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闲庭信步,走了不到两刻钟的时间便到了昨天陈一瑶看到木耳的地方。
见陈一瑶是上山来摘木耳的,陈婆子跟昨天谢清安的话术是一样的,陈一瑶又解释了一番。
陈一瑶带着几个孩子摘木耳,陈婆子在一旁摘蘑菇。
她们趁着有时间的时候多摘些木耳蘑菇晒干,好等到冬天的时候吃。
不到一个时辰,陈一瑶带着几个孩子摘了三篮子木耳,陈婆子也寻寻觅觅摘了半篮子蘑菇。
回去后,把木耳都放到簸箕里晒着,蘑菇也晒了一半。
中午陈一瑶做的是蘑菇汤面条,鲜美的蘑菇汤中放着韧劲儿十足的白嫩面条,还有一盘凉菜,孩子们吃的连汤汁都不剩一滴。
下午,陈一泽做功课的时候赵安和和赵安顺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陈一瑶能看到两个孩子眼睛里的羡慕,尤其是赵安和。
舅舅家条件不好,再加上村里也没学堂,所以两个孩子都没读过书。
“安和,你过来。”陈一瑶喊了一声,朝着赵安和招招手。
“表姐,怎么了?”赵安和跑过来问。
陈一瑶扶住赵安和的双肩,温声道:“安和,你想不想读书?”
她能感觉到手下赵安和的骨头有点硌人,明明只比自己小一岁,可他却看起来跟一泽差不多大。
赵安和的眸子亮了一瞬,只一瞬,而后迅速黯淡下去,低垂着脑袋摇了摇头。
他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没银子,他读书的话爹娘的负担就更大了。更何况他现在已经十二岁了,读书也晚了。
陈一瑶明明从赵安和的眼睛里看到了喜欢,却看到小家伙违心地摇头,她也想到了一些原因。
“安和,你告诉表姐你的真实想法,你想不想读书?”
在陈一瑶认真严肃的视线之下,赵安和说不出违心的话。每次看到村里的孩子去读书,他都很羡慕。
“想。”只一个字都能听到赵安和浓重的鼻音。
赵安和耷拉着脑袋,语气里满是失落,“但是我已经十二岁了,读书也晚了。”
“安和,只要你想读书,任何时候都不晚。有人不喜欢读书,就算读几十年都很一般。有人喜欢读书,勤恳努力,读几年也照样很优秀。”
“那这几天让一泽教你认字,其他事情表姐来想办法。”陈一瑶摸了摸赵安和的头。
“嗯,表姐。”赵安和重重的点了下头,一脸感动。
陈一泽做完功课后,听到姐姐让自己教表哥和表弟识字时,非常开心,立马摆起了小夫子的谱。
“从现在开始我就是表哥和表弟的夫子了,你们要听我的话知道吗?”
赵安和和赵安顺坐的板正,认真地点点头。
陈一泽把自己的书拿出来给赵安和和赵安顺时,他们格外的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会把书弄坏了。
陈一瑶笑了笑,退出了屋子。
过了一会儿,三人从屋子里出来,拿着树枝在院子里的地上练字。陈一然也觉得好玩,加入了三人的队伍。
不过她三岁的时候陈德荣就开始教她认字了,她现在会写的字不少。
陈一泽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指导这个,指导那个的,好不忙活。
陈一瑶能看得出来两兄弟很喜欢学习,她每次转头都会看到他们在地上认真的写写画画,头都不带转向其他地方的。
陈有根和陈婆子去山上摘木耳了,现在陈一瑶坐在门口的阴凉处看稻谷。
忽然,陈一瑶眼前出现一个阴影,挡住了她的光。
陈一瑶缓缓抬头,便看到少年清隽的眉眼。今天他一身墨色长袍,腰封紧紧扣着精瘦的腰身,合着轮廓冷峻的面容,更添了几分冷淡疏离。
原以为少年很适合白色,却不想暗色也与他相得益彰。
谢清安嗓音淡淡,“我娘让我给你的野鸡,要放到灶房吗?”
陈一瑶的视线移到少年手上,见他提着一只已经处理好的野鸡。
“袖姨有心了。”陈一瑶嗓音软软,笑容灿烂。
谢清安抿了抿唇,莫名有些不开心。
“这是我早上猎的,也是我处理的。”还是我送过来的,后面一句话谢清安觉得说出来有些不对劲,便没有说出来。
虽然他的声音一如前面淡淡的,但陈一瑶莫名从里面听出了一丝争宠的意味。
她又看了谢清安一眼,见他冷峻的眉眼依旧,她应该是听错了吧?
“真是麻烦清安哥哥了,谢谢你。”人家做了这么多,她总得说声感谢吧!
谢清安轻轻嗯了一声,声音好像比前面温和了很多。
陈一瑶接过谢清安手里的野鸡。
“清安哥哥,天气这么热,进去喝杯凉茶吧!”
谢清安点点头,走了进去。
“哇!清安哥哥你来了?”谢清安刚走进去,就见陈一泽满脸兴奋地跑了过来。
陈一泽最崇拜的人就是谢清安。
昨天大人们存着让谢清安和陈一瑶培养感情的想法,愣是没让几个小的过来打扰。见到自己最崇拜的人却不能一起多待一会儿,陈一泽别提多郁闷了。
“一泽,带清安哥哥去厅屋里,给他倒杯茶。”陈一瑶吩咐道,然后她提着野鸡去了灶房。
“清安哥哥,走,我们去厅屋。”
谢清安跟着陈一泽进了厅屋。
赵安和喜欢读书,对读书好、人人称赞的谢清安也是非常崇拜的,他也跟了上去。
陈一泽平时话不多,但见到谢清安之后就像个麻雀似的,叭叭叭问个没完,他问了很多关于读书和雁南书院的事情。
雁南书院就是谢清安现在读书的书院,它以雁南州命名,是吴国最有名的书院。就是因为临潼县的地理位置好,风景宜人,才建在了临潼县附近的一个山上。
雁南书院自古至今出了很多文人墨客和朝廷重臣,里面的夫子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儒。
有些外地的达官显贵专门把孩子送到雁南书院读书,里面的学子除了达官显贵,就是各个地方童生考试排在前三名的人。
所有人都以能进雁南书院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