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关中。
仍然是烈日当头,酷热难耐,秋蝉嘶鸣。
长安城外。
粟米低垂,麦穗金黄。
微风吹来。
此起彼伏,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浓浓的谷香。
宇文衍轻车简从,来到农学馆的实验基地。
宇文衍当初划拨数千亩地,为农学馆专用。
在贾仲明的带领下,潜心研究《齐民要术》,探索农业发展之路。
垄耕种植法,肥料制作,病虫害防治,种子培育,家禽牲畜、水产养殖,蔬菜、果树种植,农产品存储加工等等。
整个农学馆,招募人员已达上万人。
都是对农学感兴趣,有些文化,又经验丰富的一群人。
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
提高农业产量,以及农产品的价值。
“下臣参见陛下!”
贾仲明一袭紧身布衣,裤管,袖子卷起,从地里匆匆忙忙地赶来见驾。
这模样一看就是成天待在地里的农人。
“季明,快快免礼!”
小皇帝一脸笑意,抬抬手道。
这几年来。
贾仲明和农学馆的同仁取得不少切实有用的成果,得到宇文衍的肯定。
去年,封了他一个司农丞的官职。
这是司农寺的属官,从六品上。
宇文衍设立的各馆,都是独立于朝廷衙署之外的半官方机构,由他亲自过问。
“谢陛下!”
听到皇帝称呼他的字,贾仲明欣喜不已。
幼帝慢慢长大了,又御驾亲征完成南北统一,给他的感觉还和以前一样亲切。
“陛下,这里都是实验田,种植了粟、麦,各种豆类,蔬菜,棉花等作物。”
“那片大豆田,收成后用于种冬小麦,已经试种两年了,收成还算不错。”
贾仲明领着宇文衍走在田间地头,熟悉地介绍每一块地。
冬小麦一般是十月下旬播种,来年五月收割。
这样的话同一块地便能再种一茬作物。
比如大豆,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
只要保证土地肥力,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嗯,不错!”
“冬小麦培育一事极为重要,你可多花些精力在这上面。”
“如今南北统一,水稻培育也要跟上,你安排人员在南方招募人才,相关事宜逐步开展起来……”
粮食问题不论在任何时代都是重中之重!
只有填饱了肚子才有精力和闲心去想发明创造,开疆拓土。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臣遵命!”
贾仲明目光熠熠,躬身应答。
作为《齐民要术》编着人贾思勰的堂侄孙,他很荣幸自己能够继承老人家的事业。
如今大周天子这么重视这部农书。
感激之余。
他也是不遗余力地将其发扬光大,造福神州百姓!
“陛下,您看,这就是橄榄核育出的苗。”
“这些是前年的,已有尺高,明年就能移栽了。”
“那一片是去年培育的,寸高的那些是今年出苗的……”
贾仲明指着一大片苗木。
满脸笑意地说道,言语中透出几分自豪。
“太好了,这可是宝贝疙瘩,一定要照看好!”
宇文衍喜出望外。
蹲下身去,仔细打量这些茁壮成长的小苗。
橄榄油的好自不必多说。
不但可以食用,制作肥皂、香皂。
还可入药,用作保健、美容等方面。
“所有作物的培育,都要详细记录,整理成册,最后汇编成可推广的种植方法!”
“臣谨遵陛下嘱托不敢忘,全都记录在册了。”
贾仲明内心对宇文衍无比地崇敬。
一个长在深宫的皇帝,能够如此重视农业生产,实属不易。
而且。
还对农事颇为熟悉,甚至有些看法让他获益良多。
令其惊异不已。
在实验田上逛了一圈,宇文衍很是满意。
又和农学馆的人员交谈了一番,提了些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众人都是啧啧称奇。
没想到高高在上的天子,竟然懂得如此多农事方面的事情。
有些是他们闻所未闻的内容,仔细琢磨后还有几分道理。
“诸位努力之下收获的成果,就是朕想看到的,希望大家再接再厉,造福万民……”
宇文衍勉励了一番,又发下丰厚的赏赐。
人人都是喜笑颜开,跪地谢恩。
“叩谢吾皇!”
“季明,大棚在哪?”
小皇帝示意众人起身后,看向贾仲明问道。
这才是此行的目的。
来看看他让工部建造的温室大棚。
“回陛下,就在那边,拐个弯就到了。”
贾仲明当即领着众人朝他所指的方向走去。
透明薄膜纸是建造大棚的最佳材料,成本不高,效果还好。
可是眼下没有这玩意,宇文衍也只能在心里想想罢了。
玻璃烧制成功后。
他想要建造温室大棚的心思又活络起来。
虽然目前还制作不出那种超大一块的平面透明玻璃。
但两尺见方大小的还是可以做到。
先用木头搭好大棚骨架,每块玻璃用细木条框起来,然后安装到棚架上。
采用造船填充木板缝隙的粘合物,将每个木框之间密封。
建成一个简易的温室大棚。
阳光能通过棚顶及四周的小块玻璃照射到棚内。
“陛下,此棚有何用处?”
宇文恺也跟着来了。
这大棚就是小皇帝让他安排工部匠人建造的。
一行人很快就到了。
说是大棚,其实就是一间长方形的阳光房。
大家都疑惑,不知道有何用?
“安乐,季明,药师,子昌,你们站在里面有何感受?”
宇文衍呵呵一笑,反问了大家一句。
“回陛下,比起外面来,这里更是闷热。”
“正是,如同三伏天一般,酷热难耐。”
“进来这么一会功夫,臣的额头就冒汗了……”
随行而来的宇文恺,王鹰,李药师等人连声说道。
“热那就对了,安乐,把温度计拿出来!”
小皇帝嘿嘿一笑。
没想到这大棚的保温效果还挺不错的。
宇文恺闻言取出一个长木盒,
轻轻打开。
盒子内壁缝了一层填充了棉花的绸布。
拿起里面一个柔软厚实的长条棉布袋,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温度计。
这是宇文衍让玻璃制品作坊的工匠,吹制出孩童手指粗细,底部为球形的中空玻璃管。
把加热后的水银注入管内,再将玻璃管熔化封口。
等水银温度冷却,开始收缩,玻璃管内就会出现一段真空。
利用冰水混合物,以及烧沸的开水确定0和100的刻度。
再将其一百等分,一个简单的温度计就诞生了。
当然。
这样“粗制滥造”的产品,肯定会有误差。
宇文衍不管他精不精准,只要把东西做出来了,就能启发思维。
温度计的出现。
绝对是开创性的。
以后自然会有人在此基础上去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