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已经没了,还要什么名声呢?这是为了子孙后代。尽一个名声可以恩泽相抵,利益丰富。一些人常把“兼爱天下,利益别人”挂在嘴边,这其实就叫做“名”。
而用这个“名”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背后的真实目的。例如宋江天天叫嚣着“替天行道”,结果呢?到头来还是一心招安。
所以,还是那句话:不利天下人,就不会被人挑唆;不损天下人,就不会徒增心伤。自己真正要想的就是“贵己”,要尊重自己,珍爱自己。
讲到这里,杨朱顺势引出了他的第三大重点——人这一生到底应该怎么过。这也就是杨朱思想的第三个重点,四个字:全性保真。这四个字要拆开来看。
全性,就是顺应自然之心。人这一生,最怕的就是为外务奔波,为了财富、为了名声、为了享乐。其实这些东西就是人生痛苦的源头。很多东西只求够用,贪得无厌反而没有好处。
保真,这个词不好理解。用杨朱的话说,就是保持自然所赋予我的真性,自纵一时,勿失当年之乐;纵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
纵心而游,不逆万物所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为鬼、不为人、不为威、不为利,保持和顺应自然之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这么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我们举个例子。你有没有焦虑的时候?
就是什么也不想做,没有任何想法,没有一点欲望,就想这么躺着,一动不动,漫无目的刷手机。
出现这个的原因,就是“自纵一时,丢失了当年之乐”,提前透支了对人生的体验。
再举个例子,你有多久没专心做过一件事了?你有耐心看完一部电影吗?有耐心读完一本名着吗?有些朋友可能会说:“能把信息浓缩,为什么要徒增麻烦呢?”
但真正的知识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力去获取,快乐也是一样。当你通过很简单的方法就能获得快乐的时候,以后可能就很难再快乐了。
赌博就是这个道理。当你通过很轻松的方法来获得巨额财富之后,你可能就不会再脚踏实地地走了。
总的来说,杨朱的思想独树一帜。一门学派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派,那它一定会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取其精华,或许你就能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答案。
【一口气看完华夏历史上第一所大学,稷下学宫#历史#小知识#嗯百家争鸣】
他是华夏乃至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与同时期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齐名。
他还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文化中心,创造了华夏古代诗人的黄金时代,影响深远。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最早的高等院校——稷下学宫。
简单来说,稷下学宫就是一所战国时期的公立大学。
这里由齐国直接提供运营经费,并且从全天下范围内招收高水平的学者做老师,给予丰厚的物质待遇,让他们可以自由地研究学问。因为地处齐国国都临淄城的西门附近,故而得名为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产物。其创建的原因,除了受魏文侯尊礼子夏建立西河之学的影响和广开言路之外,更有他为巩固田氏政权统治的苦衷。
田氏政权选择了来自南方陈国的老子学说,同时又抬出传说比尧、舜、禹、神农更早的黄帝来,故极力推进以黄帝老子为始祖的黄老学说。
这样一方面是以此压倒儒、墨、农等家,更重要的是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而姜氏是炎帝的后裔,黄帝战胜炎帝而有天下的传说,就成为了“田氏代齐”合法性的历史根据。
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达到鼎盛,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所有学派。
其中主要包括法家、儒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诸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着名的学者如淳于髡、孟子、邹衍、宋钘、慎到等名家辈出。
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校长。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当时凡是来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交流云集的中心。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稷下学宫为齐国带来很多人才,一度使齐国强盛,但也因学派众多,齐国面对众多人才置之高位却不予重用。
加上齐国高层的外交政策失误,导致齐国被秦、燕、韩、赵、魏五国联盟围攻,差点亡国,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五国伐齐”,也叫“乐毅破齐”。
这场战争导致原本强大的齐国瞬间由盛转衰,而这场战争对于稷下学宫来说也是一个重创。稷下学宫逐渐衰落,稷下黄老学派的传人也逐渐散去。
时人秦相吕不韦大力召集门客,他们便纷纷投奔吕不韦,成为吕不韦的谋士和助手,并在编撰《吕氏春秋》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久,秦国开始逐渐横扫天下,统一六国。随着齐国的灭亡,稷下学宫也随之消失。
从开办到结束,稷下学宫大约持续了150多年的时间。
在这百年的时间当中,稷下学宫一度是诸子百家思想的碰撞之地,留下了无数的思想和着作,而这些思想和着作则一直影响了后世上千年华夏文化的发展。
【一口气看懂仁义霸主宋襄公#历史#小知识#春秋战国】
他因恪守仁义而被骂为“蠢猪”,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却被后世嘲笑挖苦。他是具有贵族精神,还是迂腐昏聩?本期视频让我们一起聊聊“仁义霸主”宋襄公。
宋襄公,公子姓,名兹父,是商朝的后裔,和孔子同姓,两人也算是一家人。宋襄公名列春秋五霸之一。
虽然春秋五霸的说法多种多样,但流传较广的版本是班固的《汉书·诸侯王表》和司马迁所着的《史记》。
这两种说法中有4个人选是相同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
但这4人中,宋襄公的实力最弱。现如今,他时常遭受人们的质疑:被称为“蠢猪”的人怎么也能称霸呢?显然,这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理解“霸”这个字。
现代人用“霸”字组词,通常有霸占、霸权、霸道、霸王等。结合这些词所透露出的意思,凡是称王称霸的人必定是横蛮强横之辈。
我们查字典,“霸”指的就是依仗权势或武力欺压他人的人或集团。但在古代,“霸”字其实是“伯”字的通假字,是什么意思呢?
班固的《白虎通》解释得非常清楚:“以时长幼,皓月伯仲叔季,伯者长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又也。”
伯仲叔季,就是古代兄弟的排行:伯排第一,仲排第二,叔排第三,季排第四。换言之,“霸”就是指“大哥”。春秋五霸中的“霸”,指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中的“大哥”。
霸主的标准是什么?班固的《白虎通》说得很清楚:“霸者,伯也,行方伯之法,得专征伐,得朝天子,不失人臣之意,故圣人与之。”
意思是,成为“方伯”或者说霸主,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毁诸侯”,即具备会盟诸侯的号召力;二是“朝天子”,即帮助天子解决诸侯的纠纷;三是“不失人臣之意”,即尊天子、维护周礼、行仁义。那么宋襄公做得如何呢?
标准一:会盟诸侯
春秋时期,在宋襄公的主持下,一共召集了曹南会盟、路北会盟、盂地会盟,总共三次会盟。并且在这些年间的会盟征伐中,《春秋》一书把宋襄公立为盟主。
在会盟中,宋襄公遵守会盟规则,孤身前往。而自认为蛮夷的楚成王不讲信义,私下埋伏士兵,趁机把宋襄公囚禁起来。
当时楚国也正是因为不讲信义,欺负礼让的宋襄公,而为中原诸侯所不齿。中原诸侯同情并赞扬宋襄公,但作为后人,我们因为宋襄公遵守信义而讽刺他,未免有失偏颇。
标准二:朝天子
齐桓公晚年昏庸,宠幸竖刁、易牙、开方等小人,导致齐国内乱。公子们为争夺君位自相残杀,一代霸主齐桓公在内乱中被活活饿死,尸体无人收敛。
因此留下了“停尸不顾,书甲相攻”的典故。齐桓公曾托付宋襄公,在齐国危难时伸出援手。齐国太子昭无法在国内立足,只好逃到宋国求助。
宋襄公率领诸侯出兵,平定了齐国的内乱,帮助太子昭继承了齐国君位,是为齐孝公。这也体现了宋襄公信义的一面。
标准三:不失人臣之意
宋国作为公爵国,是仅有的三个公爵国之一,对周天子本来就不用以臣下之礼,而以宾客之礼相待。但宋襄公却能够极力维护周礼、施行仁义。
后人对宋襄公的嘲讽,大多来自泓水之战的“半渡不击”,恪守仁义,最终导致战败而备受嘲笑。殊不知在春秋时期,双方打仗也需要遵守周礼中的军礼。
军礼是“国之大事”中的“四礼”之一,与吉礼、凶礼、宾礼并列。无论是周天子还是诸侯决定发动战争,军队抵达战场和两军交战前一刻,这段时间都有着必须遵守的军礼。
先秦时期的军礼很大一部分不是为了实现战争胜利,而是一种优雅与礼仪。
军礼的内容和重要性远比战争胜负更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军礼逐渐不再那么重要,战争的重要性则被不断提高,而宋襄公正是遵循周礼,等到楚军渡河后再展开决斗。
这正是宋襄公的贵族风度。循规蹈矩的宋襄公与被称为“南蛮”的楚军交战,不可避免地吃了败仗,宋襄公也因此遭到了后人的讥笑。
但在当时,他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司马迁对宋襄公的失败甚为惋惜,说:“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所以,宋襄公并不是我们现在眼光所认为的迂腐,只是因为他恪守了当时的礼仪规则。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原因就在于礼崩乐坏。孔子云:“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也证明了这一点。
宋襄公的行为恰恰就是“不失人臣之意”的集中表现。所以,把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之中还是比较合理的。
有人评价他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这其中也有特殊时期的局限。面对敌人侵略,对敌人仁义自然不适用。
现今的很多观点评价宋襄公,总是说他多么愚蠢,多么迂腐,但却看不到他讲仁义绝不是空谈仁义,而是确确实实将仁义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
面对宋襄公,我们不应该只有嘲笑。宋襄公之所以被人嘲笑,是因为后人认为他迂腐地固守传统战争礼义而导致失败。
现在我们喜欢以胜负论断定一切,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失败也未必是因为他坚守传统的战争礼仪所导致的。
宋襄公的重礼、守信的行为不该被否定,而宋襄公这样的离异在春秋也并非不合理。宋襄公能够称霸,他只不过是坚守了春秋时代的华夏人的战争观和价值传统。
对于春秋时期的思考不能一而战,人们做事之前会有道义的思考,重信也一直都是华夏人的传统。而今天的我们更聪明,更务实,但也更功利,更不讲道义。
为什么这种重礼讲义的传统会像玻璃杯一样被摔碎,也值得我们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