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同志,日共总书记野坂参三同志发来电文。”
克格勃对外情报局局长梅希克,把一份印有“绝密”字样的电文递给了苏共总书记瓦西里。
“嗯,日本同志准备在1956年1月1日凌晨十二点,在日本多个地区发起武装起义。”
瓦西里看着这封来自日共野坂参三同志写给共产国际的密信,不由的有一些吃惊。
“梅希克将军,野坂参三同志是不是有些过于激进了,这个时候在日本发起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会不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日本政府虽然作为二战的战败国,他们的军队被国际社会进行限制,可那也是至少不低于15万人的规模吧!”
瓦西里对日共准备在日本新年发起武装起义有点奇怪,日本海、陆、空三军可是足足有十几万人啊!
二战日本战败后,吉田政府于1947年颁布了《和平宪法》。
宪法规定日本须放弃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并且禁止日本有任何军事建制。
其中第二章第九条,关于“放弃战争”的表述共有两段:“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日本的军事实力只能维持在自卫所需的水平,总兵力不得超过10万,军舰数量不得超过30艘,总排水量不得超过10万吨。
不得拥有航空母舰(护航航母除外)及核动力潜艇,作战飞机数量不得超过500架,不得拥有远程轰炸机,不得发展弹道导弹技术。
“瓦西里同志,您之前下令要对古巴进行大力扶持,避免古巴共产党被美国进行军事打击。
对外情报局的同志们经过分析后,觉得如果只是单纯的给卡斯特罗同志提供武器装备,是不足以改变战争的局势的。
我们在经过大量分析之后,觉得应该在全球挑起战事,让刚重新掌握美国权力的艾森豪威尔疲于应付。
如果战事规模太小的话不足以吸引美国人的目光,可能还会给我们的共产主义同志们带来危险。
恰巧这个时候,越共领导人胡志明同志,向共产国际发来了请求给予支援的报告。
今年南越军阀吴庭艳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南越“保大皇帝”政权,自己担任南越最高领导人,对南越实行了独裁统治。
胡志明领导的北越政府,见吴庭艳政权内部争权夺利、纷争不断,觉得是统一越南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如果不发起统一战争,等到吴庭艳扫清反对他的势力后,北越再想统一越南那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对外情报局局长向瓦西里里,介绍了一下越南胡志明政府计划。
“呵......呵......”
瓦西里对梅希克的解释发出了冷笑声。
“这就是越共领导人胡志明同志的解释,他们哪里是向我们请示啊,他们是盯上我们手头的武器装备了。
以越南和龙国的关系,有龙国政府的支持他们对付吴庭艳,这种地方军阀还不是手到擒来。”
瓦西里岂能不知道这里边肯定是有猫腻的。
估计北越领导人胡志明见苏联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共产主义党派援助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起了别的想法了吧!
越共这个时候向龙国提出统一越南的计划,我想龙国的同志们必然不会答应。
越南不清楚他们刚从战场上下来吗?他们自己的家底子已经都打没了,这个时候自己国内老百姓都吃不饱饭了,哪有武器装备、衣服粮食支援越南去完成统一事业。
有时候打仗可不是光靠嘴巴说一说就能打的赢的,那是要付出大量的人员伤亡才能赢得战争。
吴庭艳政府不可怕,消灭他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问题是他背后的美国人岂会眼睁睁的看着吴庭艳,被胡志明领导的北越消灭吗?
就是一个小孩子也清楚,这个时候美国人定然不会卷铺盖滚蛋的,他要是一退立马会在亚洲形成连锁反应。
马、印、菲、泰等国政府军必然会兔死狐悲,而他们国内的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定然士气大振。
此消彼长之下,共产党的军队会摧枯拉朽般的消灭掉政府军。
所以说,不管情不情愿美国人都要死保北越,至于是不是吴庭艳政府这个倒不重要,总之北越必须是亲美的。”
瓦西里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北越统一南越的战争风险。
梅希克此时一脑门的汗水,他对瓦西里看待时局的思维不是用佩服能形容的了的。
他现在有一种心不从力的感觉,尤其是在古巴总书记卡斯特罗同志,公开打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闹革命,过早的引起美国人的注意力。
这给古巴革命事业带来巨大的隐患,事后他已经在做自我检讨了。
这么显眼的错误自己竟然都没有意识到,以至于总书记在处理古巴问题显得特别被动。
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他妈按下瓢又起来了葫芦。
此刻他对自己的能力起了深深的怀疑,他甚至有了一种此事过后,自己是不是要主动把为位置,让给能跟上瓦西里同志思维的人来坐。
想归想,眼前的难关还是要先过去再说啊,瓦西里同志成长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自己已经慢慢跟不上他的步伐了。
他掏出手帕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重新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瓦西里同志,要是真如您所料的话,胡志明同志肯定是先向龙国同志提出过请求了,龙国同志里也有高人啊,他们自然也是看到这里面隐藏的巨大风险。
如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的答应北越胡志明同志的请求,那接来定然又会是一场越南版的抗美援越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