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嘴角微微上扬:
“查,自然是要查个水落石出。”
“但现在最要紧的事,是找个办法让他离那个位置远远的。”
“要不然,这些将领串通起来闹事,灾祸就更大了。”
“就算最后能平息,辽镇也会元气大伤。”
“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死了也不可惜,就是那些无辜的士兵和老百姓,真是让人心疼啊!”
孙承宗和王尚书两人已经被震惊得几乎麻木了。
如果这话是别人说的,他们一定会觉得那个人疯了。
但从皇上嘴里说出来。
虽然两个人心里千百个不愿意相信,但理智告诉他们辽东可能真的有大麻烦,而且这麻烦不是一般的大。
毕竟,除非皇上神志不清,不然怎么会随便拿这种事乱说呢?
看着朱由校一脸平静,没有任何异常。
“陛下”
两个人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朱由校语气平和,接着说:
“刚看到锦衣卫的秘密报告时,朕也很难相信。”
“朕的辽东巡抚,辽镇的总兵,文武将领,居然敢背着朝廷,背着朕,私下里和建奴勾搭。”
“真是忠心耿耿的好臣子,大明的顶梁柱啊。”
虽然说得轻松,但孙承宗和王尚书还是从这些话里感觉到了一种无形的杀意。
他们很清楚,如果不是皇上担心当前的形势,怕引起辽镇的动荡,这两个人估计早就被抓到京城来了。
只不过现在辽镇的存在,让皇上也不敢轻举妄动。
“会不会是锦衣卫那边搞错了?”
有个人小心翼翼地问。
朱由校摇摇头:
“不会,锦衣卫里面已经反复检查过了,没错!”
“况且,建奴的使者从总兵祖大寿家里出来后就被锦衣卫抓住了,审完以后为了不打草惊蛇就秘密处理了。”
“更让人吃惊的是,几天之后,竟然有人专门来收尸体,这个人是最早投降建奴的李永芳手下的人,早就投奔了建奴。”
说到这里,两位大臣更加震惊,辽东的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朱由校接着说:
“使者承认,这次只是给袁崇焕送信。”
“信使走了没多久,祖大寿就借着巡视城防和商量粮草的名义去宁远见袁崇焕,到现在辽东没有正式的报告,只催着要粮饷。”
“供养一支忠诚不明的辽镇,还不如加强京营。”
“万一情况有变化,京营还能是大明的最后一道防线。”
孙承宗沉默了一会儿。
“这该怎么办,辽东又该怎么处理呢?”
一时间,就连对辽东有很大影响力的孙承宗,也开始陷入深思。
在这样的情况下,连辽东巡抚袁崇焕都不能完全信任,辽东还有谁能让人放心呢?
小人物虽然可靠,但起不了什么作用;能做事的,又让人不敢太相信。
朱由校安慰他们说:
“二位爱卿别着急,辽东虽然乱,但朕猜袁崇焕他们也不会真心实意地归顺建奴,可能是背着朝廷搞些私人交易。”
“就像孙大人说的,袁崇焕怎么甘心放弃辽东巡抚的位置,去给建奴当奴隶?”
“祖大寿这种人,两面三刀,既不敢得罪建奴,也不敢光明正大地背叛大明。”
“所以他只能偷偷摸摸干点小勾当,比如私下和建奴交朋友,买卖粮食、铁器这些物资。”
“他们以为天高皇帝远,做得隐蔽就能骗过朕,一边拿着国家的钱粮,一边克扣军饷,再倒卖给敌人,这算计真是太精了。”
“好像天下的好处,都得让他们独吞了!”
显然,朱由校的语气加重了几分。
王尚书叹了一口气说道:
“唉,他们确实该受点教训,但老这么拖着也不是办法啊。”
朱由校分析着:
“拖着的确不行,王尚书,你找个理由,再拖一段时间。”
“孙大人,你给袁崇焕捎个口信,就说皇上对辽镇那边的表现不太满意,让他别着急行动。”
“告诉他们,对于军饷之事,你会在从中协调,让他们先等等。”
“朕看皇太极私底下联系袁崇焕他们,肯定是憋着什么大动作。”
“皇上的意思是,皇太极想稳住辽西的局势,以便腾出手来去别的地方惹事?”
孙承宗在辽东待过,一听就知道皇太极的打算了。
“没错,那些建州人自视甚高,到处树敌,皇太极恐怕是想对东江镇动手,打朝鲜的主意了。”
朱由校继续说:“如果建州人攻打朝鲜,东江那边,我们大明肯定得派兵支援,但是怎么派兵,这里面的讲究可就多了。”
王尚书一下子明白了。
“我们能从天津、登州那边调兵增援东江,不过路太远,远水救不了近火。”
“最快的方法,还是让辽镇的兵力直接干预,直插辽东的心脏地带。”
孙承宗接话说:“要是把握好时机,在他们精锐深入朝鲜的时候,我们突袭建州的老窝,说不定能给他们重重一击。”
“就算结果不是特别理想,至少也能让他们心神不宁,不得不分兵救援。”
朱由校摇头说道:“这样做,咱们不是白费力气?”
“如果朕是皇太极,肯定会先稳住辽镇,然后放手对付东江和朝鲜。”
“等那边摆平了,再回过头来对付其他敌人,最后直逼我们大明。”
孙承宗和王尚书想了想,确实言之有理。
辽镇那些人,很可能两面三刀,让建州人得手。
朱由校又说:“正因为如此,朕才特意扣下辽镇的粮饷。”
“等皇太极一有动作,大明的机会就来了。”
“到时候,朕表面上发发火,亲自带京营兵马出关,当场拿下辽东的将领!”
“一方面通过杀敌立威,一方面用丰厚的粮饷拉拢辽镇的基层士兵,这样就能掌控辽镇,集中力量,直捣建州的老巢。”
孙承宗说:“这计策听起来可行,但是皇上亲征太过危险,微臣愿意代替皇上前往。”
“皇上,千万别忘了土木堡的教训,亲征风险太大,万万不可。”
王尚书也反对亲征,急得把土木堡的例子都搬出来了。
“有什么不行的?”
“祖先皇帝多次亲上战场,太宗也是多次征讨外敌。”
“朕有御马监和京营兵马保护,只要计划周全,就算情况不妙,也只是和建州人拼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