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
屯田!
守疆!
寓兵于农,军民一体。
与以前怀柔的食麋制度相比,这种类似卫所制的控制方式自然更好。
百官激烈讨论,分析利弊,除户部尚书苏茂相怜惜钱袋子,知道户部又要大出血,百官均表态支持。
百官支持,朱由校进而安排道:“近年来,大明各省旱灾,洪涝,雪灾,蝗灾频繁,天灾人祸并存,天灾难防,人祸易治,除以陵邑制度打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状,对外迁徙百姓亦是缓解土地兼并的良方,沿海可向台湾迁徙,内陆可向新占之地迁徙。
朝廷迁徙政策是持久的,稳定的,迁徙百姓之余,朝廷亦需要向百姓提供军事力量保护,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犯我大明者,虽强必戮。内外诸夷,杀我大明子民者,挫其骨,扬其灰,以正人间道。”
闻言,不少官吏掩面哽咽。
昔年,万历帝有这般雄心壮志,吕宋岛百姓不至于惨遭屠戮。所幸,皇帝迷途知返,不出意外皇帝会全力执行,届时,必又掀起海外移民狂潮。
不过,更多官吏瞧出皇帝解决土地兼并的决心和雄心。
是日。
百官走出乾清宫。
广场上,官吏议论纷纷,渐渐的,目光开始陆续集中在礼部尚书钱龙锡身上。
今年,对朝廷百官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前半年,好些官吏受阉党排斥,或辞官,或被贬,后半年,大量官吏被起复,委以重任,朝廷开始步入正轨,百官有用武之地。
皇帝,打破以往惯例给百官发年礼。
关键,年礼单纯年礼价值挺高,从前朝廷一品官吏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都督等月俸八十七石,年合计千石左右,现在单纯年礼价值六百两,以一石粮食一两银子计算,抵得上过去六个月的俸禄。
俸禄涨幅三倍。
年礼破天荒的高。
百官焉能不欣喜若狂。
适才在乾清宫皇帝在场,百官强忍欢喜没有表现出来,此时,广场上各个面孔洋溢灿烂笑容。
“钱兄,距离过节仅剩十余日,来得及筹备年礼吗?”
“钱兄,制定礼物福利标准时,能否多发钱,少采买礼物?”
“钱兄,年礼中能否购买江南的茶叶?”
“.......”
起初,百官还在关心年礼,后来话风骤变,开始争相干向钱龙锡推荐本省特产。
咳咳...
乱糟糟声音中,突然响起几声不合时宜的咳嗽声。
百官循声望去,俨然是刘鸿训。
顷刻,七嘴八舌的官吏安静,是啊,怎么忘了他还在场。
咳咳...
李国普亦抱拳轻咳两声,眼角余光转向钱龙锡,郑重说:“钱尚书,切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为百官挑选礼物,要么在各省都选,要么都不选,勿要自污。”
钱龙锡神色无奈,以前礼部还有点肥差,大明财权归户部后,礼部没有啥肥差,好不容易揽到为百官准备年礼的肥差,结果,有官吏萌生为家族牟利的念头。
皇帝高压治贪,这简直是把他向火坑里推。
钱龙锡迅速将话题引向苏茂相,谦逊的说:“诸位同僚,礼部制定标准,然而,真正是陛下和苏尚书出钱,莫让钱某为难。”
呃...
苏茂相嘴角噙笑。
今日进宫,若说谁获益最大,莫过于天下财权归户部,执掌朝廷经济户部官吏,刘一燝和他俨然成为大明财神爷。
苏茂相察觉百官齐刷刷望向自己,笑意盎然说:“诸位,陛下有言在先,该花钱的绝不犹豫,苏某必然不会给钱尚书使绊子。”
闻讯,百官齐齐仰首朗笑。
鉴于刘鸿训,陈廷谟,谢学龙,房可壮等政法体系官吏在场,百官言语收敛许多。
临近年关,今日又向皇帝汇报完朝廷事务。
年前十余日,若没有什么突发事件,内阁,各部都会轻松下来。
往年,这会儿地方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或知州,知府陆续会送上礼物,百官亦会走亲访友,结盟聚党。
今年皇帝出巡,然而,刘鸿训坐镇中央,刑部尚书,大理寺卿,督察御史,税务局长,审计局长,反贪局长,全盯着朝廷百官。
谁伸手,谁下狱。
谁行贿,谁被查。
百官三五成群远离刘鸿训几人,唯独徐光启走向刘鸿训,低声说:“刘大人,难得闲暇,徐某府里有好茶,刘大人来徐某府上临窗赏雪,煮茶话人生。”
刘鸿训抱拳向徐光启作揖,婉拒对方好意:“徐大人,最近刑部,都察院递上来不少案件,大理寺送上的卷宗堆积如山,某要同各位同僚审案,审阅卷宗,改日,改日...”
自陕西归来,刘鸿训发现朝廷百官有意无意疏远自己。前阵子,内阁分管各司,皇帝提拔他执掌司法和监察,身为政法系统基本是监察大明官吏。
他很确切感受到官场同僚在疏远他,疏远司法和监察两大体系内的官吏。
今日,徐光启为何邀请他,他心知肚明。以前,他兴许兴高采烈拜访徐府,现在,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更对他信赖有加。
依他现在的身份,他只想做个孤臣,诤臣,也只能做个孤臣,诤臣,方能保住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做好皇帝改革的马前卒。
若大明中兴,他或许能青史留名。
徐光启面色失望,本想邀请刘鸿训过府一叙,建议刘鸿训年后晚几日启程南下,他争取写信劝说松江府乡绅补税。
刘鸿训虽然没有答应去赴宴,望了眼广场所有官吏,掷地有声说:“诸位,有句话,刘某需说出来,我等同朝为官数十载,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以前朝廷风气某不做评价,今陛下勤于政务,手段老辣,军事,经济,吏治领域树清风正气,养廉洁之风。
刘某自认做不到为天地立正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只求上对得起陛下,下对得起黎民。
当然,人情世故,乡土亲情,古来有之。
然而,人见利而不见其害,必贪,鱼见食而不见其钩,必亡,财帛动人心,诸位别惯坏不领情的人,别喂饱不感恩的心,最终落得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