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浚在苏州待了五天,再次启程南下,他的目的地,便是钱塘江的海宁。
其实孟浚兴师动众的南巡,也无知之众,暗中编排,说天子下江南,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回乡祭祖,一个是搜罗江南美色。
虽然这等无知之言,有识之士皆是嗤之以鼻,但奈何这等言论,在百姓口中特别有市场,皇帝在宫里住的舒舒服服的,跑到江南来,那肯定是要搜罗美人,充实后宫享乐用的。
此时的乾朝已经有进入盛世的初级阶段,国库充盈,军事强盛,政治也还算清明。
且孟浚身为开国之君,皇权彻底的抓在了孟浚的手中,因此天子南巡,完全具备条件。
孟浚之所以要来南巡,便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他想亲自来江南看一看,了解一下江南到底发展成什么样了。
江南地区自南宋以后经济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水力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且单位产量已经高于北方地区。
特别是在昭武六年时,孟浚仔细的查看了江南各省,各府,各州县的赋税情况,以苏州,松江,嘉兴,湖州,绍兴为例,有的府甚至是一个县的赋税,居然比西北边陲地区的半个省的赋税还要多。
经济发达,钱粮丰盈的江南地区,是维系乾朝的命脉所在,而且经过了孟浚以强力手腕推行改革后,许多江南士绅和商贾,甚至已经开始鼓吹大明,虽不敢明目张胆的反抗乾朝,但是暗中却是在捧明抑乾。
一个王朝,人心稳固与否,关乎着兴衰,特别是这个地方,还是王朝的命脉所在。
而孟浚南巡,一方面是想在江南加深自己的影响力,而另一方面,便是勘察水情。
以前孟浚并不清楚,只知道黄河泛滥,足以让任何一个统治者感到头疼,但让孟浚没料到的是,浙江的海潮竟然也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以至于江南地区的一部分税款,并未押解入京,而是转而用到赈灾的头上。
因此,孟浚南巡的最后一站,便是钱塘江北岸的海宁县,他要亲自视察河床,并着手准备治河。
………………
就在孟浚南巡之时,远在南亚之地的孟加拉的威廉堡中,东印度公司的拉尔夫正在和从松江逃出的几个商人交谈。
这几个商人赫然就是当初和杨忠良合作提供福寿膏的那几个夷人,此时他们正在向东印度公司的股东拉尔夫诉苦。
至于诉苦的话,无非就是好不容易谈成的合约,结果甲方进大牢了,派去给甲方提供技术支持的技术人员,竟然也被乾朝人抓了,他们去和乾朝官府进行交涉,结果却被乱棍打出。
在这个时候,东印度公司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公司了,东印度公司的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
这座公司是由一群有影响力的商人所创建,创建时间于1600年,也就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这一年,这些商人获得了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二十一年的贸易专利许可。
在万历四十年时,东印度公司的将领托马斯贝斯特在坎贝湾海战中挫败了葡萄牙舰队,使他们获得莫卧儿帝国古吉拉特总督萨德尔汗的看重。
在东印度公司的贿赂下,总督萨德尔汗答应帮助东印度公司,而东印度公司又花了大笔的金银,奉献给莫卧尔皇帝。
在金钱开路下,崇祯七年,莫卧尔皇帝同意给英国商人的优待。
在这样明显的保护下,东印度公司很快就超过了在果阿,孟买,建有基地的葡萄牙人,英国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陆续在苏拉特,金奈,孟买和加尔各答,都建立了大本营。
而孟加拉的威廉堡,是东印度公司距离乾朝最近的一个大本营,在孟加拉的旁边,就是缅甸,而缅甸,此时已经在乾朝将领吴三桂的控制之下。
东印度公司也曾派人去见吴三桂,希望可以在缅甸建立一个基地,用作贸易,只是可惜的是,派去的人找了许多门路,也花了很多钱财,就是没能见到吴三桂一面。
拉尔夫摸了摸下巴,他已经得到消息了,东方的乾朝正在对巴达维亚的荷兰人进行战争,而战争的走向明显是乾朝更具优势。
商人的嗅觉是敏锐的,国内此时已经在准备对荷兰人的第二次战争,拉尔夫此刻并不愿意和乾朝有所冲突,而且东印度公司只是一个民营企业,也无法对乾朝构成什么威胁。
虽然此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样,可以铸造货币,也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现在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军队人数很少,只有四千多人,还分布在各个基地中,这点人数,面对乾朝,自保尚且不足,更不用说能够威胁乾朝。
拉尔夫听完几个商人的诉苦后,轻轻摇了摇头,说道:“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只是一个公司,并不能反抗一个帝国的法律,不过,乾朝突然宣布禁止福寿膏,我本人认为这是违法自由贸易的公平性,公司会派人前往乾朝的首都,看能不能直接联络到皇帝。”
几个商人闻言,面露喜色,在乾朝放开海禁,大兴海贸以来,英国商人和乾朝的贸易,长时间都是处于逆差,每年都有大量的白银流出,难得这福寿膏可以为公司创造利润,若非万不得已,拉尔夫也不愿意丢掉这颗摇钱树。
而且现在孟加拉很多地方,东印度公司都开始种植福寿膏了,这要是突然间没了销路,那前期投入的金钱,不就彻底打了水漂。
因此,拉尔夫决定,一方面向乾朝皇帝供奉金银财宝,一方面用可以和乾朝结盟,共同对付荷兰人为条件,来换取乾朝放开对福寿膏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