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出生在一个北方小农村,村子就在黄河边上,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感觉地理位置真好。现在的确是难得的河景房,但是在80年代,真的是多灾多难。能健康活下来的,都是可以用命好来形容。
80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候的人都很穷,穷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刻。
当然这些都是父母告诉苏曼的,毕竟仅有的记忆是三四岁以后隐隐约约开始有的。
当时家里条件好的就会过的富裕一点,小康生活是当时每个农村人的梦想。
吃饱穿暖就是当时最幸福的事情了,朴实无华的农村人亲情观念特别的浓厚,人的思想也很单一更单纯善良,没有什么太便利的交通,八零年能有一辆自行车,在村里俨然是富裕家庭了。
当时城市都是大家梦寐以求去的地方,老实巴交的农民,能吃饱都是奢求,何谈去城市看看的梦想。
改革初期农村很穷困,天天下地干农活,交公粮,田地收成还低,家里孩子多的,几乎是每天吃不饱,当时真的是看天吃饭,收成好不好还要看老天爷够不够慈悲,当时村里有很多娶不到媳妇的光棍。
以前的乞丐装倒是很盛行,穿着破了洞的鞋子,补了补丁的衣服,没有任何人会取笑你,因为当时大家都一样穷。
最难得的就是当时的婚姻,父母就那么经介绍人介绍,互相看那么几眼,就这么幸福快乐的在一起了。
那个时候好像就没有什么彩礼一说,每个家庭都一样,都比较穷,父母那一辈也不要求计划生育,每个家庭的孩子也都比较多,能两个人成个家过日子,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还谈何彩礼。
听妈妈说,他们那个年代,别说吃白面了,黄面都像过年,野菜能吃饱都是一种幸福,有学上都是好的家庭,当时的同龄人都是一个个要挣工分下地干活的。
当时就是六零后羡慕七零后,七零后觉得八零后活在了好时代,而我们八零后嫉妒九零后零零后。。。。。
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带领群众们奔小康谋生路,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我们不再饥寒交迫,不再流离失所。感谢党,让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下成长,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社会是循序渐进慢慢进步的,时代日新月异,就这么不停的昼夜更替。
苏家二姑娘就在八七年的某一天来到了。
就在隔壁,邻居家的王家二小子也呱呱坠地。
冥冥之中的牵系,对于两个家庭来讲都认为是所谓的命运,王家都是男孩,苏家都是女孩,没想到二胎了,都不如人所愿,这就是所谓的越想要什么越不来什么。
对于苏家爸爸来说,二姑娘的到来也是让他异常喜爱的,但如果是儿子的话,他更会喜笑颜开,当时尤其是北方,还是特别的注重传宗接代的,所以家里必须要有一个儿子的存在。
在80年初,已经实行计划生育了,政策明确提倡“只生育一个孩子”。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以应对当时的人口失控问题。从“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生育观念转向“只生一个”的新人口政策。
在农村,迫于观念和家庭因素,有些人不得不多生几个,在城市,迫于工作和特殊职位,有些人不得不遵循制度和规矩,当时就是有些人家独苗苗,有些人家孩子成群结队。
当然苏家和王家也没躲过超生罚钱命运,毕竟是打破了规定制度。
对于当时农村的父母来说,再苦再累,也要多几个孩子,家里热热闹闹的,就是负担重,也是甜蜜的负担。