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太后、小皇帝、李太后从水师学堂出来后,只见天空湛蓝如宝石,微风轻拂,送来阵阵花香。他们在一众侍从的簇拥下,转身朝着军策府走去,准备询问水师战舰打造以及水兵操练的事宜。
刚刚走进军策府,还未及迈入正厅,就听到水师司办里传出激烈的讨论声音。
杨松葛那洪亮的嗓音首先传来:“依我之见,应当多造大型木制战舰!大型战舰威风凛凛,且能装载更多火炮,战力强大,足以震慑四方!”
王忠紧接着反驳道:“不可!普通木制战舰造价低廉,建造速度快,数量众多时同样威力巨大,应当多造普通木制战舰!”
王信沉稳的声音响起:“二位所言皆有不妥。如今时代已变,铁甲舰才是未来的方向。其坚固无比,能抵御更强的攻击,且性能优越,更适合海战!”
董太后微微皱眉,轻声说道:“莫要争执,待我们进去,听听他们各自的详细见解。”
李太后点头附和:“正是,且看你们如何说服众人。”
小皇帝则一脸好奇,迫不及待地加快了脚步,想要听听这场激烈讨论的下文。
众人进入司办,王信等人赶忙跪地行礼。
董太后抬手示意众人起身,说道:“都起来吧,继续讲讲你们的想法。”
杨松葛拱手道:“太后、陛下,大型木制战舰乃是海战利器,其体型庞大,气势恢宏,能在战场上先声夺人。且我朝工匠对此类战舰的建造工艺早已娴熟,短期内便能形成战力。”
王忠急切地说道:“太后、陛下,普通木制战舰虽不如大型战舰威猛,但在数量上占据优势,能以多胜少。而且其造价相对低廉,不会给国库造成太大负担。”
王信不慌不忙地向前一步,说道:“太后、陛下,铁甲舰虽造价高昂,但其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防御能力,能在海战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我朝水师带来质的提升。如今周边各国皆在发展铁甲舰,若我朝不跟上,恐在未来海战中处于劣势。”
李太后听着众人的陈述,沉思良久,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杨松葛所言大型木制战舰之威,王忠所提普通木制战舰之量,皆有其理。然王信所论铁甲舰之先进与未来之需,更合当下局势。我朝水师欲图强,当放眼长远,勇于革新。哀家决定,全造铁甲舰!”
众人皆惊,随即跪地领旨。
李太后又神色凝重地问道:“王信,那日朝会哀家只问你海上四国战舰几许,那各国各类战舰都有多少?”
王信恭敬地回答道:“启禀太后,启国铁甲舰两艘,大型木制战舰七艘,普通战舰二十一艘。朝国铁甲舰一艘,大型木制战舰十五艘,普通战舰三十四艘。兰国铁甲舰三艘,大型木制战舰二十艘,普通战舰四十七艘。丹国铁甲舰五艘,大型木制战舰四十艘,普通战舰一百零一艘。”
李太后又神色严肃地说道:“那日你说水师自行建造战舰造价稍低,军械司造价高,那就让水师多造战舰,让军械司少造。今年建造六艘铁甲舰,东海水师四艘,南海水师两艘。”
王信上前一步,郑重说道:“太后,六艘恐怕不足,应造七艘,南海水师需有三艘才够。南方海域广阔,形势复杂,多一艘铁甲舰便能多一分保障。”
王忠连忙拱手又说道:“王元帅所言,卑职不敢苟同。一年时间造舰七艘,且不论造舰所需的巨大消耗,今年制造的战舰,或许几年后就因技术更新而落后了。我们当谨慎规划,不可盲目追求数量。”
李太后听闻,怒而一拍桌子,大声说道:“造七艘,最少造七艘!今年军费一万万五千两,无需考虑消耗。且木制战舰所用木材,需要一百五十年才成。铁甲舰坚固耐用,性能优越,还是铁甲舰更合适啊。”
然而,令人惊喜的是,这一年,不但没有造七艘,也没有造六艘,而是造了十一艘。这一壮举,一举超越了海上四国铁甲舰的总和,战舰吨位是海上四国的三倍。
而海上四国在听闻大列大力建造铁甲舰并取得显着成果之后,顿感压力倍增,也开始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加强海军的行动之中。他们紧急调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以赴地提升本国海军的实力。船厂内灯火通明,工匠们日夜劳作,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
时光匆匆,直至临近那场即将到来的海上大战时,五国全部完成了铁甲舰的列装。此刻,大海之上风云变幻,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掀起层层巨浪。那狂风仿佛是战争的前奏,愈发猛烈地吹打着海面,似乎在预示着一场空前激烈的海战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