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内政。
处理完敖汉部,奈曼部事宜,朱由校端起茶杯轻吮。
钱谦益数次代表朝廷出使建奴,还差点让阿济格杀害,不过,钱谦益代表朝廷私下授予几名贝勒汗王称号,的确瓦解八旗内部团结。
目前,八旗惨遭重创,各贝勒对皇太极产生莫名的不信任,是时候继续给八旗添把火。
纵然不能让八旗内部分裂,也要继续给皇太极上眼药。
这时,朝鲜使者出列,连同世子恭敬地向朱由校行礼:“参见大明皇帝陛下,陛下圣安万岁。”
朝鲜情况和敖汉部,奈曼部差别挺大。
敖汉两部惨遭建奴控制,追随建奴出兵伐明,然而,朝鲜乃独立王国,虽然被迫和建奴签订盟约,但始终受到建奴打压,迫害。
导致朝鲜经济,军事,贸易因为建奴而持续削弱,此番朝鲜派遣规模庞大的使团前来明廷,除恭贺大明在军事上重创建奴外,最重要希望大明派遣军队协助朝鲜作战,击溃乃至全歼建奴,彻底还朝鲜稳定。
长久以来,明廷地大物博,军事却始终受建奴压制,当前明廷出乎预料重创建奴,差点斩杀皇太极。
朝鲜希望巩固同明廷的关系。
朱由校面色平静,朗声说:“朝鲜和建奴接壤,无论是否出于本意,在经济上多支持建奴,此事可大可小,大明不会坐视不理,必要时,不光出兵建奴还要出兵朝鲜。”
这些年,大明衰落,建奴崛起,朝鲜内部分为两大派,许多朝廷重臣开始倒向建奴。
为此,锦衣卫悄悄去朝鲜,刺杀不少亲近建奴的人。
然而,这种问题单靠刺杀难以解决,必须对朝鲜进行大刀阔斧整顿,彻底清算亲近建奴的官吏。
此言出,朝鲜使者,世子面色大骇。
萨尔浒之战以后,朝鲜的确存在两方下注的情况,谁强大偏向谁多些,本来明廷衰弱对朝廷的举动睁只眼,闭只眼。
国内事务尚未处理,更没闲心搭理朝鲜,奈何明廷在蓟镇,辽东,辽南大破建奴,在蓟镇重创建奴精锐,在辽东,辽南大肆斩杀建奴余丁,收复大片失地,当前四卫军,天雄军乃至毛文龙部,开始驻扎辽南各处。
兵锋向北直指建奴,向东直指朝鲜。
故而,在大明眼里朝鲜两面下注的情况多少有点背叛大明,不值得大明信赖。
朝鲜世子挺身而出,恭恭敬敬行礼,急忙解释说:“尊贵的皇帝陛下,朝鲜乃弹丸之国,面对兵强马壮的建奴,朝廷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被迫满足建奴的要求。
故而,做出不利于大明的事儿,陛下心胸开阔,必然能理解朝鲜的处境。”
见状,使者紧随其后附和:“尊敬的皇帝陛下,朝鲜部分举动伤及大明天威,朝鲜愿做出赔偿,望陛下高抬贵手。”
大明皇帝是名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所作所为尽数维护大明利益,对域外邦国的事务好似没有以前历任皇帝那么上心。
今朝鲜举动损害大明利益,若对方派遣天兵杀向朝鲜,朝鲜没有实力抵抗。
朱由校面不改色,语气加重几分,怒斥说:“早前大明派遣使臣警告朝鲜,切勿和建奴进行经济往来,协助大明封锁建奴经济,然而,根据锦衣卫调查,部分朝鲜商贾帮助建奴代销货物,甚至将建奴物品贩卖到大明境内。
朝鲜,对建奴言听计从,对大明听之任之,以朕看来,双方关系需要重新调整,必要时,卢象升,孟乔芳,该领兵亲自去平壤,拜访朝鲜国王。
若他做不好,朕换人来做。”
啊!
朝鲜世子,使者面色煞白,内心七上八下。
朝鲜国王做不好,大明换人来做,大明皇帝这何止是对朝鲜不满,分明是要公然插手朝鲜内政。
倘若处理不慎,朝鲜王室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闻言,朝鲜世子急声说:“尊贵的皇帝陛下,朝鲜对贵国言听计从,目前崔安代销建奴货物,并非王室本意实乃商贾为牟利,选择铤而走险,造成对双方关系的伤害。
朝鲜始终尊大明为天朝上国,始终遵照陛下旨意做事,此番回国,外臣必然联合国王铲除和建奴联系的商贾,驱逐投靠建奴的臣子,以确保朝鲜对大明的忠心。”
朱由校微微颔首,语气淡然地说:“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朕不光听你怎么说,还要听你怎么做,倘若尽是搪塞之言,实际毫无改正,大明会亲自帮朝鲜改正。”
闻言,朝鲜世子重重颔首,斩钉截铁说:“陛下放心,朝鲜定然按照陛下要求改正,另外,大明击溃建奴,重创建奴,外臣请求陛下派遣天雄军进入朝鲜,帮助朝鲜驱逐建奴。”
建奴野心勃勃,恃强凌弱,肆意抓捕朝鲜百姓,抢夺朝鲜粮食,现在又开始在朝鲜境内募兵。
以上种种,重创朝廷经济,削弱朝廷兵力,关键大量朝鲜兵出现在建奴军中,战场和明军作战,严重破坏朝鲜和大明关系。
倘若明廷能够派遣靠近朝鲜的天雄军杀进朝鲜,清除破坏朝鲜的建奴,不光武力上削弱建奴,打击建奴在朝鲜的影响,更能帮助彻底摆脱建奴的控制。
这时,钱龙锡出列,语气凝重说:“陛下,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此战明军消耗钱粮不少,急需养精蓄锐,另外,朝廷没有足够钱粮支持发动另一场战争。”
见状,张梦鲸出列,斩钉截铁说:“陛下,若朝下提供粮草,不妨让天雄军奔赴朝鲜驱逐建奴。
若朝廷不提供粮草,臣建议,朝廷该让天雄军以休养为主,等到朝廷钱粮充沛后,再出兵讨伐建奴,顺便一并解决朝鲜问题。”
早年张居正改革,好不容易给朝廷,给内帑留下充足的钱粮,结果,爆发万历三大征,耗空国库内帑存银,进而引发征收矿税,导致高淮乱辽。
现在朝廷难以的国库充沛,内帑富裕,当将钱财花在刀刃上,花在大明百姓身上,而非朝鲜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