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化,霍维华皆为阉党。
然而,未堕落前谁还不是地方名宦呢?
吴江县志记载:霍维华上任时,县内每亩正赋高达四斗,而后霍维华清查田亩,编造鱼鳞册,使全县平均每亩正赋减少为一升五合。
国库分毫未少,百姓负担大幅减少。
他所编定的履亩清册直到清乾隆十二年,依然是朝廷作为赋额征收的主要依据。
霍维华有吴江县这份功劳,尽管因依附宦官魏忠贤而被世人不齿,但乾隆读了《吴江县志》坚持把他列为名宦。
徐大化亦非坏事做尽,早年连城县做官三年,连城县志宦绩称:徐公谪连之三年,重农桑兴水利、政和时丰民物殷阜、治行休畅,冠冕全闽,故龙山祖庙乡祠皆祀之。
能让乾隆点赞。
能做出冠冕全福建的政绩。
霍维华,徐大化肯定有点东西。
“陛下。”
幸福来得太突然,霍维华,徐大化让突如其来的任命打的手足无措。
布政使,都指挥佥事。
这是封疆大吏啊。
千算万算,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砸在他们头上。
朱由校安抚道:“两位爱卿早年做官均有政绩,缘何堕落不再追究,此番赴陕任职,只要做出像吴江县,连城县的政绩,朕保你们无病无灾到公卿,封伯,封侯,子孙世袭。”
“谢陛下隆恩,臣绝不…”
徐大化,霍维华欣喜若狂,欲叩首领命。
朱由校敲了敲龙案,警告说:“先不要急着谢恩,事情办的好自然重赏,事情办砸了,休怪朕新账旧账一起算。”
“微臣遵命。”
霍维华,徐大化额头冒着冷汗领命。
初入仕途,谁还没有匡扶社稷,为黎民百姓的理想,奈何形势逼人。
党争激烈,非黑即白,饶是文武双全的朱童蒙,因支持熊廷弼并弹劾邹元标、冯从吾建首善书院,遂得罪东林党,同时被魏忠贤相中,东林官吏将其视作阉党,弹劾驱逐出朝廷。
巡按辽东,整肃军纪,抵抗建奴,有功于社稷的熊廷弼,亦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何况乎,他们区区县令。
今日陛下委以重任,正是发挥才能,一展心中抱负的时候。
朱由校数量片刻补充说:“整顿卫所,丈量土地,疏通河渠,皆需花大力气,更得罪人。故而,给你们特权,持假节钺,给予你们使持节身份,遇到阻力,依法诛杀三品以下官吏。”
“徐大化,再给你一条特权,陕西商帮财力雄厚,赴陕可借助陕西商帮力量,给你三家皇商的名额,奖励给积极帮忙赈灾,忠心报国的商贾。”
“另外,关中有多习书吏,故刀笔甲天下,次者儒,又次行贾的传统习俗,当地县令犯罪,可提拔秉公任直,熟悉地方政务的师爷,书吏担任县令。”
大明朝,陕西商帮财力雄厚,宋应星曾说:商之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
赈灾。
必须团结所有能团结的人。
闻言,霍维华,徐大化骇然,百官亦骇然。
大明建国,经常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而使持节为魏晋官职。
西晋时,赵王司马伦除掉掌权的皇后贾南风,首件事封自己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
一连串的官位中,“使持节”排在最前面的,可见使持节权力之大。
陛下给予霍维华,徐大化使持节的待遇,等于给予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种种迹象表明陛下准备在陕西大干一场。
霍维华,徐大化受宠若惊。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当报答陛下知遇之恩:“谢陛下隆恩,臣定不辜负陛下信任。”
然而,部分残存的东林官吏懵了。
说好的惩罚阉党呢,为何破格提拔徐大化,霍维华。
朝廷能做事的东林官吏不少,何时轮到徐大化,霍维华了。
陛下。
你不亲近东林官吏啊。
他们内心发牢骚时,户部尚书郭允厚执笏出列,道出内心担忧:“陛下,朝廷为陕西兜底,必然导致陕西粮价飙升,粮价兴许超过往常两倍,三倍,是否揽的太多?”
郭允厚惊讶于朱由校政务练达,诸事安排的有条不紊,怎奈户部空虚,内帑缺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纵然收拾内廷,铲除阉宦获得些许钱粮,却非长久之计。
为陕西灾情兜底,赈灾过程中容易滋生腐败。
两百五万两纹银,最终几何用于百姓呢?
“朝廷不兜底,眼睁睁瞧着陕西百姓饿死或走投无路起义吗?”
朱由校神情不悦,言语不善,早治理早收效,晚治理,朝廷承担不起。
今年两百万纹银勉强能给陕西兜底,放任陕西灾情,起义扩大化,明年起,两百万两纹银对陕西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
为延缓起义时间,他既不能裁撤驿站,也不能任由灾情蔓延。
这笔钱,朝廷必须出。
疏通河道,修缮水渠,丈量土地,还能让部分百姓果腹,缓解灾情的影响,这笔钱花的值。
郭允厚委屈的说:“陛下,臣全力支持赈灾,奈何...奈何...”
“奈何什么?”
郭允厚身为阉党,是少数几个做事的。
朱由校对他挺满意,唯独遇事结结巴巴,快急死个人。
郭允厚垂首,余光瞥了眼满朝公卿,同僚,脱口而出说:“奈何官吏贪污严重,两百万赈灾银,运到陕西恐怕十不存一。”
贪污?
层层克扣?
朱由校恍然大悟,难怪郭允厚口齿不清,这是怕罪人啊。
他不禁想到陕西籍官吏韩一良,那个影响崇祯后半生的男人。
让胸怀雄心壮志,欲力挽狂澜,救大厦于将倾的崇祯,此后对朝廷文官系统失望透顶,对百官从政能力和品德人格持怀疑态度。
以后始终多疑,不敢亲信任何官员,凡事都事必躬亲。
崇祯没办法,不代表他没办法,斩钉截铁道:“即日起,朝廷诸事实施责任追究制和限时办结制。
前者即问责制,谁负责谁承担,重点问责负有直接责任的官吏。”
“后者,即六部和地方官吏按照规定时间、程序和要求处理行政事项的制度,做到具体问题的具体过错,不问功劳苦劳,不搞将功抵过,谁出问题,谁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