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一座幽静而深邃的宅院里,几位朝廷重臣正围坐在一张古朴的八仙桌旁,每个人的面色都极为凝重,气氛压抑得仿佛能滴出水来,他们正专注地商讨着国家的未来走向。为首的恭亲王奕?,眉头紧紧地锁着,那深邃的目光中不仅透露出坚定不移的决心,还夹杂着深深的忧虑,仿佛承载着整个国家的沉重负担。
“诸位,如今我大清的国势已然危急到了极点。洋人凭借着他们先进无比的技术和强大凶悍的武力,对我大清步步紧逼,毫不留情。太平天国之乱虽已大致得以平定,但这场动乱让国家元气大伤,至今尚未恢复。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寻求变革之道,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图谋自强,重振我大清的雄风!”奕?的声音低沉而雄浑,充满了力量,却又带着难以掩饰的沉重。
曾国藩坐在一旁,神情肃穆,他轻轻地抚着自己那花白的胡须,缓缓说道:“王爷所言极是。臣在与太平军多年的艰苦作战中,深深感受到了洋人的枪炮之利。那些洋人的火枪火炮,威力巨大得惊人,射程更是遥不可及,我军在其面前往往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根本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
奕?微微颔首,脸上的神色愈发严峻,仿佛能凝结成霜:“曾大人,本王也曾听闻,洋人不仅武器精良得超乎想象,他们的军舰更是坚不可摧,在那茫茫大海之上横行无忌,无人能挡。他们的工业制造能力简直超乎我们的认知,各种各样新奇的玩意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让人应接不暇。”
曾国藩眉头紧皱,脸上写满了沉重与无奈,语气沉重地说:“王爷,洋人在我们的通商口岸肆意开设工厂,他们生产出的货物不仅精美绝伦,而且价格低廉,相比之下,我大清的传统手工制品在竞争中显得如此脆弱,根本无法与之抗衡。而且他们的商船在我国海域往来频繁,那贸易规则也全然由他们说了算,我们根本没有话语权。”
奕?愤怒地握紧了拳头,骨节泛白,眼中燃烧着熊熊的怒火,愤懑道:“此等屈辱的局面,实乃我大清的奇耻大辱!若再不发奋图强,我们又将如何在这世上立足?”
李鸿章紧接着说道:“王爷,关于创办近代工业之事,臣以为当下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一套完善且系统的工厂体系。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这类基本的军工产品,还应当大胆地涉足轮船制造、各类机器生产等众多关键领域。”
奕?微微眯起眼睛,目光中带着审视和思索,问道:“李大人,那这工厂的选址、资金筹备以及至关重要的技术人才究竟该从何而来?这每一项都是极为棘手的难题,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李鸿章恭敬地拱手回答:“王爷,选址方面,应当优先考虑那些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的地方。资金筹备上,可先由朝廷拨出一部分款项作为启动资金,同时想办法吸引民间的富商巨贾参股,共同承担风险与收益。至于技术人才,一方面可以不惜重金聘请那些经验丰富的洋人技师,让他们传授技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立即设立专门的学堂,大力培养我大清自己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长远的发展。”
奕?陷入了沉思,良久之后说道:“李大人所言确实在理,但在整个过程中,务必谨慎行事,步步为营。切不可让洋人趁机掌控我大清的经济命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李鸿章郑重地点头应道:“王爷放心,臣定当殚精竭虑,全力以赴。确保近代工业的创办能够真正为我大清带来富强的机遇,而绝非祸端。”
左宗棠也重重地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吾等当以富国强兵为至高目标,坚决不可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众人经过一番激烈而深入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决定向朝廷上书,恳切地奏请开展洋务运动。
不久之后,这份承载着众人希望与决心的奏折被递到了慈禧太后的案前。慈禧太后神情专注地仔细阅读着奏折上的每一个字,心中也在反复权衡着其中的利弊得失。她深知如今国家所面临的艰难困境,但同时又担心这场变革会触动一些保守势力的核心利益,从而引发难以预料的混乱。
“小李子,你来说说,这洋务运动究竟可行不可行?”慈禧太后微微侧头,向身旁的李莲英问道。
李莲英低垂着眉眼,小心翼翼地回答道:“老佛爷,奴才以为,如今的局势确实艰难到了极点,如果再不进行变革,恐怕真的难有出路。但这变革之事非同小可,还需谨慎小心地行事,密切关注其发展,不可让其生出任何乱子。”
慈禧太后沉思了片刻,最终缓缓说道:“那就暂且准了他们的奏折,但一定要派人密切监视,绝不可让其脱离掌控,生出不必要的麻烦。”
得到朝廷的许可之后,洋务派们犹如得到了出征的军令,立刻开始积极行动起来。曾国藩率先在安庆设立了内军械所,这成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军工企业,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李鸿章则在繁华的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从国外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展现出了勃勃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