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着陈胜一起起义的众位将领,看到陈胜都开始称王,便直接爆发了大规模的内讧。”
“其实之前也爆发过一次,只不过是新兴贵族与老贵族之间的利益冲突。”
“而这第二次相当于陈胜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地方上的诸侯势力直接驱逐杀害了陈胜派来的将领。”
胡亥心中有些感慨,陈胜虽死,可他好歹也过了一把成王败寇的瘾。
他这样的做法,反而在史书上留下了重重一笔。
虽然只是反面教材。
野心吗!
陈胜还并不能有效制约各路割据势力的时候,做了违反众怒的事,他怎么敢的?
而且陈胜手下能堪当重任的将领也只有寥寥几人。
就连后世手底下猛将如云的朱元璋,也是耐着性子坚持着李善长的: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政策。
陈胜这就是典型的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当时陈胜起义之后响应他的起义军并不是单纯的听从他的号令。
只是和他合兵一处。
但是却享有各自的指挥权,共同伐秦。
本来大家还能每天一起愉快的喝酒吃肉,脸上笑呵呵的称兄道弟。
结果睡一觉,你就称王了。
这不明显比我高一级。
都是同样的王侯将相另有种乎,凭什么我要当你的下属?
而且我手上也是有兵马的。
为什么要服你!
葛武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后,接着说道:
“陈胜称王的前夕,我父亲就竭力的劝诫他, 告诉他如今我们并没有完全掌握手底下这数十万兵马。”
“如果想靠武力震慑他们,也没有绝对的优势,唯有不断伐秦获取胜利,提升在军队和天下间的威望才能够坐稳王位。可陈胜还是一意孤行。”
胡亥高坐在皇位之上,眯起眼睛看着葛武。
看来这个葛武的眼光很高。
在刚刚葛武所说的话中,胡亥感觉他潜意识里想要辅佐的是一位丰功伟绩的帝王。
而绝对不是一个小小的王。
否则他想的也不会这样长远!
胡亥神色一凝,对着葛武说道:
“葛武,那你认为朕的野心…该当如何!”
“陛下如今已经是九五至尊的皇帝,可是我在这咸阳几日的观察下来,发现陛下所图非小,恕臣愚昧,臣…看不透。”
“是看不透,还是不敢说!”
“臣是看不透!”
葛武确实是实话实说,他确实看不透胡亥!
他只能说胡亥所图非小。
宗室相当于是皇帝最有力的臂膀。
虽然会限制皇权的发展,和皇权之间也存在着斗争。
可是胡亥竟然把他们逼到了要起兵造反的地步。
而且事后竟然毫不犹豫的将所有参加逼宫的一干人等…全部处死。
不仅如此,还修改了连作制度。
就连他自己也惊叹于连作制度修改的巧妙。
修改后的连作制度,注重利益而非亲情。
这样确实非常合理。
毕竟所有的犯罪都少不了一个“利”字。
尤其是他这次参加的恩科。
这简直就是要把所有贵族和上层人士得罪死了。
如果以后恩科是一种常态的官员选举,
那些贵族和上层人士之间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除非他们只想让后人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富家翁。要不然就只能主抓学习,让他们在科举中获得一席之地。
当攻打陈县胜利之后,胡亥选择让司马欣带着十五万秦军赶回关中。
他动动脚趾都能猜到,不是让章邯和王贲之中的任何一人回来,而是让一个副将回来,那就肯定不是简单的让他们回来嘉奖。
肯定是要预防着什么。
可这个恩科虽然会触碰到那些人的利益,也不至于让他们大规模的谋反。
这是葛武想不通的一点。
葛武的回答倒是让胡亥感觉有些意外。
直接说不知道!
这么诚实的孩子,这年头可不多见。
一般这个时候作为臣子的,难道不是应该会先拍一波马屁。
来夸夸自己。
胡亥突然间换了一种姿态去审视着葛武。
搞了半天,他不是简单的莽,而是非常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另一种说法是情商低,认死理!
胡亥认为他如果真的心向大秦,有一个职位倒是非常适合他。
葛武又接着说道:“臣虽然看不透陛下的意图,但是臣却可以看到陛下对百姓所作出的一系列事情。”
“六国灭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六国它们自己,并不是他们六国国力弱,没有能臣将相,也更不是大秦,不是天下的人。”
“他们六国的贵族在皇宫之中整日歌舞升平,住的是富丽堂皇的宫殿,而反观他们各国中的百姓,却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百姓,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
“假使陛下能够爱护大秦的子民和六国的子民,对他们一视同仁。那大秦不仅可以一世一世的传下去,传到万世也是肯定的。”
胡亥忍不住拍手讽刺道:“你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你口口声声告诉朕要爱护大秦的子民,倡导以民为本的理念!”
“可是你和你父亲之前效忠的陈胜,他是如何管理手下的士卒。”
“在他的统治下陈县的百姓过着怎样的生活,不要告诉朕你是瞎子,什么都看不见!”
葛武听出来胡亥话里的讽刺之意。
他感觉到了有一丝不对劲。
这个恩科不应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吗!
为什么前两个都是乐呵呵的走出宫中!?!
反而对自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刁难。
因为自己父亲之前是陈胜手下的一员大将吗?
他在恩科上,直接写明自己的身份,就是想告诉大秦的人他葛武做事光明磊落。
现在看来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葛武不卑不亢的说道:“臣子是一种身份,他们依托于君而存在,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一个臣子的最基本的本分。”
“而我的父亲葛婴早已看出陈胜大势已去,兵败只是时间问题。”
“可他并不愿离陈胜而去,他用他最后的生命告诉我了我一个道理,作为臣子的就应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作为臣子之后,应将忠诚永远放在第一位。”
“陛下是怀疑臣来大秦参加恩科是有其他的目的,臣也不会让陛下难做,臣自愿放弃这个身份,今日就离开大秦,走得远远的。”
“但臣也不会去另投他人,因为陛下的为民之策也正是臣想要看见的。”
“天下之人不管是即将卷土重来的六国余孽,还是之前的陈胜吴广,都没有这份胸襟。臣会在一处地方选择自尽,脑袋掉了,不过碗大个疤,臣不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