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放弃速胜论,推行持久战,以小胜积攒大胜。
这是浅见?
这分明切中辽东战场要害。
但凡朝廷和前线将领执行到底,假以时日建奴必灭。
孙承宗,袁崇焕,赵率教,李邦华等要么镇守一方,要么熟悉辽东军务,辽东胜少败多,始终立竿见影的应对策略,今日朱由校提出策略不说绝对完美,却是行之有效的上上策。
然而,说来说去始终绕不过财政。
熟悉地方事务,了解大明财政的天津巡抚李邦华率先打破欢愉的气氛:“陛下,持久战乃绝佳之策,但存在朝廷财力不足的问题。
臣听闻陛下整顿锦衣卫,四卫军,陕西赈灾,这些统统需要花钱,辽东选择持久战,故而非三年五载击溃建奴,臣害怕朝廷财力负担不起,倘若再加辽饷必激起民变。”
财政。
始终朝廷不得不面对,最紧要,最棘手的问题。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有充足军饷,既稳住九边将士,又消除各种隐患。
一句话,钱粮不足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闻言,朱由校深以为然,李邦华不愧为能臣,一针见血指出朝廷问题核心。
“李卿的担忧是实打实的存在,所幸情况稍有好转,诛阉宦,灭客氏,锦衣卫,御马监奔赴各省严查生祠,这笔钱充分保证十万锦衣卫,四万四卫军两到三年军饷。”
“抄没阉宦,客氏的银子,连同阉党捐献的银子,现在户部太仓内帑存银超过两千万。”
“陕西灾情,朝廷原计划拨付两到三百万,刘鸿训,徐大化入陕彻查贪官污吏,奸商恶绅收获颇丰,除初始耗费五十万,七成钱粮未动。”
“目前,整饬陕西官场尚不具体查抄多少钱粮,但刘鸿训送回的书信内,初步估算现银超过千万,这单单是贪官污吏,奸商恶绅,若包含秦藩的钱财数额超过一千五百万两现银。”
“同时,陕西商帮,积极捐献捐粮,现银超过两百万,粮食超过五十万石。”
“所以,未来一两年内九边连同辽东军饷有稳定保证,怎奈近年来各地旱灾,水患,蝗灾频发,各省粮食没有稳定保证。”
这....
这么多吗?
李邦华嘴角微微抽搐。
这全是民脂民膏啊,阉宦,贪官,奸商,恶乡祸国殃民,害人不浅。
孙承宗,袁可立,袁崇焕,赵率教等惊骇,震惊。
不足两月间,皇帝悄悄做这么多事儿,搞到这么多钱。陕西现银运回京城,太仓,内帑,现银超过三千五百万。
这时,袁崇焕踌躇满志说:“陛下,国朝在辽东乃至九边的军事问题,非练兵体系崩坏,实乃朝政问题,前线将领东拼西凑搞钱,练兵,容易派系林立,指挥不畅。”
“同时,缺钱导致骑兵稀缺,作战时建奴骑兵克制步兵,容易抓住步兵行动缓慢的弱点打援。”
“今钱粮充沛,若能训练出十万骑兵,步兵对步兵,骑兵对骑兵,野战对野战,必能扭转辽东局势,让建奴龟缩一隅。”
此言出,袁可立,孙承宗,赵率教,满桂等经略过辽东的将官齐齐点头,由衷认可袁崇焕的建议。
缺钱导致军饷捉襟见肘,兵甲参差不齐,战马微乎其微,国防松弛,武备不兴,焉能取胜。
朝廷给予辽东重金支持,肯定改变恶化的局势。
孰料,不等朱由校表态,李邦华不留情面的给众将泼冷水,掷地有声说:“诸位,某承认军中练兵体系未崩溃,然而,朝廷地方财政早已崩坏,辽东更是吞金兽,不整顿吏治投入再多真金白银都无济于事,何况,这些年朝廷没少向辽东投入,实际状况如何诸位心知肚明,关键财政突然充裕不能视为常态。”
顷刻,百官哑语,无言以对。
朱由校非常满意李邦华的表现,有些话,他不能直接说出来,须知,来年陕西依然是大旱,依然是朝廷钱粮投入的重心。
“李卿,你继续说。”
此时,李邦华似乎欲挑破朝廷财政漏洞,他侃侃而谈,毫不避讳说:“陛下,万历年,朝廷除基本粮税两千余万石,尚有五百万存银和上百万杂税收入。然而,泰昌元年到天启元年朝廷白银收入断崖式下降,由五百八十余万掉到三百二十余万。反观朝廷花销日渐增大,每年辽东军饷四五百余万两,南方平定奢安之乱需要花费近三百万两。”
“另外,宗蕃禄粮支出占到户部支出三成,每年高达五百五十多万两。”
“没有稳定钱粮来源,朝廷在辽东推行持久战,朝廷财政迟早捉襟见肘,假若突然出现天灾人祸,朝廷根本没有能力赈灾,届时,民变再生,将陷入两难境地。”
摆事实,列数据,朱由校欣赏李邦华的举动。
朝廷缺钱。
不容置疑。
与朝廷重农抑商的奇葩经济政策有关,此乃明朝始终税收奇低缘由之一。
每年税收,粮税占八成,商税占两成。
藩王,勋贵消耗过半税收,国库收入自然越发偏低。
泰昌元年到天启元年,一年间朝廷白银收入腰斩式降低。
归根到底是叶向高担任内阁首辅,废除万历朝的矿吏,矿税。
朱由校来回揉着鬓角,神色颇为凝重。
明年,即崇祯元年,陕西旱灾持续,百姓频繁起义。
四月,南赣起义军,率众攻破安远县城,劫库放囚。
七月,浙江发生大风海潮,漂没数万人。
七月,缺乏军饷,蓟门驻军因饥饿索饷鼓噪,焚抢火药,发生兵变。
依旧是七月,宁远军内,四川、湖广兵缺饷发生兵变,十三营起而应之。
钱粮。
除去不可逆转的灾情,大多问题均是钱粮引起。
缺衣少粮,军饷欠缺,让前线将士饿着肚子打仗,这与去寺庙许愿有何区别。
刘鸿训削弱秦藩,获取海量现银,八千多顷良田,让他找到新的生财之路,钱粮不够找藩王。
不过,李邦华分明对辽东有自己的想法,朱由校耐心询问:“依李卿所见,朝廷在辽东该怎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