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如虎要尚义阳公主,韦家自年后便开始准备六礼。这些琐碎之事向来由杨亭打理,只定时呈报韦小叶过目。
徐明远的事,韦小叶也知道了,不过一笑而已。
说起来徐明远也算是她遇到的一个“贵人”,若非姚青青从中作梗,说不定两人的合作关系会如何。
假如没有生出种种破事,说不得徐明远也发了大财。
像李信、李义兄弟,只因跟了韦小叶,不仅他们兄弟混得极好,就连家中子侄也是一个赛着一个的出息了。
李信名义上总领京城工业园,实际是半退休状态,每日含饴弄孙为要事,闲来背着手去工业园巡视巡视,也如众星捧月般尊贵。
神武皇帝与历代皇帝不同,他和韦小叶一般重视工匠。李义授了将仕郎,如今又调了八仙县县丞。
李信授了承务郎,挂职官虞部司主事。李信之子李瞳更是不得了,在神武皇帝视察工业园时,授了工部司员外郎,已经是从六品职官。
匠户之家一门出了三位官员,虽然品级都不高,却也让天下匠户看到希望。
因此,工部招募匠户进献发明发现、技术创造、工科思潮,天下景从。京城云集巧匠,种种新奇器物充斥工部待选。
韦小叶早就因曲辕犁、玻璃窗等物闻名朝廷,工部左侍郎特意请旨神武皇帝,邀请她主持工部遴选。
还真别说,经过三个月时间,韦小叶选定了数十种她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有民间账房进献算筹记数;
有民间游方郎中进献经脉医案,以及医道新论;
有司天台灵台郎进献潮汐表、天干历、星图等物;
其他什么酿造、弩机、编钟、架桥、水利、养蚕等事都有不少新的发明或者改进,以及需要实践的理论设想。
韦小叶将这些技术发明、工程成就等归为九个等级。只要入了九等,便可在工部或者工部下属司、监、台、院等衙署得到份工作。
七到九等,多是凭经验积累所得,对民生有一定帮助的发明。四到六等,则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或者理论探索。
比如司农寺屯田监事杨文进献温室栽培!
工业园中的玻璃工坊早就扩大规模,可不仅仅只供应玻璃窗,已经在研发其他玻璃器物。
杨文研究种田有些疯魔,冬季无法耕种他就闲得难受。后来听说温汤监利用温泉种菜供应皇宫,他也心痒难耐。只是温汤监他没资格进。
杨亭是府中大管事,家中自然也安装了玻璃窗。
杨文去妹妹家串门时,发现了玻璃窗不仅透光性好,即使腊月时节,站在窗前仍能感受到阳光的些许暖意。
杨文灵机一动便突发奇想,要用玻璃搭建阳畦!
只是这需要用到大批玻璃,杨亭便把这事当笑话说给韦小叶。
岂料韦小叶闻言一拍脑袋,“这不就是温室栽培嘛!支持!你兄长需要用多少玻璃尽管说,我让小杉全力配合。”
经过一季的试验,杨文已经成功种出了三十余种反季节蔬菜,比温汤监的温泉庄子品种更加丰富,长势更好!
杨文本依时人称那菜地为阳畦,被韦小叶改为温室栽培技术,到工部申请了技术发明和贡献。
这项技术推广开来,各大世家对杨文都心存感激。毕竟占有温泉庄园的世家不多,除了皇家,也就七个大世家庄园有温泉。
对这些人来说,肉食之类的早就吃腻了,冬日里能吃上的新鲜菜蔬只有那么三、五种,还不能保证充足供应。
然而,有了温室栽培技术,以后这些世家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菜蔬了。
自此韦小杨的安装队,又多了项兴建玻璃温室的业务。杨文做为温室栽培技术的发明者,什么都不干,就能分得半成利,每年至少收入五千两银子。
屯田监事杨文,仅凭此事一举晋升为司农寺少卿,从四品职官!
前三等技术,却是让韦小叶大喜,不是温室栽培技术可以相提并论。第三等是一个民间戏法师于道人进献。
于道人出自古彩戏法世家,带着四名徒弟来到工部献宝。韦小叶看得一愣一愣的,还以为这师徒五人要给她变魔术呢。
结果,他们竟然快速组装了一个不透光的帐篷,韦小叶应邀进去,在帐篷悬挂的纸上看到了外面的景物倒影!
韦小叶哪不明白,这不就是利用小孔成象原理的暗箱嘛!只是这暗箱太大了点,称为暗室更合适。
韦小叶赶紧留住于道人师徒,她自然对所谓的古彩戏法不感兴趣,却引导五人深入研究下去。
不过这项研究,她给分成了三个方向:
一是缩小帐篷,研究出便携式的暗箱用来记录影像,也就是往照相机方向发展!
虽然这不是短时间内会成功的,毕竟感光底片、显影剂等技术还涉及到物理、化学等专业学科,哪可能是一个彩戏师搞得定?
不过,谁知道有朝廷支持,这些民间高手能闹什么幺蛾子出来?
二是通过暗箱技术与画匠合作,促进绘画艺术的进步。大夏的画匠已经颇为不凡,但更高层次的画师却有些跑偏。
绘画有写意、写实之分。
画匠绘制的作品涉及建筑、器物等讲究实用,有些偏向写实。而画师往往是文人消遣之余的作品,更偏向于写意。
韦小叶欣赏文人画,那种意境美,天下只此一家!
不过写实方法有更广泛的应用,但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有了暗箱技术,却可以产生大批写实画匠。
三是将暗箱技术与玻璃结合,研究望远镜等器物!将来在天文、军事上都有大用途!
因此,于道人被授司天台中官正,也是正五品职官。他的四个徒弟也被录为五官监候,都是正八品职官。
于道人老泪纵横,做梦也没想到会成为朝廷官员。当下,他禀明韦小叶,要召集同门、同行一起研究她交待的任务。
第二等却是凤凰山造币工坊刘姓官奴,进献的“铜活字”排版技术!不过他这个只能算发现,是在印刷大夏纸币的工作中研究出来的“偷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