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军大营,凌统和董袭接到孙权的命令后迅速行动起来,从军中挑选出一百名精锐士兵,组成敢死队。他们每人都身披两层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生死考验。
“江东儿郎们,杀敌建功就在此时!”董袭高声呼喊,鼓舞士气。他告诉士兵们,自己会冲在最前面,若是他不幸倒下,大家无需上前搀扶,只需踏着他的尸体继续冲锋。众人听后,热血沸腾,纷纷表示要跟随董袭一起战斗到底。
一切准备就绪后,凌统和董袭带领敢死队登上一艘大船,趁着夜色的掩护,向着黄祖军的蒙冲战舰驶去。
蒙冲战舰上的士兵发现有船只靠近,立即发出警报并下令射箭。瞬间,密集的箭矢如雨点般倾泻而下,笼罩了整个江面。
面对敌人的攻击,凌统和董袭临危不乱,立刻指挥士兵们藏身于盾牌之后,顶着箭雨勇往直前。在盾牌和厚甲的双重保护下,敢死队终于成功地接近了蒙冲战舰。董袭抓住这个机会,纵身一跃,手中的大刀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准确地砍向了连接战舰的粗绳。随着一声脆响,粗绳断裂开来,两艘蒙冲战舰迅速被汹涌的江水冲走。
孙权看到凌统和董袭得手,立即下达命令:全军水师加速通过两艘蒙冲战舰之间的缺口。同时,他还派遣蒋钦和丁奉各自率领一支军队,全力进攻被冲开的两艘蒙冲战舰。刹那间,江面上传来阵阵刀光剑影,喊杀声响彻云霄。
在远处指挥战斗的黄祖眼见孙权的水军冲破了封锁,心中焦急万分。他连忙叫来都督陈就,急切地说:“陈就,赶快率领水师出击,无论如何也要拦住孙权!”陈就毫不犹豫地点头应命,随后带领江夏水师对孙权的大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此时,在孙权的水军中,有一人挺身而出。这个人就是现任别部的司马吕蒙。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说起吕蒙,最着名的就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了。
吕蒙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机会上学读书。所以很多人都看不起他,甚至轻蔑地叫他“阿蒙”。
正史中,鲁肃曾临时代理周瑜的职务时,需要经过吕蒙屯兵的地方——陆口。当时鲁肃心里还是有点轻视吕蒙的,但有人告诉他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与日俱增,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他了,您应当去拜访他。”于是鲁肃决定去拜访一下吕蒙。
两人见面后,喝得很开心。酒过三巡,吕蒙突然问道:“您如今肩负重任,与关羽的军队相邻,您打算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呢?”鲁肃听了,觉得这不过是个小问题,随口答道:“到时候再说吧!”
吕蒙听了,立刻严肃起来,说道:“虽然我们现在和西蜀结盟,但关羽一直是我们的心头大患,怎么能不提前做好准备呢?”接着,他详细地向鲁肃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提出了五个应对之策。
鲁肃听后,心里非常惊讶,又佩服又感激。他赶紧起身,跨过饭桌,走到吕蒙身边坐下。他用手轻轻抚摸着吕蒙的后背,语气十分亲切地说道:“吕蒙啊,真没想到你的才能和谋略已经到了这样高深的地步!”接着,鲁肃去拜见了吕蒙的母亲,表示自己的敬意。最后,鲁肃与吕蒙结拜为好友,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回到一开始,孙权曾对吕蒙和蒋钦说过:“你们两人如今都身兼要职,应该多多学习,提升自我。”吕蒙回答道:“在军队里,我们常常忙于处理各种事务,实在没有太多时间来读书啊。”孙权则安慰他说:“我并不是要求你成为一个精通典籍的博士,而是希望你能够多读些史书,了解一下历史典故。你总说自己忙碌,但难道会比我还忙吗?我小时候就开始阅读《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等书籍,只有《易经》我没有读过。直到后来统领江东之后,我才开始阅读《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这三部历史着作以及其他各家的兵法书籍,这些知识对我的帮助可太大了。”像你们二人这样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如果认真学习,一定会有所收获,为何不付诸行动呢?应当尽快学习《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国语》以及三史等典籍。”孔子也曾说过:“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思考问题,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昔日光武帝刘秀在行军打仗时,还手不释卷地阅读书籍;曹操也自认为自己年老时仍然爱好学习,何况你们正当青春年少呢!
于是吕蒙便开始勤奋读书,整日不知疲倦。他所读的书,甚至连一些老儒士都比不上。后来鲁肃得到正式任命,取代周瑜统领军队。路过寻阳时,鲁肃与吕蒙交谈,他轻轻抚摸着吕蒙的后背说道:“我原本以为贤弟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但如今看来,你的学问竟如此渊博,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回答道:“对于有志气的人来说,分别三天后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兄长您怎能如此小看我呢?这岂不是跟别人称作反应迟钝的穰侯(战国时期秦国的宣太后之弟,名魏冉,因封地在穰,故称为穰侯,范雎曾说他“反应迟钝”。)一样吗?
兄长您如今接替公瑾,已然十分艰难;再加上与关羽接壤,此人年事已高却好学不倦,诵读《左传》朗朗上口,且霸气十足!不过他太过自负,总是盛气凌人,目中无人,这便是他最大的弱点。现今若与之对阵,应当采用单复阵,以卿去应对他。”说完后吕蒙秘密地向鲁肃传授了三条计策,鲁肃郑重地领受,并严守机密。
孙权时常慨叹:“人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学习,像吕蒙、蒋钦这样的,实在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们已经享尽荣华富贵,却仍如此勤奋好学,轻视财富,崇尚义气,品德高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难道不是再好不过吗?”这便是“士别三日”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