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
胤礽将他们众兄弟召集到一起来商量过继之事。
这件事,之前就已经有意无意地,给他们都有透露过了。
现在当众提起来,他们倒不太意外。
胤礽直接摆出自己的意思:“你们兄弟每人过继一个儿子到弘晁名下,不论嫡庶。”
“政泽是大哥,就割爱过继老十二永珲,他是太子妃嫡出,过继以后便立为常郡王世子。”
“你们意下如何?”
他们丝毫没有犹豫,甚至恨不得举双手赞成。
毕竟他们最不缺的就是儿子。
“我们没意见,都听阿玛的。”
胤礽舒了一口气,最后的麻烦事,总算是解决了。
“行,那就这么定了,朕让钦天监挑个吉日去办。”
这件事就这样愉快地定了下来。
商定后,胤忙着礽召见礼部的人,准备过继之礼。
弘昭他们也都回府,准备各自的事情去了。
弘晁则留下在乾清宫,陪元卿用膳。
原本这事儿定下来,弘晁应该是最高兴的,但他的脸上却不见丝毫喜色。
愣愣地出神。
其实自从谢礼离开以后,他便魂不守舍。
元卿问道:“怎么了,突然有了十几个儿子,不高兴?”
弘晁勉强地扯起嘴角:“不是不高兴……”
只是如此喜事,他想与之分享的人,却不见了。
前些日子,他满京城的找人,元卿已有耳闻,所以也能猜出些他现在的心思。
故作无意地说道:“额娘听闻你有一位知己好友,是不是也该带来给额娘瞧瞧。”
“额娘……”
弘晁有些诧异地对上她的目光:“额娘不介意他是男子吗?”
元卿笑道:“若是女子,你就不会等到,今日额娘主动提起了。”
“无论男女,你们二人有缘就好,日后有机会便带他入宫来吧,让额娘看看。”
“嗯,等他回来,我就带他入宫给额娘请安。”
弘晁正满心欢喜地期盼着谢礼回来,怎么都没有想到,他再见谢礼时,他们却再也回不去了。
……
明孝陵。
这里葬着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和明孝慈高皇后马氏。
谢礼站在不远处,望着远处。
良久以后才走了进去。
神功圣德碑旁,一个男子正持着笤帚清扫落叶。
听到渐渐靠近的脚步声,他的动作一顿,回头看向谢礼。
“你是何人,来此处做什么?”
谢礼说道:“我叫朱伯源,我父朱怡钦,我祖朱和培,高祖朱慈炤。”
“朱伯源拜见堂伯祖。”
当年朱元璋亲定子孙字辈,朱棣一脉,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你……”朱和英上前,激动得无以复加。
原以为这世上只有他一人幸存。
“好,活着就好,还有其他人活着吗?”
朱伯源摇了摇头:“当年高祖出逃,为保朱家血脉,祖父一出生,便被寄养在别人家中,这才躲过死劫,却也因心中郁结,不等父亲出生,已郁郁而终。”
“好在老天有眼,留下父亲一条血脉,有了我和妹妹。”
朱和英问道:“那你父亲和妹妹还好吗,他们在哪里?”
“父亲他……”
朱伯源声音哽咽地说道:“父亲带着我们原本过着普通的日子,虽不富裕,却也是一家和乐。”
“可后来有一天,一帮人找到了我们,他们逼着父亲随他们离开,父亲假意点头,与他们周旋,掩护我和妹妹逃跑,然后……自杀了。”
“我和妹妹一路行乞到了江南,这还是差点被人找到,我只能将妹妹托付给一对老夫妻,自己引开他们。”
“我躲在商队的马车上才逃过,不知怎么被拉去了京城,遇见了……一位善人,总算活到今日。”
朱和英心疼地拉着他的手:“好孩子,苦了你们了,放心吧,以后不会了,你就跟在堂伯祖身边,再派人将你妹妹找回来,日后一定不会让你们再吃苦了。”
朱和英带着他去了自己的住所。
孝陵边上,简陋的茅草房就是。
朱伯源看着里面破烂不堪,更加愤恨:“清廷虽然封了堂伯祖为定王,却让您住在如此破败之地。”
朱和英笑着解释道:“你误会了,是我自己要住在这的,只有这里我住着才安心。”
说着他便是准备生火做饭,可朱伯源显然不相信他这番话。
若有金屋银屋,谁愿意住在这里。
“堂伯祖难道真的愿意一辈子都待在这里?”
朱和英拿着柴火垛动作一顿:“你这是什么意思?”
朱伯源说道:“我已联络多个反清复明的势力,等功成那日,便可迎堂祖父离开,享荣华富贵。”
朱和英叹息:“你怎么还不明白,如今已是满人的天下,大明已经亡了,再无复国之可能。”
“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没有人希望再起战事,让天下将陷入无尽战乱。”
“那些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人,都不过哗众取宠罢了,他们找你,只是想要把你当刀使,你莫要被他们骗了。”
朱伯源没有再回话,今日来这里以前,他就想到了会是这样的结果。
如果不是被迷了眼睛,被清廷欺骗收买,又怎么会沦落到今日的下场。
多说无益,总有一天他会用行动让他看到清廷的虚假面目。
朱伯源跪在朱和英的面前:“既然堂伯祖只想颐养天年,孙儿便不多打扰,只愿今日之言,再无第三人知晓,孙儿拜谢。”
“若有来日,孙儿会前来为堂伯祖养老送终,望堂伯祖珍重。”
朱和英知道自己说什么都是无用,只能望着他离开的身影,摇头叹息。
或许真的只有让他撞了南墙,方知回头。
但只怕他想回头那天,早已没有了回头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