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又去了第二繁华的青渠大街,逛了布庄和绣坊。胡依一路喊着腿走断了,但依然逛得兴味盎然。
午时末才去了酒楼吃饭。
酒至酣处,胡万说了几句他想在省城大展拳脚,却举步维艰的郁闷。
胡万在省城做生意,若按胡家之前的模式做,完全没有问题,他们胡家一直有采买来往于北方和南方。但胡万想做大做强,始终没想到更好的法子。
胡家祖上是脚商,也就是倒买倒卖,南货北卖。胡家一代一代都能吃苦,头脑也精明,钱越挣越多,生意越做大,但格局始终不大。没有自己的工场和赖以生存的独家产品,没有门路插进大生意或是海上贸易里,受制不说,想做大做强根本不可能。他们开了不少铺子,也开了酒楼、茶肆,由于没有特色,都是生意平平。
古人喜欢做家族企业,有了好产品,不仅自家人制,也喜欢自家人***如他的岳家徐家,种茶制茶卖茶一条龙,也卖茶给别的商家,但数量非常有限。
胡家世代在京城,由于生意不好做,胡少更一家才搬到了南平县城。胡万知道自己还没有本事在京城把生意做大,就选择了省城宁州府。他总想超越自己父亲,把生意做得更好。
许兰因说道,“胡大哥想把生意做大,跟家里不一样,必须跳出原来的框框,另辟蹊径才行。”
胡万苦笑道,“我也知道要另辟蹊径,却不知道蹊径在何处……”
许兰因不太懂生意,但今天看到一路喊腿断了的胡依,想到了前世的大型综合商场。进去了,基本上什么都能买齐全。胡家的资金和人脉不可能开大型商场,但开个中小型“百货商场”还是能够。
便笑道,“我想到了一个主意,希望能给胡大哥一点启发,胡大哥不要笑我班门弄斧才好。”
胡万马上正色道,“许姑娘请说。”
许兰因说道,“若是改变商场的经营模式,做到与众不同,生意或许会有起色。”
“商场”二字十分陌生,但胡万却明白了其中的含义。笑道,“把卖东西的铺子称为商场,的确更为合适。若许姑娘的主意好,我胡某定有重谢。”
许兰因笑道,“重谢不敢当,只要能帮到胡公子就好。”又道,“因为买的东西品种多,有时要走几条街,甚至走遍半个城才能把东西买全。若是有这么一个商场,包含了吃、喝、穿、用几乎所有商品……这种商场做好了,肯定会吸引许多人。不仅本城的人喜欢去,连外地人来了宁州府,买东西最愿意去的也会是这个地方……”
她大概讲了一下现代综合商场的模式,又道,“如果钱多,就把商场建大些,可以卖你们家的商品,也可以出租小铺面给别人。名气打出去了,那些拥有好牌子的商家都会愿意在这里租铺子。若是财力有限,就租个几层楼的大铺子,只你们家卖。名字起响亮些,比如‘宁州府第一百货商场’……”又笑道,“我也不懂商,胡说八道,胡公子见笑了。”
心里暗道,名字虽然土气些,但在这个时代绝对响亮,弄不好还会引领商界时尚。
胡万沉思了片刻,就开始摩拳擦掌,笑道,“妙极,可行。许姑娘能不能再讲具体些?”
许兰因又讲了一下前世许多商场或是超市的模式,可以专卖高档百货,可以专卖中等百货,也可以专卖日用品,受众人群不同选择的口岸就应该不同,还用手指蘸着水在桌上画了图……
胡万听得情绪激昂,恨不得马上回理家好思路,再去跟岳父母商量商量。他的岳母只有一个亲生女就是他未来媳妇徐婉,其他的几个儿子闺女都是庶子庶女。所以,岳母肯定是全部心思为徐婉和他打算。
晌饭后,胡成只得压下激动的心思依诺带着他们去徐婉的绣铺。
铺子不大,也不在闹市区,但客人却来来往往很是热闹,尤以小孩子居多。他们主要是来买铺子里的几样小玩偶——小鸭子、小兔子、小猪,这几种玩偶正是许兰因教胡依做的。
胡依很为自己为未来嫂子做了贡献而高兴。
许兰因和胡依在铺子里买了丝钱、素绫、素绢、团扇、荷包、绢花、手链等一堆小东西。
掌柜的还不好意思收钱,赵无和胡万硬给了。
一路上胡万都处于游离状态,赵无跟他本来就没有共同语言,两人各自想着心事,到了胡家都没说过一句话。
下了骡车,胡万直接去书房,许兰因和赵无去客房。胡依是许兰因去哪里她就去哪里,也跟着去了。
他们一进客房的院子,就看见麻子正在院子里吃糙米。看见赵无回来了,飞上他的手心啾啾叫起来。
许兰舟出来把小竹管递给他,低声笑道,“麻子晌午就回来了。”然后,就去找许兰因了。
许兰因拉着胡依去了许兰亭的屋子,把买的吃食给了他,胡依还给他买了两样小玩具。
当兄弟两个听说绣品卖了五百两银子时,高兴极了,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能卖这个价。特别是许兰舟,笑得比窗外的阳光还灿烂。
看到他们期盼的目光,许兰因掏出银票给他们看了看,无视许兰舟伸出的手,又把银票揣进了荷包,再揣进自己的怀里。
许兰舟的脸有些微红,还是没好意思说出他做为许家长子要保管钱财的话。
许兰因是故意的,她要扳一扳这孩子的某些思维和习惯。在家时许兰因经常敲打熊孩子,可他根本听不进去。
次日早饭后,胡万兄妹陪许家姐弟和赵无去回春堂看病。
胡万的眼睛通红,顶着个大大的黑眼圈,应该是彻夜未眼眠在开想商场的事。
许兰因笑道,“胡大哥在家歇息吧,让下人陪我们去即可。”
胡万笑道,“我不放心,还是亲自领你们去。”
几人坐车去了回春堂。房老大夫的诊费极贵,要二两银子,一般穷苦百姓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