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句话,顿时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其中自然也包括身为太子殿下的朱高炽,还有一旁的方孝孺。
终于,当朱棣再度朝北边张望之时。
殿外忽然小跑进来一个小太监。
“报,万岁爷,靖海侯陈堪率亲卫两百,已至洪武门前。”
“什么?”
“陈堪?”
“靖海侯?”
听见小太监的禀报声,朝臣们顿时惊呼出声,一个个脸上满是惊诧之色。
“靖海侯无故回京,难道也是为了空悬的大都督一职而来?”
“这,既然靖海侯亲至北京,长女降世的消息,为何又要遣人传信。”
“陈堪回来了?”
大殿之中一瞬间便嘈杂起来,满朝文武都在猜测陈堪为何要选在这个时候回京。
主要是没理由啊。
要说空闲的大都督一职,以陈堪的资历,根本不可能服众,让丘福回来还差不多。
海军学院院长一职陈堪倒是可以胜任,毕竟海军学院和陆军学院本就出自陈堪之手,纵然资历稍微浅了些,也不至于引得朝臣反对。
但他在北京经营了那么久,就算有心出任海军学院院长一职,也没道理选在这个时候回来。
大可以等朱棣的诏命送往北京再回来不迟。
究竟是什么事情让陈堪连闺女的满月酒都等不了就匆匆赶来北京?
众臣们议论纷纷,但龙椅之上的朱棣却是喜不自禁,大笑道:“哈哈哈哈,陈堪来了,宣!”
跪在地上那小太监得令,急忙跑到大殿门口,扯着尖锐的嗓音吟唱道:“宣靖海侯陈堪觐见~”
小太监的声音一个传一个,自奉天殿传到洪武门时已经是第九个太监的声音。
“宣,靖海侯陈堪觐见~”
陈堪一身铁铠,立身于洪武门前,看着眼前朱红色的宫墙。
一时间不由得感慨颇多。
南京紫禁城,是他的梦想开始的地方,他曾数次在这座紫禁城里受赏,也曾数次在这座紫禁城里帮助朱棣谋划天下。
但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让他不得不躲到北京避祸,这一去,就是数年。
期间虽然也回来过一次,却是来惹事的。
像这样非常正式的站在洪武门前等候宣见,还是头一次。
小太监宣见的声音传来,陈堪便摘下腰间的佩剑,将佩剑递给门洞之后的大汉将军。
剑履上殿是恩荣,但陈堪不会将恩荣当成常态。
这点自知之明陈堪还是有的。
更何况此次陈堪佩戴的并非仪剑,而是开过锋杀过人的战剑。
顺着御道大步流星的走到奉天殿门口,陈堪再度请见:“臣,北京守备将军,留守指挥同知卫,驸马都尉,靖海侯陈堪,请见陛下!”
“宣!”
殿中传来大太监宋新的声音,陈堪整理了一下甲胄,摘下头盔递给守在大殿门口的番子,昂首挺胸走进了大殿。
“臣,见过陛下!”
“还请陛下恕臣甲胄在身,不能全礼!”
陈堪朝着朱棣拱手抱拳,脸上带着飞扬的自信之色。
但此言一出,顿时引得好几个御史出言呵斥:“靖海侯大胆,金銮殿上岂容你如此失礼,还不速速褪去甲胄,与吾皇见礼!”
可惜,陈堪鸟都没鸟他。
这一次朱棣叫他回来,就是让他去打仗的,脱什么甲胄?
朱棣同样未曾搭理那出言呵斥的御史。
坐在龙椅之上,脸上是罕见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不错,倒是有了几分大将军的样子!”
朱棣发自内心的称赞了一句,随即淡淡的朝一旁的太监吩咐道:“赐坐!”
“谢陛下!”
陈堪也没跟他客气,他算是看出来了,今日朱棣之所以召集满朝文武,估摸着就是在等他呢。
见陈堪坐下,朱棣笑道:“今日乃是腊八,亦是民间俗称之小年,朕于奉天殿赐粥,可惜啊可惜,靖海侯你来晚了,御膳房的粥已经凉了。”
陈堪脊背挺得笔直,朝朱棣拱手笑道:“无妨,正所谓好饭不怕晚,既然诸位同僚已食,那剩下来的,可就全都归臣了。”
此言一出,朱棣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乐不可支的罢手道:“都归你,都归你!”
“来人,给靖海侯赐粥。”
“谢陛下!”
朱棣与陈堪一问一答,满朝文武尽皆缄默。
此刻,他们也看明白了,陈堪这一次回来,必定是与战事有关。
否则以陈堪谨慎的性子,不可能连甲胄都不脱下便直接进宫面圣。
但,他们记得大明最近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战事才对。
难道是陛下打算北征草原,所以把陈堪调回来做先锋?
倒是不排除这种可能。
毕竟陛下打算北征之事,在朝臣之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早在永乐三年,陛下便已经表现出过一统草原的意图。
更何况现在草原分裂,而大明经过了好几年修生养息,不说兵强马壮,但支持一场大战还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现在发起北征,尽管有些仓促,但大多数朝臣还是持支持状态。
当然,这个支持也是有限度的,北征可以,朱棣亲自领兵不行。
而且就这一次,不管打得下打不下草原都只能有一次。
就在百官疑惑的当口,宋新已经亲自将一锅粥端到了陈堪面前的案几上。
没错,就是一锅。
朱棣说粥冷了,自然是玩笑话,御膳房也不可能大冬天的给一位国侯喝冷粥。
所以当热气腾腾的一大锅腊八粥摆在面前时,陈堪顿时食指大动。
从北京到南京,冒着大雪天气赶路,陈堪仅仅只用了十天。
这一路上几乎吃睡都在马背上,喝的是冰水,吃的是干粮。
这个时候,朱棣赐给他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简直就是正当其时。
陈堪手持木勺,朝朱棣拱手抱拳,谢道:“多谢陛下赐食,急行军十日,臣这腹中早已饥饿难耐,若是有失礼之处,还请陛下海涵。”
而群臣在听见陈堪仅用了十天时间就从北京赶到了南京,顿时又是一阵哗然。
现在他们对于陈堪来南京的目的可谓是越加好奇了。
这放在春夏时节,精锐骑兵十日自北京赶到南京,虽然困难,但也不是做不到,若是八百里加急,还能更快。
但现在可是冬天,北国乃是一片冰天雪地。
寻常人别说纵马狂奔,就算出门,都恨不得将棉被裹在身上。
陈堪来得这么急,这么快,究竟所为何事?
朱棣没有去管百官的反应,只是无所谓的罢罢手,淡淡的说道:“放心吃,朕不计较。”
有了朱棣的准话,陈堪也顾不得去管群臣什么反应了,手持木勺便大口大口的往嘴里扒拉。
皇宫里的粥,采用的食材自然都是世间顶级的。
尽管只是粥,但陈堪还是吃得香甜无比。
吃到一半,陈堪觉得用勺子不过瘾,干脆直接抬起比他的头还要大些的锅直接往嘴里倒。
陈堪是武将,武将嘛,吃饭粗犷一些也很合理。
陈堪此举,顿时让满殿朝臣忍不住狂咽口水。
主要是他吃得太香了,饶是他们已经提前吃过了,此时还是忍不住食欲大振。
“嗝~”
将一锅散发着粮食的清香味的腊八粥倒进了肚子,陈堪忍不住打了个饱嗝。
两个宫人上前,一人收走了案几之上的锅,一人给陈堪擦嘴。
做完这一切之后,陈堪咧嘴一笑,眼神之中闪过一抹狠厉。
“陛下,臣吃饱了!”
朱棣微微颔首,淡淡的说道:“既然吃饱了,那现在说说正事。”
此言一出,朝臣们顿时竖起了耳朵。
陈堪回京的谜底,终于要揭晓了。
一些人看着陈堪,如朱氏兄弟,如方孝孺,茹瑺。
一些人看着朱棣,如蹇义,杨士奇,宋礼。
但无一例外,他们的脸上都带着好奇之色。
沉吟片刻,朱棣开口了:“朕威服寰宇,平灭四方,宁谧区宇,缴外君长,海表猷渠,无远不庭,无思不服。
而今有苏门答腊,满剌加蕞尔小蕃,负固南洋,不量其力,不恤其人,肆情拒命,抗衡上国,犯我海疆,
于南洋吕宋,阻拦郑和船队,其性甚恶,其迹可诛。
朕今日,钦命靖海侯陈堪,领三卫总兵衔,率观海卫,绍兴卫,扶余卫,三卫水师一万五千人远赴南洋,问罪苏门答腊,满剌加,扬我大明天威!”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兵部尚书茹瑺更是脸色大变,急忙起身问道:“陛下,竟有此事?”
朱高炽也是瞪大了眼睛,他真震惊的是这么大的事情,他事先竟然没有收到一点风声。
朱高煦也是满脸惊愕。
但惊愕过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兴奋。
他急忙起身朝朱棣拱手,高声道:“父皇,儿臣请求随军出征,扬我大明天威。”
朱高煦开口了,朱高燧也急忙接过话头:“父皇,儿臣也愿为固我大明海疆出一份力,还请父皇准允孩儿随大军出海。”
朝臣们很疑惑,但他们疑惑的是满剌加,苏门答腊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来大明上供的诸国之中,似乎并没有这两个国家的名字啊。
关键时候,还是兵部的官员小声为疑惑的朝臣解惑。
毕竟兵部每天就是和地图打交道的。
这两个国家虽然远,但大明还是有所记载的。
而当朝臣听见这两个国家还在暹罗真腊等国的更南方时,脸上不由得露出古怪之色。
什么时候,那么远的地方也成了大明的海疆了?
而且,郑和的船队竟然会被两个连名字都没听过的国家困在南洋?
这件事情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啊。
要知道郑和的船队之上可是有超过一万明大明精锐,总数更是超过两万人。
并且船上还携带了数百门洪武大炮。
这么强的火力都被困住了,足以说明这两个国家不简单,陈堪带一万五千人过去,能行吗?
或许是大明这几年时真的富裕了,许多朝臣的反应竟然是陈堪带这么点人过去顶什么用?
而不是又要打仗劳民伤财啊。
与前朝洪武爷一打仗朝臣就哭穷相比,永乐朝的臣子对于战争的态度简直宽容得不行
当然,这其中或许和大明从倭国源源不断的运回白银,还有用本施雅里换回镜铁山铁矿有关联。
因为到目前为止,大明朝没有一场战争是亏钱的。
平定安南,大明收获了许多优良的港口,海贸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陈堪纵横草原掳回本施雅里,大明得到了镜铁山铁矿,两场战争,都是大赚特赚的战争。
和前朝洪武爷北征草原是那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况完全不同。
战争能赚钱了,大家都是既得利益者,自然不会有人反对。
所以此时此刻,就连方孝孺这个士林领袖,都罕见的没有出声阻止。
朝臣们嘈杂的声音,还有武将请战的声音,吵得朱棣不厌其烦。
他大手一挥,呵斥道:“安静!”
朱棣威严的声音传出,顿时吸引了所有朝臣的目光。
满朝文武识趣的闭上了嘴巴。
朱棣自动忽略了两个儿子请战的声音,看着陈堪淡淡的说道:“靖海侯,莫要让朕失望啊。”
陈堪站起身来,牵动身上的甲叶簌簌作响。
朝朱棣拱手道:“臣,必不负陛下厚望!”
朱棣脸上露出满意之色,道:“三卫将士已在刘家港集结,你的告身与兵符,朕待会儿派人一并送去给你,你且去!”
“臣,领旨!”
陈堪再度朝朱棣拱手一礼,未曾去看满朝文武的表现,转身大步离开了奉天大殿。
看着陈堪的背影,朝臣们表情各不相同。
陈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朱棣给他的优待,是满朝文武不曾有过的。
短短的一锅粥的时间,让他们看明白了,或许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个年轻的侯爷都将在大明朝堂之上享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帝王朱棣器重他,太子朱高炽敬重他,皇太孙朱瞻基崇拜他。
这是何等的恩宠?
陈堪走到大殿门口,从番子手中接过头盔,走到洪武门,从大汉将军手中接过佩剑。
洪武门外,两百甲士肃然而立。
陈堪翻身上马,大笑道:“诸君,且随本侯荡平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