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结果如何,那就要看运气和手中掌握的情报的准确性了。
如果他们的情报系统和实力足够强大,那么他们获得的牲畜绝对物超所值。如果,实力和财力不够,还妄想着一夜暴富,最终也只能为帝国捐款了。
李振江通过这种方式迅速的收拢了一批资金,大约有二十亿两白银。
虽然大草原上的牲畜没有这么多,但是还有其他值钱的东西不是。
这次竞拍打着买卖牲畜的旗帜,其实他们背地里还打着别的主意。如果在草原上发现了金矿银矿之类的东西,他们会告诉帝国嘛?商人们自然不会,这次草原出租的时间是三个月,三个月内,不论他们做什么,帝国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能不能发家致富,就看他们的造化了。
这三股蛮族势力被轻易覆灭,首先坐不住的就是高丽。他们得知此事后第二天就派人带着大量的礼物出使星云帝国,使者表示,他们的王上愿意向帝国称臣,年年纳贡。
他们不提,李振江都差点忘了帝国旁边还有一个高丽呢。
高丽曾经在他最需要物资的时候动手截过他的东西,这笔账还没找他们算,他们就自己撞上门来。
李振江似笑非笑的看着高丽使臣说道:“你也不用回去了,京都正好还缺一个扫大街的环卫工人,以后你就去扫大街吧,为帝国的环境卫生做一份贡献。”
使臣当时就慌了,他连忙问道:“陛下您这是什么意思?”
李振江笑而不语,他挥手道:“来人,将他带走。”
左右立即涌进来两个强壮的士兵,将高丽使臣一提就带走了。
高丽地理位置不错,出海也方便,于是李振江一个电话打给了尚在幽州的左思明,让他转道把高丽灭了。至于如何处理战俘,就按照当初沙卑城之战的处理方式处理就成。
这场战斗比攻打蛮族来的更加简单。
左思明用了三天,攻破了高丽所有城池,覆灭了高丽王室,俘虏的人员不计其数。至少未来几十年,一些高危工作不用再为人员发愁了。
战争到此结束,李振江打算先稳定一下国内局势,进一步加强国家实力后再进行下一步动作。
八个皇子从前线撤了回来,有的人低头叹息,有的人一脸狂热,有的人若有所思,还有的人冷静沉着。
李振江看着站在他面前的八个儿子,笑道:“明白什么是战争了嘛?我们未来的脚步不可能止步于此,近几年估计是不会有大规模的战斗了,你们抓紧时间学习,到时候才能大展身手。行了,都回去好好想想吧。”
八个孩子陆续走了,李振江独自一人站在花园内,仰望着蓝天,突然觉得好无聊。
高丽大捷的喜讯在第二天传到京城,李振江看着战报,上面写着他们获得的财富经过统计有十亿两白银。
按照高丽的状况,十亿两白银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算上从前几天竞拍土地获得的二十亿两白银,现在李振江手中掌握着三十亿两白银。
李振江沉吟了一下说道:“诸位爱卿,战报大家都看了,朕决定拿出十五亿两白银用于大航海,其余的钱财用于进一步开发科学技术。”
“陛下,不知航海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一名大臣出列。
李振江这些年来一直都是独断专行,他做出的决定没人感反对,最多也就是问问原因,图个心理安慰。李振江不想解释的时候,就是一句“朕愿意。”大臣们也只能干瞪眼。
今天李振江的心情还算不错,他耐心的解释道:“航海对帝国的发展意义重大。地球这么大,有很多地方都是没有经过开发的,那里资源丰富,就拿铁矿石来说,咱们帝国境内露天,好开采的矿石已经越来越少,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但是我们需要的钢铁却越来越多。虽然先进的技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短时间内不会有结果。所以,我们可以将眼光放在外面的世界。
在我们的正南方向,那里有一块无主之地,那里的矿石资源非常的丰富,如果能够将那里的矿产运回帝国,完全可以供应帝国未来十几年,甚至上百年的消耗。资源只是一方面,还有不少稀缺物品是帝国所没有的。曾经朕拿出来的玉米、红薯、土豆、辣椒之类的东西都是其他地方引进过来的。
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大楚的百姓还能像现在这样不用为粮食发愁吗?还有橡胶,没有这东西,工业就别想着发展。
当然了,最终要的还是土地。我们会越来越强大,人口会越来越多,到时候脚下这片土地是养活不下这么多人的。与其到时候通过战争获得土地,现在不如提前占领一些土地,这么做的代价最小,也最省力。”
李振江说到这里就不再说明,能不能听懂,理不理解都无所谓。
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好皇帝,这点他比谁都清楚。现在帝国能够维持强大与稳定,与他强大的武力和不断推出的新鲜物品息息相关。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这些所作所为,确实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
提出疑问的大臣没有了下文,一切按照李振江预料的进行。
大航海所需要准备的船只和人员以及物资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因为没有海图,探索未知区域时总会遇见各种天灾,许多人注定了再也回不到故土。这是前期出海比然会出现的损失。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以来,李振江都没有组织大规模航海的原因所在。
这件事过后,李振江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全部技术取出来,又一次的分门别类。这一次的东西比上一次还要多,好在现在的科研人员数量相比于十年前,已经扩增到了二十万。即便还是显得不足,但也足够了。
航母飞机的出现,才是称霸世界的开端啊!所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极为重要,李振江将大部分力量都投入到了这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