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是风靡全球的饮料品牌。
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销量最高、知名度最广的饮品。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发生了一起案件,导致人们竟然长期不敢喝可乐。
那么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从而导致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1977年1月4日。
日本东京市。
16岁的高中生桧恒明刚刚结束自己一天的餐厅兼职工作。
他与五名同事一起离开工作的餐厅,朝宿舍方向走去。
没走多远,同行的一名女孩告诉众人。
她刚刚在一个公用电话亭旁边发现了一瓶未开封的瓶装可乐。
女孩表示自己不爱喝可乐,并且桧恒明是一行人中年龄最小的。
因此女孩就将这瓶未开封的可乐送给了桧恒明,桧恒明也欣然接受了。
1977年的日本正处于昭和时代。
战后的昭和时代更是经济、文化与世界碰撞的特殊时期。
虽然从现在的眼光看,随意拿取街边的食物似乎并不明智。
但当时的日本民风还算淳朴,再加上这瓶可乐并没有开封,因此路人拿取街边的可乐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到宿舍后,桧恒明将可乐放进了冰箱。
在洗了个澡之后,想起来刚才同事送给他了一瓶可乐,于是他打开这瓶可乐,准备享受一下饮料的美味。
可桧恒明刚喝了一口,就立刻吐了出来。
他发现这瓶可乐难喝极了,没有可乐的甜味,反而是又苦又涩。
桧恒明放下可乐,打算去漱个口。
谁知道没走几步,他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随后立刻倒地不起。
同事们见状吓坏了,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并报了警。
令人遗憾的是,桧恒明没有被抢救过来。
法医发现他的尸体出现多处暗色斑点,且闻到杏仁味。
因此法医断定桧恒明是因为氰化物中毒而死。
这时候同事们才想起来,桧恒明在倒地之前,喝了那瓶街边捡到的可乐。
警方立刻对该瓶可乐进行化验,果真发现了氰化物。
并且警方在瓶盖处发现了一个特别细小的针孔。
由此可见凶手是将氰化物通过瓶盖注射入可乐当中。
警方随即开始调查这起案件。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只是一系列可怕案件的开始。
在桧恒明遇害的第二天。
即1977年1月5日早晨。
有人在桧恒明一行人捡到可乐的电话亭不远处,又发现了一名倒地的男子。
男子已经无生命体征。
身边有可乐呕吐物的痕迹,并且在地上有一瓶喝了一半的瓶装可乐。
经过核实,这名遇害者叫菅元博,是一名有前科的中年男人。
警方这才意识到,这是一起无差别杀人事件。
什么叫无差别杀人事件呢?
就是指凶手并不是要谋杀特定的目标,而是制造杀人条件,对不特定的人群行凶。
这类案件由于没办法从杀人动机着手调查,因此往往侦破难度极大。
警方在确定凶手通过投放毒可乐进行无差别杀人之后,立刻组织警力排查周边还有没有投放毒可乐。
果然在距离第二个案发现场不远处的一家商店门口,发现了一瓶未开封的可乐。
这家店主有一个14岁的孩子。
这名男孩告诉警察,自己在路边捡到这瓶可乐。
当时有事出去了一趟,就把可乐放在自家商店,回来正准备喝,就碰到了警察。
警方经过检验,果然这也是一瓶毒可乐。
这位小男孩幸运地躲过一劫。
这是发生在菅元博遇害案5个小时之后的事情。
时间来到了1977年的2月13日。
距离第一起凶案的发生已经过去了1个多月。
警方已经在各大报纸上刊登了毒可乐杀人事件的新闻,并告诫广大居民千万不要随意拾取路边的食物和饮料。
这天早上。
位于大阪的男子森崎在上班途中捡到了一瓶未开封的瓶装可乐。
他把这瓶可乐带到单位并告诉了同事。
同事告诉他最近东京发生了毒可乐杀人事件,告诉他千万不要喝。
没成想森崎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竟然一口气喝光了这瓶可乐。
随即他立刻出现中毒症状。
所幸这瓶毒可乐剂量不大。
森崎被抢救了过来。
更奇怪的是,森崎被抢救过来几个月后,居然在家中自杀了。
当时有人认为森崎就是毒可乐案的凶手。
他明知发生毒可乐事件,还敢喝掉这瓶可乐,且似乎事先知道剂量不致死,以此来洗脱自己的嫌疑。
但反对的人认为,毒可乐案件发生在东京。
这次中毒事件发生在大阪,可能不是同一人所为。
森崎也许只是单纯地太过鲁莽,事后又受不了他人的嘲笑,因此自杀。
但由于森崎已死,已无法得知他究竟是不是凶手了。
1977年2月14日。
这天是情人节。
也是森崎中毒案发生的第二天。
一名男子在东京某车站,发现了一盒整装巧克力。
由于最近发生了投毒事件,男子怀疑这也是投毒案件。
于是他立刻报了警。
警方经检验。
果然这盒巧克力里面的每块巧克力中都有氰化物。
并且在巧克力包装内还有一行用印刷体打印的字条。
上面写着:“天珠丑陋的日本人。”
根据发生的连环案件,警方大致归纳了凶手的一些特征。
凶手可能在化工厂、医学实验室等场所工作。
这些投毒案件都采用氰化物投毒。
氰化物是一种剧毒。
普通人想要接触到是很难的。
只有在化工厂或者医学实验室等场所工作的人有机会接触。
再加上凶手能够掌握一定的注射技能。
因此怀疑凶手在化工厂、医学实验室等场所工作。
凶手具有极强的反社会人格。
凶手不是仇杀、情杀或者为了自己的利益。
而是采用无差别杀人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社会的报复。
在东京车站巧克力内发现的纸条:“天珠丑陋的日本人”。
也足以看出凶手对于日本国家与社会的仇视。
凶手心思缜密,内心扭曲变态。
据前三起投毒事件案发现场附近的居民表示,这些毒可乐在几天前就出现在附近了。
但是这些可乐会定期调换位置。
由此可见凶手在不断进行尝试,看看投放在哪里更容易被人饮用。
更可怕的是,这几瓶毒可乐内的氰化物剂量是不同的。
桧恒明案件中的氰化物剂量为1.5g。
菅元博案件中的氰化物剂量为1.9g。
而商店门口那瓶毒可乐,氰化物剂量高达9g。
要知道氰化物的致死量是0.1g。
凶手似乎在不断调整投毒剂量,想看看多少剂量可以做到既能致死。
又能让受害人不觉得太难喝从而尽可能多得喝下去。
由此可见凶手的变态心理。
东京车站巧克力投毒事件之后,凶手似乎停止了行凶。
但人们对于投毒案件的恐惧仍未消除,受到案件的影响。
日本国民长期不敢喝可乐。
为此,大部分可乐厂家开始出产易拉罐装可乐。
因为易拉罐装不像瓶装,一旦破坏,能够很容易地发现。
但这起案件却成为了一起悬案,至今没有破获。
2010年。
日本修改刑事诉讼法。
这类杀人案件不再受到追诉期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