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的一年到来,魏蜀吴三国边界上的战事也逐渐落下帷幕。
在关中,司马懿派出郭淮孙礼率领六万精兵和诸葛亮对峙,诸葛亮则是派出魏延和姜维率领同等兵力和他们周旋。
其实诸葛亮是在等机会,在魏延和姜维带兵与魏军周旋的时间,国舅爷吴懿则是在各地收购战马,训练骑兵。
这次魏军在关中作战十分谨慎,司马懿给郭淮和孙礼下了严令,按照他划定的防线进行防守即可,不得主动出击。
而魏延和姜维也尝试着发动了几次进攻,没有取得什么战果,魏军自打关中之战后,作战风格便稳了许多。
而随着吴懿训练的一批新编骑兵加入了战场,蜀军在战场上逐渐的取得了优势,而郭淮,孙礼两人知道这个情况后,便将消息报告给了司马懿。
司马懿得知后,并没有派兵增援,而是让郭淮,孙礼二人稳步撤退。
后世渭南,渭河边。
“你说大都督为什么不派兵让我们和诸葛亮打上一场?”说话的人,正是魏国新晋将领孙礼。
孙礼,涿郡人,这么说还算是刘备的老乡,曹操时代便在曹魏做官,后来在河间,荥阳等地做官,政绩上都很可圈可点,后来被调进朝廷中担任尚书。
不过这次被调到西北,则是由于孙礼做了件很英勇的事。在关中之战结束后不久,曹叡也想把精力放在军事上,于是开始在整个魏国加强军事训练。
自己则是以身作则在大石山狩猎,结果在狩猎时有一只老虎直接跑到了曹叡不远处,当时一众陪同的官员都被吓得魂不附体,而孙礼当时直接提着剑下了马打算和老虎干。
曹叡对这个猛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叡觉得,这个人既是文官,又这么有勇气,一定能用。
于是曹叡直接任命孙礼担任安西将军,和骠骑大将军司马懿一同上任西北,于是现在的西北军务,按次序来排便是司马懿,郭淮,孙礼三人执掌。
“不知道啊,吴懿也不过就不到两万骑兵,大都督从中原再调些兵,未尝不能和诸葛亮打一仗。”郭淮也是不理解。
不过两个人对司马懿还是佩服的,毕竟在曹真病死之后,司马懿接管西北军务以来,魏军的面貌焕然一新。
虽说曹真用兵训练也算是十分优秀了,不过魏军在司马懿到来后明显变得更加有章法,下面的士兵,将领们都看出来,司马懿显然比曹真更加有能力。
只不过,司马懿打仗的能力还没有体现出来,在和蜀军的作战,司马懿的态度更像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司马懿命令魏军稳步撤退后不久,蜀军也重新收复了渭南。
而司马懿的这种做法,则是让诸葛亮发愁了。
在公元231年这一年,蜀国在一南一北又打了两个大胜仗,而这两场胜仗,蜀国付出的代价则是长达三年的休整。
在这两场胜仗过后,蜀国又得进入一个休整的阶段。而更加严重的是,蜀国很有可能这下要同时面对魏国和吴国两个敌人。
如果这么算的话,蜀国的国力恐怕现在还是不够。而且,诸葛亮明显的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
自打长安攻克后得了一场大病,诸葛亮的饭量一天不如一天了,他现在还能想起来自己年轻时在南阳种地时每顿饭吃几个大饼都没什么问题。
而现在,一天下来可能也只是早晚一碗清汤,中午吃一碗饭都有点吃不完。
而朝廷的事务,似乎永远处理不完,现在蜀国的底盘已经囊括了益州,凉州,交州还有雍州大部,这么算来,蜀国的国土面积扩大了两倍多,随之而来的便是事务上的两倍多。
而事实上,许多刘禅作为皇帝应该处理的政务,基本也都压在了诸葛亮的头上,因此诸葛亮的卫兵们几乎都知道丞相的房间里灯总是灭的很迟。
而且不光是这些事,最近张遵也是在廷尉府这边发来的密件里知道了成都城一些斗争的情况。
尤其是因为诸葛亮不在成都,许多谣言也不知道从何生出,说是诸葛亮要背叛朝廷自立门户,还有益州本地的一些士族,官员也开始对北伐的事情说三道四。
这才是诸葛亮所担心的。因为蜀国国内现在他活着,一些事情还好说,如果自己真的去世,益州本土的官员,自己丞相府的官员,还有高凡,姜维这一派立过大战功的官员。
这么多的派系,万一将来在自己死后起了争斗,蜀国被魏吴两国联手进攻将会引发不可估量的后果。
而自己这么多年一直靠扛着北伐的旗帜尽可能的让这帮人团结起来,而自己的后继者呢,能否调节矛盾,继续带着大汉重新中兴。
诸葛亮面目上的表情十分忧愁,手上提起了笔,开始慢慢的在纸上写了起来。
“蒋公琰(蒋琬),费文伟(费祎),董休昭(董允),高常平(高凡),姜伯约(姜维)王子均(王平)......”
诸葛亮一笔一划的写着自己认为能靠得住事的人的名字,除过这些,还写了一些别的东西。
然后装进了一个秘密的盒子中,包了起来,上面用封条写上“臣诸葛亮请陛下亲启”。然后便把盒子放在了一个不显眼的地方藏了起来。
而与此同时,南方的高凡则是开始把部队全部撤回交州,大规模的修缮各处的城池,同时正式上书成都请求朝廷任命士匡担任交州刺史。
士匡连连拒绝,但架不住高凡的极力邀请,在蜀国的任命书下来后,便也是开开心心的收下了交州刺史的任命书。
同时成都朝廷还在高凡的要求下,派来一万士兵和十万百姓增援交州,巩固刚刚到手的交州,这样一来,高凡和张嶷也总算是可以被换回益州再修整修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