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陈汤鼓捣出来的这份奏章,在后世受到追捧无数,尤其互联网在中国兴起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八个字被誉为中国历史最强时代发出的最强音,霸道,嚣张,通透,君临天下之气酣畅淋漓。

这么说大概不算太错,因为这话听起来确实很过瘾,但在当时,奏疏和郅支单于的人头一起发到长安后,没有引起多大轰动,只引起了连番争议。

第一番争议是奏疏里陈汤提到的,要把郅支单于的人头狂挂一通,展示给在长安的各国使节们看。

皇帝刘奭对挂人头很反感,但军方的领导们是想挂的,这是示威的大好时机啊。

以丞相匡衡为首的文人官员们认为,现在正值春季,气温越来越高,挂个人头在大街上不太环保,挖个坑埋起来就算了。

最后妥协的结果是,挂还是挂,但只挂十天,然后埋掉。

十天后,刘奭祭祖,告诉先人,匈奴已灭,可以安心了。同时,大赦天下。

第二番争议是灭郅支单于这件事的性质问题。毕竟这是陈汤假传圣旨(矫诏),甘延寿不举报陈汤还与其协同,这个事儿要往大了说可以大到没边儿。而且这里边还有不少花里胡哨的事儿。中书令石显曾经想把自己的姐姐嫁给甘延寿,甘延寿不想跟宦官扯上关系,就拒绝了,于是石显对甘延寿厌恶至极。现在大好机会,正好借机搞一下甘延寿。

陈汤也有问题,他喜欢钱,而且由于陈汤曾在长安任职多年,所以他这个嗜好很多人知道。于是在甘陈二人来长安汇报的路上,就有人把陈汤拦下,调查是不是私吞了战利品。

陈汤暴怒,上书长安告状:我和兄弟们行军万里拼老命才干掉郅支单于,你们不派人来劳军也就罢了,怎么还要派人查我!难道你们想给郅支报仇吗!

很幸运刘奭看到了,马上派人去路上劳军。到长安后论功行赏,石显和匡衡说,甘延寿和陈汤假传圣旨,弥天大罪;灭掉郅支单于,算是功过相抵,所以对两个人最合理的待遇就是不赏不罚。

至于封侯晋职,那是决计不可的,那是鼓励大家都假传圣旨,此风不可长。

刘奭很纠结,因为他是想赏的。但是又不好硬驳石显和匡衡的话,因为他们讲的并非全没道理。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一点异常,从刘邦立国到现在,何曾出现过打了胜仗回来的将军受到嫌疑犯一样待遇的情形。

后来刘向(刘更生)公开上书,先是引经据典讲了无数道理---这是皇帝刘奭的爱好,给他讲的话都要有出处,要不然他认为你水平不够---然后说甘延寿陈汤没有从中原调一兵一卒就灭掉了郅支单于,为汉朝除一大害,这比当年常惠、郑吉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常惠郑吉都可以封侯,为什么今天的甘延寿和陈汤要被人这样挑来拣去。

刘奭很高兴,因为刘向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了。于是甘延寿和陈汤都被封了侯,升了职。

甘延寿继续在军队里担任职位,一直到死在任上,善终;陈汤则没太珍惜他的爵位和职位,几起几落,一会儿在长安给皇帝做军事顾问,一会儿因为犯事儿被赶出长安城,因为他依旧喜欢收钱,到死都没改性。

陈汤收钱的案例实在太多,以至于汉书都没法一一列举,用了一个“皆此类也”概括了事。

由于从宣帝朝到刘奭朝,几十年来就没正经打过一次仗,壮士不现江湖久矣,所以陈汤灭郅支单于这一战,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官方,影响力都非常大,陈汤的声望在当时更是高得离谱。尤其甘延寿死了后,陈汤更是成了一个传说,还是活着的传说。陈汤曾经因为收了别人钱而忽悠皇帝,被查出来了,欺君之罪当然要判死刑了。太中大夫谷永上书,慷慨陈词,说陈汤这样一个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将汉朝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一个级别的人,怎么能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就要杀他。《周书》里说,记人之功,忘人之过,才是为君之道。陈汤不可杀。

于是陈汤捡回一条命。至于陈汤到底该不该杀,实在不好讨论,就不讨论了。

这个谷永跟陈汤没什么交情,他就是真心敬仰陈汤,他是陈汤的粉丝。

后来陈汤还是因为收钱,又给查出来了,判了刑,被赶出长安城,去敦煌吃沙子。敦煌太守也是陈汤的粉丝,上书长安,把陈汤这样威震西域的人放到边疆来,邻国会以为我们要兴兵,影响不好,所以陈汤不仅不能来敦煌,任何边郡都不能去。

刘奭同意,下诏改发配安定郡。

安定郡说是边郡,其实离长安很近,条件也比敦煌好得多。

即便是这样的优待,依旧有人看不过去。一个叫耿育的郎官上书,又是慷慨陈词一番,说这个如今整个朝廷,知道怎么打仗,能打仗的,打过仗的,其实就陈汤一个,这样一个宝贝疙瘩难道还要把他赶走吗?

耿育跟陈汤也没什么关系,也是粉丝。

然后陈汤就回来了,老死在长安,善终。

陈汤前半生庸庸碌碌,后半生乱七八糟,中间曾经无比耀眼,似乎整个一生都是为了那一瞬间的光芒四射。

不过陈汤在什么时候都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包括他年轻时在老家混不下去的时候,在长安端盘子的时候,在西域领兵的时候,在收别人钱的时候。

陈汤在长安时,曾经为一个年轻人说情,说不能因为这个年轻人的父亲死得早,就不给封侯了。后来年轻人果然被封侯了,从此飞黄腾达。这个年轻人叫王莽。

匡衡是个读书人,他跟萧望之是东海郡同乡,还是同门师兄弟。

曾经有个故事,陪伴着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一起强暴过我们的童年,就是匡衡作为当事人的凿壁偷光。凿壁偷光是个什么故事就不用多讲了吧,只是这个故事来源于《西京杂记》,西京杂记前文出现过,这本书里面的记载没法追究真实性,当成故事读读就够了。

我忽然很怀念我的童年。虽然被无数来路不明的故事强暴过。

大家一个老师,萧望之学完了诗书一肚子学问,匡衡学完了诗书一肚子诗书。所以在宣皇帝时期,虽然俩人都在长安混,萧望之比匡衡混得好多了。宣皇帝面试过匡衡,他觉得这个人书呆子气比较浓,就没加理会。

但匡衡在学术界的名气很大,不少读书人上书宣皇帝应该把匡衡留在长安为官,加上萧望之暗中帮了一点忙,匡衡算是留在长安了,宣皇帝还是不待见他,但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奭对匡衡却是一见如故,非常照顾他,所以匡衡虽然在长安没混开,但过得也算不错。

宣皇帝临死前让萧望之、周堪、外戚史高给刘奭做辅政大臣,这事前文讲到过。刘奭即位初期,史高过得很郁闷,萧望之是刘奭老师,刘奭什么事都找他商量,史高被晾了。有人提醒史高,既然皇帝好这一口,你也弄个读书人没事子曰诗云一番,吸引皇帝眼球啊。史高就看中了匡衡,同时又联合后宫的两个宦官石显弘恭,对萧望之和周堪开始大打出手。当然,逼死萧望之的事情匡衡没有参与,那毕竟是他的同乡和师兄,对他有过恩的,但是,他也没出手阻拦。

萧望之死后,匡衡就发达了。

宣皇帝曾招来无数读书人从政,做京官,做地方官,不是因为宣皇帝喜欢读书人,而是因为,有文化的人的工作能力相对而言要比没怎么读过书的人高,尤其在和平时期体现得更明显,这个很好理解。宣皇帝作为大汉王朝第一实干主义皇帝,他看中的只是能力,是否读书人不是必要条件。到了刘奭,不知道该称为进步还是退步,他自己是水平很高的读书人,他也要求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是读书人,他还大量培养读书人,长安太学从两百多学生被他发展到一千多以至于导师们都带不过来了。

刘奭还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祭祀孔子,并把孔子的后代孔霸无缘无故封了侯。

儒家,儒术,以及孔子等关键词,上升到国家高度,就是从刘奭开始的。

骑士书屋推荐阅读:霸业天子明末之木匠天子系统:穿越,我用加特林反清复明大秦第一熊孩子诸天大唐,从玄武门开始开局一个师,陛下我反了!熵定天下三国:天子刘协,添加好友就变强大玄第一拽探上兵血途武则天之无敌风流穿越三国:觉醒隋唐英雄召唤系统开局长生不老,看遍世间烟火开局狂怼三野狗,二斤狗肉换姑娘三国:与宏哥称兄道弟,再筑大汉明朝海盗王穿越三国之众将云集陛下快跑吧,三皇子进京了大唐: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三国:从农村小屁孩到千古一帝穿越成废物太子后我崛起了魂回东汉重生武大郎:最强帝王系统寒门望族的崛起之路穿越错了怎么办第一权臣之路汉宫秋龙腾美洲大隋武神宇文成都重生刘宏,打造神圣大汉帝国穿越,科举逆袭养媳妇皇帝宠臣?不,我一身反骨!九州恃风雷从屯田开始三国:最强谋士大秦之纵横天下十岁让我当摄政王,还托孤女帝?柒合我在洪武开商铺大明开着战舰做生意我杨家故乡在很远的地方俺老爹是程咬金三国:开局获得绝世武力穿越之从逃婚开始崇祯聊天群文化穿越之旅穿越红楼的戏剧人生家父,汉景帝重生司马懿,亲身隆中为汉出仕!
骑士书屋搜藏榜:穿越大宋,女侠全是我的!侯爷,夫人她又虐渣了孤岛喋血日不落盛唐农门辣妻巧当家一介布衣农门悍妻:带着萌宝嫁皇帝三国群英传明日传奇大秦:九皇子的全能逆袭夙志寒门小郎君大顺宝藏穿越科举,我驰骋官场我生活在唐朝大秦:我真的不想当太子啊!大明:你这也叫坐牢?老朱羡慕了大周残阳清穿守则代夏血狼雇佣兵的古代征战小子,快给爷科考去吾父朱高煦大秦神捕大秦之无敌马车满朝佞臣,孤要做千古暴君大明成化:开局先干掉亲爹朱叫门赝品太监老师带我回地球半山亭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水浒传之我是林冲三国之风起南疆女神有药gl盛唐舰载特重兵公牛传人趣味世界简史和亲公主白发皇妃最强吕布之横扫天下北宋有坦克大宋水浒武松指点江山天命贵妻,杠上嚣张战王山沟皇帝视频通历史:开局剪辑十大盛世黄帝内经百姓版倾城欢都市邪主王牌悍妃,萌夫养成雇佣兵系统,开局卖掉倭奴所有人
骑士书屋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