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把握荆州和益州,其余之事便可逐步处理,凭借天险稳固发展。
与孙权联手以维系外部局势,赢得自身扩展的时间,内部则要与西面部族和解,安抚南方少数民族。
如此静观其变,等待时局转变,其他竞争者在优势劣势中必定迫不及待发起争斗。
一旦战争来临,不管哪一方交战,身居荆州的刘备皆能借地理之利,挥师北上,攻向中原。
从荆州调拨大将挺进 ,刘备则亲自率领军队由秦川起势,形成两面夹击,中原唾手可得。
常言道,夺得中原便如得了天下,那时事业必然有成!
“那时,又有哪个百姓不愿箪食壶浆、欢呼迎我?若真能做到那样,便是宏图霸业、振兴汉室之时!”诸葛亮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的策略,全然不担忧刘备会因他的话语小觑自己。
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忽视诸葛亮这些远虑的智慧。
有识之士会明白,诸葛亮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大家!
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无需再忧虑发展的难题,前路迷茫转为清晰明确。
刘备兴奋万分,真想立刻与诸葛亮共结兄弟之义。
此事显然引起了关羽和张飞的不满,似乎在暗示他们被忽视了。
你们难道忘记了,有了新的助力就抛弃旧的支持?
刘备无奈,但无法否认诸葛亮的地位至关重要。\"对于我来说,诸葛亮就像鱼与水,希望诸位不再多提。\"他对兄弟们解释道。
尽管刘备这么说,其他弟弟只能期待这个号称卧龙的人能否名副其实了。
“诸葛亮先生确实才情横溢,名声虽响,但仍不足以尽显您的雄才大略,今日一见,您确是配得上这个美誉。\"
“非也,此成就归功于诸葛亮先生的人脉关系。\"诸葛亮淡然道,“任何计划都可能存在变化,将军不必过于乐观。\"
然而一提到诸葛亮的朋友,刘备的好奇心又被勾了起来。\"您真的选对地方了吗?我看那房屋多年未曾有人居住。\"他犹豫道。
“怎会,今早我还和好友在此畅谈对酒,怎能说是空置?定有何事误解了。\"诸葛亮纠正道。
诸葛亮微笑道:“实际上是一位朋友透露,你来找我,不然说不好这次将军还会与 肩而过。\"
“竟然是这样?”刘备顿时惊讶起来:“他莫非也知道我,明白我的行动路线?”
“不然怎会预知我今天前来拜访?”
刘备心里也觉得奇妙:“今日我是临时决定的,到来前并没有对任何人透露,他的消息是如何知道的,还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忽然间,诸葛亮心中浮现出一个大胆推测。
难道秦天就是那只白龙?
这种想法一旦产生,便如野火燎原,在诸葛亮心中猛烈燃烧。
秦天表现出的神秘能力,还有那些诡异却无人问津的住所,都显示出他的不凡身份。
“也许...”
“孔明先生、孔明先生!”刘备的声音拉回了他的思考。
“你想到了什么吗?”
“不,没有什么。\"诸葛亮摆手道:“无需在意,可能只是我记错了地点。\"
刘备这时明白了。
“我们还需去找那个朋友辞行吗?”
诸葛亮微笑着摇头:“不用了。\"
“想必朋友也是外出游历了,既然错过了,那就不必再去叨扰了。\"
诸葛亮没有提及秦天的异常之处,这种超乎寻常的事情说出来只会让人怀疑真实性,反而可能被视为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自黄巾乱起后,各路诸侯对灵异之事颇多嗤之以鼻。
哪怕白龙化人的奇景为人们亲眼所见,诸葛亮自曝遇见也恐怕会被当作说谎者。
这样的言论在他试图在刘备幕府立足之际非常不利。
一行人在交谈中离开了南阳,刘备很高兴,然而张飞和关羽对他们这位新相识抱有戒心。
未证明诸葛亮实力之前,他们绝不会彻底信任他。
凭什么一名深山里的谋略者竟自称为“卧龙”?
至于那条白龙,则二人皆亲眼所见,虽然惊奇,但他们绝不可能接受那二者有任何关系的观点。
就这样,大家各怀着心思,踏上回归的道路。
回到樊城后,刘备的生活一如既往,因为诸葛亮所说的时机尚未成熟。
他此刻需要的是积累实力,静候恰当的机会到来。
诸葛亮唯一透露的准确时间点,只有当曹操发动攻势,或者刘表去世,甚至荆州内乱之时,才是刘备出兵的最佳时机。
听到这个,刘备不仅没有感到喜悦,反而忧心忡忡。
尽管刘备与堂兄刘表间的关系非同骨肉,刘表在他最无助之时收留了他。
刘备用自己的道德观衡量,坚信自己不是乘人之危之人,不做这种勾当。
诸葛亮并未指示刘备自行去离间他们,他知道选择刘备意味着明白他的为人和立场,对此笃信不疑。
诸葛亮并未对此事忧心失败,因为在樊城,他积极交友,调查了解刘表及其部属的联系。
诸葛亮逐渐洞察,看似繁荣稳定的蜀地实则依靠刘表一人维系。
在诸葛亮眼中,刘表纵使不足以大材大用,毕竟是方霸主,绝非凡品。
一旦刘表突遇变故,蜀地短暂的和平将犹如风中的黄沙散尽。
刘表的儿子个个无能,他们仅会内部争斗,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只会乞求饶恕,并无实际作为。
这正是一群目光短浅之人。
基于此理解,诸葛亮觉得机会将不会远去,只需局势略起波澜,那些热衷于内讧之人必会露出头来,渴望坐拥权力,不惜对亲人出手。
在刘备招来诸葛亮后,诸葛亮智谋之名日益传开。
原来说道刘表和刘备的合作,气氛曾显得紧张,各有戒心。
刘表防范刘备,刘备不甘久处下风,诸葛亮的出现带来了转变。
这让一个深通世故谋略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以同一种目标,换种方式表达,效果却截然不同。
诸葛亮的辅助下,刘备迅速消解与刘表间的隔阂,刘表也开始认识他的才华。
另一方面,长子刘琦也开始注意到了诸葛亮的存在。
不得不提及的是,刘表家庭中的矛盾也牵涉其间。
幼时刘琦的母亲便已辞世,随后刘表再婚,初时刘琦倍受宠爱,因刘表以为他与自己十分相像。
而当刘琮娶了刘表续弦蔡夫人的侄女,蔡夫人的感情便转向刘琮,认为他与己更亲。
如此算来,自然蔡夫人更倾向于偏袒刘琮,希望他承袭家业。
蔡夫人清楚,若由刘琦接手,作为不尽责的继母,她的结局可能并不会好。
因此为了确保刘琮的势力地位,她在刘表耳边反复灌输关于刘琦的坏话,暗中打压,表面上却赞誉着刘琮。
谣言重复千遍也可能成真,更何况许多内情并非子虚乌有。
刘琦困惑不解,总之父亲忽然间莫名其妙地疏远了自己。
知道背后的原因后,一切都已无从挽回。
这种事没法讲清楚,反而越辩解越显得心虚。
父亲心中早已对刘琦有了新的认知,此时再怎样解释都只会让他觉得自己狡辩逃脱责任。
这样的行动非但无法澄清自身清白,还会招致更大的反感。
本性至孝的刘琦为此痛彻不已。
然而随着诸葛亮名声日益显着,刘琦开始感到仿佛找到一根可以依靠的支柱。
他迫切希望能邀请诸葛亮作为自己的幕僚,然而遗憾的是,刘备绝不会同意放人,诸葛亮本人也无意追随他。
因此,刘琦经常暗中派人寻求诸葛亮的指点,询问他该怎么做。
至于这个问题,诸葛亮则保持沉默的态度。
不置可否,无暇回答,无关紧要,你还是不要多问了。
简而言之,无论刘琦如何恳求询问,诸葛亮始终守口如瓶,一言不发。
到最后他甚至选择避而不见刘琦。
毕竟这是刘表的家族内部问题,诸葛亮现在效力于刘备,他们算是寄人篱下。
若泄露了他的建议,就算刘备再坦荡,外界恐怕也会猜测这是刘备背后策划的计划。
涉及这类争夺储君的纷争,并不划算,特别对如今的刘备,危险系数更高。
诸葛亮因此坚决不愿给予任何评论!
找我是可以,什么都说行,唯独这事儿万万不能提。
如果换个其他话题,刘备或许会请诸葛亮协助刘琦,但刘备优柔寡断且忠诚正义,他可不是傻子!
就连刘备心里明白,一旦诸葛亮插嘴,后果不堪设想!
关键在于那是别人的家务事,不论最终结局如何,刘备依旧仰人鼻息。
此时若介入,难免会有清算的风险,没人喜欢翻云覆雨之人,也没人乐意援手敌人。
刘备眼下自身难保,自然不会让自身陷入这般烦扰之中。
刘琦为此心焦如焚,实在束手无策,怕是要永失和父亲和好的机会!
如今,他抓牢任何希望之线,只为解决眼前的困境。
因此,刘琦想了个看似荒谬的主意。
某日,他使人设法请诸葛亮过来见一面。
即使诸葛亮极力推托,但他终究身为刘表一家以及刘备属下的高层人物,刘琦亲自相邀,他不便彻底拒绝。
此次造访,诸葛亮也只是在刘琦承诺不会再提及同样棘手问题的条件下,才勉强应约来访。
原本,书信往来时他还有回绝的权利。
但如果刘琦真的厚颜 到那一步,竟跪下恳求自己,恐怕自己也无法硬下心肠帮他。
若此情景被旁人撞见,后果对于刘备必然难以承受,这无疑是压在他肩上的重大压力。
而诸葛亮自己,显然不愿卷入此类私密事件里。
原计划他并不打算赴约,以免陷入进退两难之境。
却不料刘琦竟拿出前所未有的诚心,亲身登门求助。
因此诸葛亮只能怀着几分无奈接受邀约,现在拒绝的话,岂非显得对他不客气,甚至还显得对刘琦不尊重。
于是,诸葛亮终究还是来了,面对眼前的局面。
正如诸葛亮预料的那样,刘琦这次没有直奔主题,而是诚恳地带他游玩,试图以此博取他的好感。
似乎邀请诸葛亮来的唯一目的,就是单纯为迎合他。
诸葛亮见到刘琦的诚意,心里稍微安心些许。
“孔明先生,高楼之上视野绝佳,请随我来,一同领略别样的景观风采!”刘琦热情地邀约道。
毫无戒心的诸葛亮跟随其步入高塔,却未料,刘琦待他一踏楼顶,竟突然转身将身边的人踹倒在地。
“孔明先生,请你救我!”四周无人之际,刘琦直接屈膝求告。
“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切记不可外泄。\"他又向诸葛亮发出求援。
看着面前泣不成声的刘琦,诸葛亮脸色铁青,最终只叹一口气。
“并非我不愿意帮忙,而是我不能涉入你们家的纠纷。\"诸葛亮无可奈何地说。
“这是陷我于火线啊?”他轻描淡写地表达了自己的诧异和不满,没想到刘琦会来这一招。
此刻,二人困居顶层,外面无人知晓他们的对话内容,一旦事态泄露,无疑会给刘备带来灭顶之灾。
诸葛亮甚至生出一丝对好友的怜悯。
显然,这个锅,刘备最终是要硬扛下来的。
“关于你的问题,我无解。\"诸葛亮沉声说道,“若你一定要我给出见解,那就听我讲述两个故事吧。\"
“首先,有晋国申生受诬而国内 。
第二个,公子重耳 国外后安然存活。\"
“这样的故事想必你也耳熟能详,无需多言了吧。\"
“如果你够聪明,应可从中体会到我的意思。\"
刘琦毕竟有着一定的智识,很快就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
此事出自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
那时,晋献公膝下共有八个子嗣,以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三位最为受宠。
申生与重耳正是诸葛亮提及故事的主角。
然而,在晋献公攻克骊戎之后,收纳了骊姬成为宠妃。
骊姬的魅力源自异域风华,晋献公正渐次疏远申生、重耳、夷吾三人。
原因主要是因为骊姬有了儿子,孩子名叫奚齐。
常言道:“爱屋及乌”,晋献公因而有意向废掉申生,扶持奚齐登基。
而在这兄弟的命运里产生了分岔。
申生留守国中,而重耳和夷吾却选择了。
这种不同的抉择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大公子申生惨遭骊姬陷害,最后 而亡。
为了复兴家业,重耳曾在齐、楚、秦等国四处,凭借其卓越才华吸引了许多人追随。
直到十九年后,重耳回归,此时的他已经历尽艰辛。
在他六十又二岁那年,他才 雪恨,再次执掌政权。
而重耳也被尊奉为赫赫有名的春秋霸主,也就是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