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琰回到院子里,换上平日里穿的衣裙,又被于妈妈服侍着,洗掉脸上的妆粉。
于妈妈低声道:“以后这种事,能不能让旁人去虽说有人护着,可到底还是危险得很,奴婢又不能跟着,只能干着急。”
于妈妈知晓自己不通拳脚功夫,若是跟着去云栖寺,又是一个负累,但她又是真的不放心。
今晚的事,大娘子八成也没知会王大人,她都没瞧见桑典那些人。
大娘子这是有意让王大人避嫌。
“知晓了,”谢玉琰点头道,“若是变数太多,就换旁人。”
于妈妈心底又叹了口气,大娘子这个“变数太多”的意思,可与常人理解的不同。就这么说吧,在大名府只身回去救王大人,也不在“变数太多”之列。
“喝点药茶散散寒气。”张氏带着杨钦进门。
这些事她们能做,总得照应好阿琰的身子。
谢玉琰端起茶喝了几口。
张氏这才问:“那……都安排妥当了”
谢玉琰道:“差不多,接下来就要看他们怎么做,我们跟着随机应变。”
说着话,她微微眯起了眼睛。按前世来说,太后娘娘甥女的尸身,明年才会被挖出来。过世了十几年的人,早就成了一堆白骨,之所以能确定她的身份,一来靠着仵作验尸,从高矮、年纪上分辨,再就是那位沈四娘子吞下了一颗金豆子,金豆子上面刻着“沈”字,沈家经常做一些金豆子、金瓜子逢年过节做彩头,沈四娘子丢失的时候,随身带的荷包里就有这样的金子。
尸身上留着这一颗,该是沈四娘子偷偷藏匿起来的,这颗金豆子没能帮她脱身,却成为了揭开她身份的证物。
除此之外,还有摩尼教教徒的供述。
之所以将沈四娘子埋在云栖寺,因为十几年前寺中就有摩尼教的人,现在那教徒已然成了寺中颇有名声的比丘尼。
那比丘尼常常会给京中达官显贵家的女眷讲经,借着女尼的身份,收更多人加入摩尼教,且暗中为摩尼教收敛钱财。她以为因此会被教中重用,却没想到汴京的摩尼教出了事,侍法者被杀,摩尼教的尊首降罪下来,那比丘尼也被牵连,不但没有得到晋升,还遭到教中冷遇。
新任的宣教士更加不将她放在眼中,时时训斥,向她讨要的财物也越来越多。那比丘尼不堪重负,遂生怨怼之心,因此说服了一些教众追随,暗中对抗宣教士。
比丘尼想借官府的手,铲除宣教士和她身边之人,却被人提前泄露了消息,于是变成了内乱。
摩尼教闹出的动静太大,惊动了衙署,衙署派出兵马进行抓捕。
那比丘尼为了求活,在大牢中说出了这桩秘密。
太妃娘娘一直惦记的外甥女,沈家苦苦找寻的四娘子,过世十几年后,终于有了下落。
这事说来让人觉得惋惜。沈家一直以为自家女儿被掠卖出了汴京,十几年中亲友几乎走遍了整个大梁,甚至还问到了西蕃,却没想到沈四娘子的尸骨离他们那般近。
太妃娘娘在世时,每年都会带着沈家女眷来云栖寺上香,祈求早些得知四娘子的下落。
她们如何知晓,与心中牵挂的四娘子近在咫尺,却也阴阳相隔。
谢玉琰知道这件事,也能想起动乱大致发生的时间,却未曾看过案宗,许多细节,譬如云栖寺里的摩尼教徒是谁眼下这时候,那比丘尼是否与宣教士生出嫌隙摩尼教藏匿钱财的地方在哪里那宣教士是谁,最后有没有被捉拿下狱一概不知。
毕竟相隔几十年,传得没那么清楚。
大家关注的从来都是旁人的悲惨遭遇,而不是案子的真正内情。沈四娘子何时丢的,尸骨在哪里发现的,这些都能传清楚,至于其他不能完全相信。
所以,谢玉琰也没想要立即揭开此事,直到营救冯二娘时,听蒋婆提及圣教,她口中的圣教,自然就是摩尼教。
蒋婆说,摩尼教曾想要里应外合,解救被掠卖的女子,内应必然是教中人。
如果摩尼教真的为百姓着想,一心一意做好事,就不会沦为妖教。所以掠卖女子这桩事,与摩尼教必定有些牵连。
既然如此,不妨提前揭开云栖寺的真相,将掠卖案彻底查明,不但能为那些女子伸冤,也能弄清楚,这一切与掠卖她的焦大有没有关系。
谢玉琰不可能突然找到云栖寺,还需要一步步安排,所以她从香水行开始,渐渐向云栖寺靠近。
最后一把火,是谢玉琰亲自去烧,让汤兴父子勒晕了明真师太,再做出绳断侥幸未死的假象,让明真师太提前对宣教士起杀机。
谢玉琰不在意会被人看破安排,因为前面的安排都是阳谋,就算被人注意到,那些人只会怀疑香水行东家的身份。
她就成了拦在真相前的最后一扇门。
费力地做这些,好处有许多,这可是她在京中立足的底气。
杨钦一脸期盼地望着自家嫂嫂,他其实还不知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大名府的时候,嫂嫂做的事他还能看懂一些,到了汴京……他是彻底不明白了。
谢玉琰却没有告诉杨钦的意思,等到一切落定之后,就让杨钦自己的思量其中关节。
“从今往后,”谢玉琰看向张氏和杨钦,“我们就不用在汴京躲躲藏藏了。”
张氏一脸茫然,不过她相信谢玉琰,所以很快就露出欣喜的神情。
谢玉琰又吩咐杨钦:“让汤兴将三彩舍利匣拿过来。”
杨钦快步走出去,找到了在后罩房歇息的汤兴,又跟汤兴一起小心翼翼将舍利匣捧到了谢玉琰面前。
天还没大亮,屋子里有些昏暗,不过舍利匣摆在那里,依旧色彩鲜艳。
张氏见过许多瓷器,毕竟杨家祖上就有瓷窑,可是却都没法与这三彩舍利匣相比,她刚要张口夸赞,就听谢玉琰道:“砸了吧!”
屋子里的人都是一怔。
汤兴说话都不利落了:“为……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