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育点了点头,向父亲作了一揖,出去了。萧望之见萧育走了,关上房门,他来到桌案前,展开一卷空白的奏章,提起毛笔开始写起了奏书。
奏书并不长,写完后,萧望之又仔细读了一遍非常满意,这便让人递交尚书台。
这封奏书经尚书台呈送给皇帝刘询,刘询展开,读起来:
“近些年,各地百姓贫困,盗贼不停,这是因为二千石的官员大多数才能低下,不能胜任其职的缘故,而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三公。因为三公不是合适的人,所以日月星三光不亮。今年初始,日月少光,罪在臣等朝中重臣,请陛下治臣等之罪……”
刘询读到这里,把奏书往地上一扔,再也读不下去了。
“这个萧望之太自大了,什么两千石的官员大多数才能低下,还有三公不是合适的人,所以日月星三光不亮。这是他身为御史大夫该说的话吗?他说这话,究竟藏着什么祸心?又想把丞相大人置于何地?”刘询一边骂着一边在殿中踱着步。
骂完一阵,他的气稍稍平息,对侍立在一旁的太监石显说道:“你替朕走一趟去告诉侍中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让他们四个一起去御史大夫府问一问,问一问那萧望之,问问他写这道奏疏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石显从地上捡起奏书迅速退了出去。
很快杨恽、王忠等四人得了皇帝的口谕后一起来到萧府。
因为四人是奉了皇命来的,萧府的下人不敢怠慢,把四人迎到会客厅,而萧望之已经在那里等候四人的到来了。
“诸位大人莅临萧府,未曾远迎,还请见谅!”一见面,萧望之立即笑着欢迎道。
“来人,给四位大人上茶,要上最好的茶!”萧望之对下人吩咐道。
“萧大人,茶就不必了,我们今天是可不是来喝茶的!”杨恽站起来先开口道。
“陛下命我们来问问萧大人,这份奏书是什么意思!”
杨恽说完,望向御史中丞王忠,王忠立即从衣袖里拿出一卷奏书递给萧望之。
萧望之接过展开来看,才发现这原来就是前几天他上的那份奏书。
他原本以为,凭借皇帝刘询对他的宠信,看到奏书立即就会派人去责问丞相丙吉,没想到刘询责问的人却是他。
“萧大人可看清了,这封奏书可还有印象,陛下派我们这四人来此是来问问萧大人:这两千石的官员大多才能低下是什么意思,这三光不明是什么意思,这三公不是合适又是什么意思?”杨恽说道。
萧望之心中本就恼火,听了杨恽这话就更来气,不过因为还有好几位同僚在场,他也不好发作。
于是,他便在一把椅子上坐下,把帽子摘了放在一旁,喝了口茶顺了口气,慢慢开口道:
“三光不明这是天象,诸位的眼力应该都还好吧,这外面的太阳没有往年那么亮了,诸位不会看不出来吧?”
“至于两千石官员大多不称职,这也不用我来说吧,诸位都是朝中贤臣,难道还看不出来吗?如果官员都很称职,那各地怎么会有盗匪层出不穷呢?”
“至于这最后一点三公不合适,诸位听听就罢了,我萧某也不过就是发发牢骚,不必当真!”
“哦,萧大人有何牢骚,不如大大方方说出来吧,我们也好回去向皇帝复命!”杨恽又说。
“我说了不必当真,杨大人又何必苦苦相逼?”萧望之愤怒地说道。
“你这奏书陛下已经看过了,当不当真可不由您说得算,陛下说了您这道奏书明显是在含沙射影诋毁丞相,要你对此好好解释!”
“解释什么?公道自在人心,我萧望之没什么好说的!”萧望之说完,一卷衣袖气愤地离开了会客室,徒留一顶帽子在桌上。
杨恽等四人眼见萧望之拂袖离去,都是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半晌之后,他们才也悻悻离开。
四人离开萧府后立即赶往宫中,向皇帝刘询,报告今日质询萧望之的情况。
刘询听完后火冒三丈,当着四人的面怒骂道:
“这个萧望之太让朕失望了,朕平日对他是信任有加,然而他却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此番竟然无端欺负起丙丞相了,他以为朕眼瞎看不出来!哼,这次,朕若不给他个教训,他那倨傲狂妄的臭脾气估计这辈子都改不了!”
说到这里,刘询转过身来说道:“杨恽,你再替朕去跑一趟萧府,替朕传个话。”
“是”杨恽走上前等待着皇帝要传的话。
刘询略做思索说道:
“你见了萧望之就说:有司上奏说你对待朝廷使者不礼貌,且对丞相无礼,圣上听不到你廉洁的名声,只听说你为人傲慢不谦逊,没有辅政为百官表率的姿态。你不深思自己所犯的错误,在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圣上不忍心从重处罚你,因此派光禄勋杨恽传达圣令,降你的职让你作太子太傅,授给你太傅之印。你把原御史大夫印绶交还给杨恽即可,不必进宫谢恩,可直接到太子处任职。希望你自此能掌握为官的道理,明白孝道,亲附结交正直之士,竭尽忠诚不要再有过失,你也不要有什么辩白,这已经是圣上念及你往日的功劳,对你的最宽待处理了。圣上要说的就这些了,愿你好自为之!”
刘询说完,太监石显端着一方印玺走过来。
刘询把印玺递给杨恽说道,“这是太子太傅印玺,朕刚才的话,爱卿可记清楚了?”
“记清楚了,臣这就去萧府传话!”杨恽答应着接过印玺,离开了宣室殿。
公元前五十五年春,御史大夫萧望之因上书天象触怒了皇帝刘询,被贬为太子太傅,而原太子太傅黄霸则被提拔为御史大夫。
几个月后,丞相丙吉病死,刚坐上御史大夫之位不久黄霸,顺理成章成了丞相。而御史大夫则由霍光时期的老臣杜延年接任。
由此,汉宣帝时期的宠臣萧望之被弃用,直至宣帝刘询驾崩,萧望之再未重返朝政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