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域近日迎来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剑指AI + 硬件应用,一日连发两部行动计划。
一体机、芯片、灵巧手等众多领域都被纳入其中,这无疑是为人工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深圳和北京更是制定了宏伟的目标,到2027年,深圳要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
北京则要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力争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段子,有两个程序员聊天,一个说:“我们这是在创造未来啊!”
另一个开玩笑地回答:“对,我们就是未来的‘造物主’,只不过造的都是‘钢铁侠’。”
虽然是玩笑话,但也反映出了科技从业者对这一领域的热情和憧憬。
在这个充满创新活力的科技浪潮中,企业们纷纷摩拳擦掌,试图在这片蓝海中抢占一席之地。
然而,这其中也并非一帆风顺。不同企业之间可能会因为技术路线、市场份额等问题产生矛盾冲突。
比如,有的企业可能更注重短期的市场效益,采用相对保守的技术策略;
而有的企业则更倾向于长远发展,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前沿技术的研发。
这两种不同的理念在市场竞争中难免会产生碰撞,谁能在这场博弈中胜出,还需拭目以待。
与科技领域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融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A股Ipo排队企业锐减,截至3月2日只剩下203家,其中北交所占近一半。
加速“去库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增申报企业减少和从严把关下两所加速“去库存”是主要因素。
市场传闻交易所已重启未盈利企业Ipo申报通道,但尚未获得权威部门的证实。
这就像是一场神秘的“寻宝游戏”,企业们在寻找着上市的机会,而投资者们则在猜测着市场的走向。
股票市场同样不平静,周五大阴线,周一早盘因为周末的利好消息冲高后又出现回落。
没有新主线情绪宣泄,第二天没能延续性的上涨浪行,因为目前正处于下跌当中的一个反抽浪。
每一个新的反弹都是给投资者降低仓位的时候,因为现在这个位置需要有一个震荡调整盘,整好了再震荡上行,这次调整完毕之后再向上反弹冲击3500点。
“哎,这市场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心脏都受不了了。”
一位股民无奈地说道。
另一位股民则安慰道:“别着急,这就是市场的常态,调整下来说不定就是机会呢。”
确实,本次调整的目标和空间都不是特别大,调整的极限位置3250点,第一支撑位置3280点,所以不必太过于担心,调整下来就是埋伏的时候。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波段思维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投资策略。
波段思维的底层逻辑是将市场分解为可操作的片段,其核心在于三个维度。
首先是无视牛熊,只问位置和概率优势。
“当前位置有没有概率优势?”
这是波段交易者的核心问题。当大盘市场情绪崩塌时,他们敢于在恐慌中买入,当市场转强的时候,他们敢于在主线板块回踩时加仓。
这就像是在暴风雨中勇敢地捕捉机会的渔夫,他们不被市场的整体趋势所左右,而是专注于寻找那些具有概率优势的位置。
其次是动态决策的精密算法。波段交易是一套严谨的程序,包括市场强弱判断、交易方向选择、买卖点锚定。
强势市场容忍波动做大波段,弱势市场收紧止损止盈。
这就像是一位精密的工程师,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调整自己的策略,以达到最优的投资效果。
最后是反人性的逆情绪操作。
波段交易短期总是逆情绪操作的,高潮人声鼎沸减仓,而恐慌无人问津加仓。
和价值投资的长期交易不同,波段交易考量的是短期市场情绪,在信息泛滥传播快速的时代,投资者更容易情绪化,所以,更容易被波段交易的逆情绪方法捕捉。
然而,大部分人做不好波段,原因是多方面的。
时间尺度错配是一个重要因素,牛熊思维者盯着周线月线图争论多空,波段思维者却在日线甚至60分钟线寻找买卖点。前者像用天文望远镜看路,后者像用显微镜做手术。概率与完美的冲突也是一个问题,波段交易追求“60%胜率 + 2:1盈亏比”的统计优势,而牛熊思维者渴望“100%确定性的暴利”。
此外,执行力的反人性考验也是一大障碍,当市场恐慌时,牛熊思维者选择“等企稳”,而波段思维者看到的是“赔率空间”。
下跌中,波段交易者可以通过“恐慌性放量 + 催化”模型在波谷抄底,但普通人难以克服“接飞刀”的恐惧。
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波段思维,重置认知坐标。
删除“牛市”“熊市”等词汇,改用“强势区间”“弱势区间”;建立“波段清单”,每日记录符合“波段条件”的标的;
量化交易信号,包括市场强弱、仓位管理、买入条件、卖出条件、止损条件等;
建立反馈闭环,每周复盘,统计胜率、盈亏比、最大回撤,错题归因,将亏损交易归类为“模式内止损”或“模式外冲动”,前者坚持,后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