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
杨坚一族也自称出身弘农杨氏。
在其矫诏夺权,以隋代周后,弘农杨氏得到“皇族待遇”,获得巨大利益。
宇文衍的出现,使得历史走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杨坚谋权失败被诛,杨氏及其党羽跑到流求建立伪政权。
还想要改朝换代,无疑痴人说梦了。
弘农杨氏为了撇清两者关系,搬出族谱自证清白。
并由族长写下血书保证弘农杨氏无人参与夺权一事。
小皇帝也没有把“矫诏夺权”事态扩大,趁机收拾弘农杨氏。
而是选择了冷处理,以保政权平稳过渡。
甚至连杨坚老丈人家独孤氏,也没牵连坐罪。
宇文衍虽然没有下手,但不代表他们的日子还和以前一样好过。
其他关陇贵族,世家门阀,不论曾经关系如何,都下意识地保持距离,以免惹祸上身。
不过,小皇帝在天元元年就启用杨素,委以重任,让他到永安三峡打造战船,训练水军。
弘农杨氏悬着的一颗心这才安定了些。
近几年来。
更是让在朝为官的家族成员竭力拥护朝廷策令,频频向皇室示好,以表忠心。
反观独孤氏就没那么幸运了。
身为八大柱国之一的家主独孤信,在和权臣宇文护之间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身死。
其子孙中也没有特别出众的人物。
他在历史上的显赫名声,是因为“一门三皇后”。
其中,长女与大周第二位皇帝宇文毓联姻,乃明敬皇后,难产去世。
四女嫁给八柱国之一李虎的三子李昞,她就是李渊的母亲。
李渊称帝后,追封其母为元贞皇后。
七女独孤伽罗则是嫁给杨坚,也就是文献皇后。
如今宇文衍扰乱乾坤,“以隋代周”事件没有出现,很多人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巨大改变。
受杨坚“矫诏夺权”的影响,独孤氏在京城倍受冷落,甚至遭受其他贵族的排挤,打压。
就算宇文衍没有牵连到他们,以后在关陇贵族圈的处境也是岌岌可危。
就连唐国公李渊几年前想谋求出仕,都是处处碰壁,就因为杨坚是他的亲姨父。
宇文衍本来想让他进新军营地锻炼两年,再慢慢启用。
不曾想。
他竟然自告奋勇地加入了暗中护送三位出家太后前往天竺取经的队伍。
据华夏商行前往西域贸易的商队传回消息,取经一行人年初时到达了康国的撒马尔罕城。
接下来将向东南前行,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河,恒河流域,最后到达天竺那烂陀寺。
华阴县。
杨氏族长,弘农郡太守,华阴县令,带着随从亲自到城门口接驾。
知道当朝少年天子不喜欢讲排场,三人都是轻车简从。
“老朽杨宽参见吾皇陛下!”
“弘农太守庾立参见陛下!”
“华阴县令陈惠参见陛下!”
为首的是一名须发皆白的耄耋老者,正是弘农杨氏的族长杨宽。
他是杨素的堂叔公,做过北魏的大都督,统领禁军。
西魏时,是大丞相府司马。
在大周拜大将军,任御正中大夫等官职。
皇帝御驾亲征经过华阴县,他这弘农杨氏的族长无论如何也得前来见驾。
“免礼!”
“朕只是路过,杨公年事已高,大可不必亲至!”
当下社会,人们对于长者,长寿之人是极为敬重的。
“老朽本应负荆请罪,陛下宽宏大量,悲悯圣心,小老儿感激隆恩,掩袖涕零……”
且不论真心与否,至少杨宽把态度摆出来了。
从这几年弘农杨氏为官成员的表现来看,小皇帝还算是满意的。
宇文衍点了点头,转而看向两位父母官。
“两位爱卿治下政通人和,农商兴旺,百姓安居乐业,朕甚欢心……”
“谢陛下,臣等定当再接再厉!”
两人得到皇帝的肯定,顿时大喜过望。
“时辰尚早,几位带朕去永丰仓看看!”
永丰仓是宇文衍于天元三年下令修建的,于今年秋收后正式投入使用。
有粮窖五百余座,每个仓窖能存粮五千石。
与同时开建的常平仓,黎阳仓规模相当。
另外的一座粮仓,回洛仓设计规模更大,目前还没完工。
永丰仓主要是用于长安与洛阳之间粮食运输中转所用,同时兼具京城储备粮仓的功能。
对于小皇帝的提议,三人自然是满口答应。
粮仓四周筑有高墙,并驻扎重兵把守,设仓曹参军一职管理一应事务。
永丰仓所处位置地势较高,土质干燥,土层深厚,不怕水淹。
仓窑的基槽进行了有效夯打,十分坚实,使得水分不宜渗透,利于防潮。
内部墙壁进行了火烤,涂抹膏泥,再铺设木板,板上敷草席,缝隙填充瘪谷。
一系列的防潮措施,使得仓窖十分干燥,有利于粮食的长期存储。
随便察看了十来个仓窖,并由仓曹参军叙述了粮仓的运行、管理规范。
宇文衍打从心底佩服粮仓的建筑技艺,其中凝结了无数工匠的智慧和心血。
对于存储的粮食,严格执行三年一换新的规定,以免存粮时间过长导致霉变、虫噬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庾爱卿,陈爱卿,永丰仓关乎京畿道粮食安全,务必慎之又慎,切莫有任何闪失……”
“臣等遵命,定然尽忠职守,确保万无一失!”
视察完粮仓,小皇帝叮嘱了一句,众人返回华阴县官邸。
等小皇帝下榻后,三人不敢多打扰,告罪退下。
不过。
他们都没有返回各自居所,就在附近找了个地方住下来。
“郧国公,你说杨坚一族到底是不是出身弘农杨氏?”
杨宽三人离开后,天色已暗,宇文衍让韦孝宽和王鹰一起用膳。
随军的光禄寺卿易太仲弄了五菜一汤,君臣三人边吃边聊。
“回陛下,这个臣不敢妄言。”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不是嫡系!”
韦孝宽出身关中六姓之首的“京兆韦氏”,是从西汉传承至今的郡望士族。
其它五姓分别是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
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唐末黄巢起义以前,贵族门阀几乎垄断了读书和做官的机会。
很多时候,都以出身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这就使得一些寒门、白身、不入流的小人物,在稍有成就后,附会同姓贵族以提高身份地位。
就像蜀汉刘玄德,一句“备乃是中山靖王之后”,就混了个“刘皇叔”的名头。
小皇帝怀疑,杨坚一族与弘农杨氏之间,就同刘备与中山靖王的关系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