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春天总是来得格外早,龙舟顺着大运河缓缓南下,苏云站在船头,望着两岸的繁华美景,心中却是一片波涛汹涌。
“苏爱卿,”
皇帝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一丝轻松的语气, “听闻你对江南颇为了解?”
苏云转身,恭敬地行礼:
“回陛下,臣在江南生活多年,对这里的风土人情略知一二。”
“甚好,”
皇帝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深思, “朕此次南巡,不仅为体察民情,更想亲自了解科举制度在江南的推行情况。对此,你有何看法?”
苏云心头一震,他明白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必须抓住:
“陛下圣明。科举制度的推行,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江南人才辈出,正是实施科举的良地。但臣以为,还需谨慎行事……”
“为何如此说?”
皇帝眉头微挑,显然对苏云的言辞感到兴趣。
“江南世家势力根深蒂固,对科举多有抵触。若无策略,恐难顺利推行。”
皇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示意苏云继续说下去。就在这时,岸边忽然传来喧哗声,原来是得知皇帝驾临,当地百姓纷纷前来迎接,皇帝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苏云的话题也被暂时中断。
龙舟缓缓靠岸,苏云跟随皇帝下船。刚踏上江南的土地,他就感受到了一股暗流在涌动。几位当地官员匆匆上前迎接,其中一人目光与苏云相接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敌意。
苏云心中暗自警惕,认出那人是江南大族吴家的女婿,也是科举制度的坚决反对者。
就在此时,人群中忽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挤到前面,高声呼喊:
“陛下明鉴!科举害民啊!”
这一声喊叫如同一道惊雷,所有人都为之愣住。苏云眉头紧锁,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局。
“大胆!”
皇帝身边的侍卫厉声喝道,正要上前拿人。
“且慢!”
皇帝抬手制止,目光转向那个老者, “你说说,科举如何害民?”
老者跪下,泪如雨下:
“陛下,自从推行科举,我们这些平民的孩子都去读书了,田地无人耕种,家中生计难以维持。那些大户人家子弟有钱请先生,考试时还能使些手段。这哪有半点公平?”
苏云听得心中一沉,这番话看似在控诉科举弊端,实则在动摇皇帝对科举的信心。
危急时刻,苏云上前一步,沉稳地说道:
“陛下,此事臣有管见,不知可否一述?”
“说。”
皇帝点头示意。
“这位老丈所言,正是科举制度推行初期的问题之一。然则,这恰恰说明了科举制度的必要性。”
苏云从容不迫地说道:
“科举的本意,是要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让寒门子弟有机会出人头地。现今出现的问题,正是改革过程中必然的阵痛。我们应当完善制度,杜绝作弊,扶持贫寒学子,而不是因一时困难而轻言放弃。”
苏云的话如一缕春风,吹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皇帝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而那位老者则神情慌张,似乎未料到局势会如此发展。
“苏爱卿所言极是,”
皇帝点头说道, “科举乃国之大计,岂能因小挫而动摇?朕意已决,将在江南加大力度推行科举。”
这番话如同重锤,令那些暗中反对科举的势力措手不及。苏云偷偷瞥去,见吴家女婿面色铁青,显然计划已经落空。
夜幕降临,苏云独自站在驿馆的庭院中,回想着白日的种种,不禁感慨万千。他深知,这次南巡才刚刚开始,更多的挑战仍在前方。但只要抓住机会,科举制度的推进便能更进一步。
“来吧,”
苏云喃喃自语, “让我们看看,这江南的风云将如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