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对方自恃高级飞船不把警告放在眼中,师徒俩人也就让飞船去工作区域了,开始采样,同时元始天尊飞出飞船,和对方的星域主一样在外面采样兼探测周围的能量风暴。
对方星域主级别可以神魂感知一星里范围,升级后的飞船已经可以探测的范围达到一星里了,与星域主持平,但是没有星域主那样灵活,主要依赖于智能AI分析。
元始天尊已经是星域霸主初期巅峰,可以感知十星里范围的能量风暴,他和王新都在感知大型能量风暴,是否会融合形成超级能量风暴,这对飞船是有巨大伤害的。
能量风暴最不能控制的就是变化性,尤其是从遥远的光年而来的能量风暴,特别活跃,经常主动吞噬其余的能量风暴,在粒子内部逐渐补充穿越时空耗费的能量,如果是能量补充充足了,就是来自高级文明的杀手锏,低级宇宙是没有办法阻挡的,除非出动宇宙的终极武器,能量炮,而且是二形态以上的粒子炮。
现在风暴在虫洞中漫无目的地飘浮,行进速度已经从四分之一星里,变为了二分之一星里,这还是在消耗能量完成能量粒子升级的情况下,一旦稳定后,速度将达到一星里,这就恐怖了,中间区域一共是一万星里,很快就会走完,接近出入口,对飞船造成灾难性损坏。
师徒俩人的神魂在外放,之前在大型能量风暴中寄放的粒子也在剧烈运动,这些能量风暴相距几星里范围到几十英里范围,如果有三股风暴融合,后果不是严重,而是他们这些星域霸主级别也要重视。
从这五六个能量风暴中粒子的内部运动情况看,这是有异变了,这股不知道从哪里穿越过来的能量风暴,具有的强大内部能量开始展露出来,将要露出它的獠牙!
综合计算了能量风暴的移动速度和合并后的移动速度,在没有第三股能量风暴再融合的情况下,将在半天时间到达,最近的能量风暴只有五星里远,他们的飞船到达后,采样后,元始天尊已经感知到附近的能量风暴在靠近,放出的隐藏在能量风暴中的粒子,最远是二十星里远,这是极限感知了。
这个虫洞中的能量磁场将要发生大的变化,于是元始天尊放弃眼前的大型能量风暴,高远处的相互融合风暴而去,这是周围十星里范围内,最快融合的能量风暴。
王新在飞船中感受到师尊的交流能量,自己也明白单靠师尊一人也不行,这一情况无法通报军方,一切都没有形成,只能是给驾驶员发出警告,三个时辰后撤出中间区域,回到基地,一定要通知二号飞船。
中型虫洞太大了,宽度有几万星里,他们所处的是探测出来相对安全的通道,一共有三条,相距甚远,二号和三号飞船在一个通道内,相距也是几百星里,通讯只能靠虫洞内布置的能量转换磁场,这个通道内,每百星里有一个。
他们和军方的通信暂时是畅通的,相互之间一旦距离过远,就只能通过总部联系。三个时辰后或者有巨变时,三号驾驶员才能给总部发出预警,现在没法操作,目前看一切正常,只有总部发出的大型能量风暴的分布图,需要一个时辰后更新,那里大型能量风暴也最多是两个风暴的融合。
至于更远处是否有情况就不是他们能感知的了。一人一个目标,阻止能量风暴融合,师尊那里有王新给的高级形态样本,可以作为刀锋,然后就是时空神通的挪移,现如今元始天尊的时空神通也是十分了得,移动小型能量风暴还是可以的,因此他的神通要使用,就只能是将大型能量风暴分解,就如同将西瓜切割成几份,一次削掉一点。
元始天尊挑选只有几星里远的两个能量风暴,其中一个能量等级相对弱一些,也就星域霸主初期,有了王新的高级形态粒子,可以切割。
另一边王新在一百星里外,挑中了一个大型能量风暴,级别在星域霸主中期,不过他有更高阶的形态粒子,是对付风暴的利器,再有四维的时空乾坤大挪移神通,小问题。
确保周围没有再相互融合的能量风暴,开始凝聚高阶形态粒子,这也将周围的一星里范围内的能量不断吸入,提供给粒子晋升形态,毕竟是曾经晋升过的粒子,内部结合键还是非常的不稳固,急于吸收能量。
很快粒子的形态改变了,凝成大刀状,在灵力和神魂的控制下,直接将大型能量风暴劈成两半,同时大刀一分为二,将分开的两个中型能量风暴裹住,遏制它们想要再度融合的趋势。
发动神通将分开的能量风暴挪移到二星里之外,这是他目前能够做到的最大距离,然后将剩下的能量风暴又挪移到一星里之外,做完这些他连忙开始恢复,将高阶形态粒子内部能量释放出一部分,补充他损耗的过大能量,这高阶形态粒子内部的能量是真大啊,每一个相当于核聚变的后期衰变能量。
还是有不好的后果,周围的能量都拥到这个能量真空区,一星里范围内的能量风暴也在向此行进,真是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感知周围没有大的能量风暴融合,小的能量风暴要融合,就随它去吧,目前没有威胁。
他却不知道自己就在军方监测能量磁场极限覆盖范围边缘,大型能量风暴被瞬间减弱,是极不科学的现象,最起码宇宙星盟没有公开信息披露,这属于是保密的非自然现象。
也有星域霸主级别的大佬星域通信中解释过,星域霸主级别以上者或者相当的能量武器也是可以做到的,只是级别太高属于限制级,这种武器已经可以毁灭一个星球,甚至高阶的可以影响一个星系的能量磁场。
这是接触课题后,才能看到的保密信息,给课题组进行参考,以防太多不自然的现象出现,引起课题组的研究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