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新想法
“陛下感觉怎么样?”“感觉实在是太好了,大明有这样的一批人…”
第2天,应天府仿佛没有任何动静一样,皇都没有任何动静,周围全是朱轩离开之时的悲伤气氛。抛开别的东西不谈,至少他在位的时候对于百姓是真的好。
自从他在位以后,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吃饱穿暖,对于那些最底层的人们,还会有最基本的解决。至少能够解决最底层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
衣服虽然是不知道你个人穿了几十手的衣服,但是这些衣服都是干净的。食物虽然都不怎么好吃,但是都能够吃饱,也很卫生。这对环境虽然也不好,还是那句话,干净卫生也就够了。
至于说交通这方面,那就不用说了。古代的时候,底层人们哪来的交通。虽然在几年以前就出现了自行车,但是这些自行车都是那些上层人物才能够有权利享受到的那些底层人们。根本就不会接触到自行车这东西。
大部分的赶路都是有双脚走过去。
这个时期的人双脚可是非常快的。
在朱轩的管理之下,这些人至少活得非常不错,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会有像他这样的人。免费提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这种皇帝无论是在任何时候都会受到任何人的欢迎。
即便是有人不喜欢这位皇帝也不会说出来,因为但凡说出来以后就会被一群人反对。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朱轩离开了,这些人肯定会非常悲伤。
朱海黎如同朱轩还在的时候能把将他的指令推进下去。必须要做任何更改,因为他实在是找不到任何可以更改的地方。
即便是那些他自然会可意更改的地方,但是如果真的更改了以后也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遗漏,这些遗留如果只是单独看出来那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这些遗漏的地方过个几年就会有很大的隐患。
“先皇,真的很了不起!”镜头一转就是,两年以后,此时此刻的朱海黎。已经完全坐稳了那个位置。
他依旧是以朱轩时期所制定下来的主要计划方针为主。
然后再赋予一些自己的思考,就这样磕磕绊绊的治理下,依旧在稳步的发展。
这两年周围的那些家伙蠢蠢欲动,朱轩。离开以后这些人就不太安分,这几个月就更加不安分了,时不时的会有一些摩擦产生,这也是无法避免的情况,如果是在朱轩的时期,那些人基本不会主动。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打不过。
但是这几个月仿佛他们有了什么自信心一样,不断的进行……
朱海黎接到了二三十封,来自于边远地区的紧急奏折。这紧急奏折就像是古代的800里加急一样,任何人都要为这些紧急奏折让路,任何事情都不能挡着这些奏折上来的路。
负责看管这些紧急奏折的人,半步都不能离开这些奏折,如果这些奏折有被人打开过的痕迹,或者是经过后期复查,如果这些作者与本来的意思无法对得上,后果就会非常严重……
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紧急作者能够在5天的时间内从任何地方到达朱海黎的手中。
运送这些紧急挫折,会有着专属的衣服以及标志。佩戴或者是穿着这些特定的标志的时候,没有任何人阻拦。
即便是到了皇宫里能够骑马前往,只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抵达朱海黎的手上。无论你中途犯的任何错误,都能够减轻处罚。
这就是紧急奏折的含金量。
朱海黎。一连拿到了二三十份这样的奏折,他的心里十分复杂,如果这要是再往前推个五六年,根本不会有如此多的紧急奏折出现,因为那些人根本就不敢在先皇的鼻子上动土。
虽然朱轩并不是怎么擅长带兵打仗,但是不得不说他在。经济发展这方面确实是有天赋。大家都知道,带兵打仗其实能不能打胜仗取决于两个条件,第1个是后勤补给,第2个是战斗力。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粮草先行!
无论是做任何事情的时候,粮草都是放在第1位的。朱轩在的时候。粮草基本上都属于无限制供应。这种情况无论是任何人都会感觉非常舒服。
这样子说吧,如果岳飞有无限制的粮草供应,他能够从头打到尾。
而且有的时候。战斗的地方处于那些比较远的地方。朱轩依旧有办法能够从偏远地方调剂一大堆粮草过去,来保证粮草的供应。
那些人在朱轩面前根本就不敢乱动弹。别的皇帝或许不会直接上来就开打,但是他真的会。毕竟粮草多就是硬道理。
这二三十封奏折上写的东西都能够汇聚成三点。
南部地区很多地区都有强风以及特大降雨,这些降雨严重的影响了收成。
靠近北部的地区,基本上这几天并没有下过任何一场雨,尤其是那几个靠近山的地方,更是一滴雨都没有下。如果再继续下去的话,两市将会大大减产。
北方气温急剧下降,那些人蠢蠢欲动。
朱海黎大概的将这二三十封奏折全部都看了一遍,最后想出了一个看起来应该还能够进行下去的方法。
朱海黎当时就在思考,外面那些人总是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总是隔三差五的过来,即便他不烦,这样一出来打秋风总归不好。他需要想办法,最好是能够一劳永逸的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这一直在这儿被逮着薅羊毛,这就属实,实在太离谱,虽然好的那些羊毛对于大明来说并算不上什么。但是时间久了就……
这种事情还是要一劳永逸的好。
他想到了一个能够一劳永逸的方法。这方法虽然他没有亲自实践过到底可不可以?但是按照他的逻辑,这应该是可以做到。
他大概有一个想法,那些,那些位于边远地区的人,其实跟大明是同样的。尤其是北面的那些家伙,如果放在大明中部几年,从外貌上来看,基本上与大明的人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他有一个想法,为何不把外面的那些人全部都吸收进来?这样一来,里外都是自家人,那么就不用被薅羊毛了!岂不是一劳永逸,一举两得。
这样一来也不需要有人一直在外面守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