性迁徙到此后按照扬州城的规制建造的,十分高大坚固,历史上在吐蕃人的围攻下坚持了近三十年),而伊州空虚,便决定暂时放弃攻打瓜州,转而进攻伊州!
当然了,他的最终目的是拿下极为富庶的高昌。
陈文广家世代以伊州折冲府副尉的职位镇守伊州,虽然几乎损失了全部野战军,但城里依然还有几千青壮,眼看城池就要陷落,他左思右想,觉得高昌的驻军也不多,过来也多半会步伊州野战军的下场,便向北庭都护府求援。
北庭都护府,作为世代镇守伊州的唐军府兵后代,陈文广自然知道他是个什么东西,但北庭都护府在碎叶军的治下一派欣欣向荣之状早就传遍了四镇,那里虽然胡人众多,但都讲汉话,读汉书。
而在武周时期,安西曾经陷于吐蕃人之手,陈文广深知在吐蕃人管辖下的境况,权衡过后,他还是做出了这个选择。
历史,再一次迎来了改变的机会。
......
今年三十七岁的荔非守瑜带了三个碎叶军正规营正穿行在折罗漫山的道路上。
陈文广的选择丝毫没错,在冬季,还是在满眼荒芜景象的折罗漫山(天山东段的称呼)南北能够行军的部队这个世上只有两个,一个自然是吐蕃军,因为它们有庞大的、也就是比牲畜待遇稍好一些的嗢末军。
嗢末军,很少有活过三十岁的,但作为一种消耗品,他们能协助桂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行军,就算是在冬季,他们也能披着一件单衣赤着脚行军。
虽然如此残酷,但终究孕育出来极度耐寒、耐劳的基因。
还有一个自然就是碎叶军了,他们有风干肉、干粮,完备的军服,以及专门为了应付寒冬给马匹钉上的带有钉套的铁掌。
(给马匹钉掌,唐末才会出现)
与唐军相比,碎叶军的行军有一整套操典来规范,特别是在南北横跨一百多里、处处可设伏的折罗漫山更是如此。
碎叶军的前三号人物之一的荔非守瑜,这位原本历史上跟随哥舒翰参加了函谷关之战的箭术名将小心翼翼带着大军穿行在荒凉的折罗漫山的山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