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已经有很多人乘龙飞翔过了,但秦婉和洛芙蓉还是第一次。
这让她俩既兴奋,又不停地埋怨宋尘。
特别是秦婉,她忽然想起,原来雪儿妹妹说的小龙,是这条巨龙啊!
当时,雪儿说有机会让她骑骑宋尘的小龙,她还尴尬了一下呢。
乘坐龙儿长途飞行,还是很辛苦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舒适惬意。
速度太快,高空就劲风如罡,别说普通人,就是地银境的武修都受不了。好在四人都是凝元境的高手,当然没什么问题。
宋尘的老家巴邑,是朔州最西北的一个小城,距离朔州城有一百多里。
宋尘没有在朔州城逗留,而是直接飞往巴邑。凌承恩父女正与大商帝国激战,肯定不在州城。
为了不过于惊世骇俗,宋尘在巴邑东门十里的地方降落,然后慢慢向巴邑城走去。
时间还早,城门没有关闭,五人顺利从东门进城。
城内秩序井然,看来大商帝国和大玄帝国入侵,并没有波及到这里。
“这巴邑城很不错呀!街道整洁,绿树成荫。”
秦婉新奇地四处打量。
阎玿君也是第一次来巴邑,感觉比大顺帝国的很多大城还要好。
“如果不是因为这里太靠近边境,时时处于战争的威胁中,我也不想搬迁。”
宋尘说道。
他对巴邑城的记忆,来自于原宋尘,能感觉到,原宋尘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
五人很快就到了宋家。
宋家没多大变化,几间很普通的砖瓦房,一个不大的院子。
“你们找谁?”
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正在院中玩耍,见到宋尘等人,好奇地打量着他们。
“雨妹妹,我是尘哥哥,你不记得我啦?”
宋尘笑道。
他离开巴邑时,堂妹宋雨只有一岁,应该对他这个堂哥没什么印象。
“你真是尘哥哥吗?我听爹爹娘亲说过你。”
宋雨开口询问,不过,不等宋尘答话,她就转头喊道:“爹爹娘亲,尘哥哥回来了!”
两个三四十岁的男女闻言,从一间房中走了出来,正是宋尘的叔叔宋仝和婶婶孟萍。
……
大商帝国和大玄帝国这次联合入侵,战事已经持续了几个月。但两国除了刚开始占了些便宜外,现在与大顺帝国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大顺名将虬燊退让了三百多里,然后深沟高垒,坚守不战。
这种战法虽然有些憋屈,但阻止了从正西方向进攻的大玄帝国。
以往的战事也多半如此,大玄帝国看似来势汹汹,最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这次却不一样,形成对峙局面已有一个多月,但大玄帝国既不撤兵,也不强攻,只是每日在关前搦战。
对此,虬燊不以为然,只要坚守不战,大玄帝国的粮草耗尽,自然就会退兵。
那时,再瞅准机会,小攻一下敌人尾部,名将虬燊的名头会更响亮。
凌承恩镇守的西北方,战事却很激烈。
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地瘠民贫的大商帝国,兵士个个悍不畏死,攻势要比大玄帝国凶猛得多。
不过,强攻城池的代价是巨大的。大商帝国在攻占几个小城后,势头也弱了下来,同样与凌承恩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巴邑城虽地处大顺帝国的西北边陲,却富庶安逸。
因为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所以能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免受战争的蹂躏。
城北方是常年冰雪覆盖的崇山峻岭,挡住了大商帝国和北嵆皇朝的进军路线。
西面有一个名叫龙虎关的天险关隘,大顺帝国有一千人驻防在那里。大商帝国几次想从西面进攻,都没能打通龙虎关。
西南方虽然是大商帝国的进攻路线,但也是凌承恩重兵布防的区域。
所以,小小的边城巴邑,反而成了一方净土。
龙虎关是一处雄关险隘,多年来一直固若金汤,大商帝国曾经多次攻打,最后都是铩羽而归。
龙虎关的守军并不多,只有一千人。
不过,龙虎关居高临下,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是万丈深渊,所以这一千人犹如百万大军,彻底挡住了大商帝国的进军路线。
凌紫萱率领一百名由武修组成的亲兵卫士,前来增援龙虎关,守将还觉得是太守大人小题大做,多此一举。
此时的凌紫萱,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小丫头片子。
柔美精致的俏脸上,英气逼人,加上一身银甲红披,无比的英姿飒爽。
她的修为已经突破到天金境巅峰,成了凌承恩的左膀右臂。
看着这一千自恃关墙险要,军纪懒散的守军,凌紫萱虽然不满,但战事紧张,正是用人之际,不便将他们怎么样。
这些兵痞平时就松懈涣散,军营中酗酒赌博成风。反正天高皇帝远,朔州也很少派人来视察。
凌紫萱的到来,让他们颇为不满,因为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娱乐”。
这些守军,上上下下都已经腐朽不堪,责罚几个也没什么用。
原本以为,大商帝国无法突破凌承恩的防守,就会打道回府,但现在已过去数月了,仍然没有撤军的迹象。
不知为什么,凌紫萱心中总是有种不安的感觉,但又说不出哪里有问题。
龙虎关的守军虽然不行,但天堑就是百万大军。守在这里的,哪怕只是一千普通民众,也足以挡住敌人。
敌人的强弓硬弩,根本射不到龙虎关的城墙上,而守军扔下一块石头,就能对山下的敌军带来威胁。
凌紫萱站在城墙边,手握腰间的剑柄,注视着远处的大商军营,久久不肯离开。
强劲的山风将她的披风吹得老高。
“小姐,你下去休息一下吧!这里交给我。”
这时,刘乘风走了过来。
“乘风大哥,你说敌军在等什么呢?不战不退,对他们是不利的,一旦粮草耗尽,匆忙撤军的话,定然会遭到我父亲的反击。”
凌紫萱问道。
“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按说,太守大人的战略战术,敌我双方都明白。
敌军坚持这样做,莫非是想营造粮草耗尽的假象?然后在撤军时,伏击太守大人?”
不得不说,刘乘风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